管建刚谈“多读多写”
2018-01-09
育名家,2008 年度全國“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自2005 年以来,管建刚先后出版了《魔法作文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线教师》《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我的作文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一线表扬学》《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等近20本专著。
管建刚作文答疑之十二
管建刚专栏
专栏
问:很多人说,“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不二法门。班上的孩子喜欢看课外书,我也要他们写日记,为什么他们的作文水平没有明显提升呢?
一
谈到作文,很多人挂在嘴上的法宝是“多读多写”。
有人通过调查,说中国人阅读量低,那指的是成人,小学生的阅读量并不低,尤其是城市的小学生。语文课时去图书馆看书,没有一个学生不欢喜。学生不喜欢的是课文而不是课外书。我所看到的学生、学校,大都比较重视课外阅读,除每星期有专门时间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外,早上到了学校还有专门的时间“静默阅读”,不少班级、年级、学校还有专门的阅读活动。一个小学生一个星期看一本适合他的10多万字的课外书,一个月看四本,合计50万字,那就是“多读”了;每天捧在手上看,两三天读一本的,属于“书迷”了。这样的学生并不少,但这样的学生并不是都会写作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不会写”的板子都打在“读得少”身上。
作文要“多写”,这话没错。在我看来,一星期写好一篇作文,一个月写好四篇,那就是“多写”了。你想,语文老师有几个能做到一星期写好(注意,是“写好”)一篇作文?语文老师做不到而学生做到了,算不算多?学生要写大作文、小作文,还要写考试作文,稍微负责一点的老师还要学生写周记。零零总总加起来,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星期写一篇作文的量,而学生还不会写,就不能简单地把“不会写”的板子打在“写得少”身上。
二
学生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作文,却仍然不会写,病因出在“改”字上。
梁启超先生就反对只讲“多写”,不讲“实效”。他认为文章与其做得多而草率,倒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他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学生如果只写低水平原地踏步的作文,写再多也白搭。要想让学生的每一次作文都进入写作潜能区,“改”几乎是唯一的途径。梁启超先生说的一两个星期交卷,不是一篇作文写一两个星期,而是改一两个星期,要一次次地改,改到再也改不出来为止。
老家农业示范区的稻田,施的农药是无毒的。它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让害虫不能繁殖后代。这样做的结果,用老农的话说,“就是产量少,米真个好吃”。农业这东西,质量高了,产量往往低了。低产量往往是高质量的保障。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不要再拿“多写”折磨学生,因为一个在低水平不断重复自己的人,到最后连自己都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三
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老舍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学生记住了叶圣陶、老舍的话,却还是不会改。
改离不开读,但读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少毛病,学生再怎么读也读不出来。比如:“我摸索着向前走去,立马摸到一个人,我心想:哈哈,小样!不用我去抓,自己送上门了。”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但怎么读都感觉这几句话很通顺,没问题。其实,这几句话患了“我想”病。很多学生,在内心活动前一定写“我想”“我心想”“心想”……这病已经深入骨髓了,怎么读都觉得通,觉得顺。一个劲儿地“读”,以为“读”是灵丹妙药,一“读”就能解万难,哪有如此便宜的好事?你要一个“病”一个“病”地找出来,命了名,叫学生认熟。学生脑子里的“病案”多了,就会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琢磨:我的作文里有“关联词病”吗?有“今天病”吗?有“时间病”吗?有“记得有一次病”吗?这样,才改得清楚,改得明白,而不是稀里糊涂的,读到哪里算哪里。
读虽然重要,但读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大师们一念,一读,马上找到症结,改过来了,是因为大师们写了那么多年,早有了文字上的审美功夫。小学生没有那功夫,即使让他们翻来覆去地读,他们有可能照样发现不了问题。语文老师的专业能力就表现在把作家那种写作上的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小学生能接受的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让他们从一个个实在的、形象的、可触可摸的例子上,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
还有,要变学生的“要我改”为“我要改”。数量不够好办,老师一声令下,“再改”,学生只好拿起笔装模作样地改。质量问题难。学生表面上说“好的”,心里那个恨呀——老师,你不是没事找事吗?不是说不少于400字吗,我都写了两个二百五了,你还叫我改什么改?
我用近十年时间构建了“我要改”系统,具体内容在《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中,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读读这本书。
四
写作文当然要多读,然而多读却不一定会写,还要看你是怎么读的。我妻子喜欢看《甄嬛传》,从第1集看到第80集,又从第80集看到了第1集。令我失望的是,妻子还是那个妻子,没有变成孙俪。您一定会笑我,你妻子是个观众,观众怎么可能变成演员呢?是的,一个观众不可能看着看着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演员;同样的,一个读者不可能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作者。一个年轻观众看着看着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变成一名老年观众;一名年轻读者读着读着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变成一名老年读者。
张艺谋看电影跟管建刚看电影,视角很不一样;尉天池看书法展跟管建刚看书法展,视角很不一样;解海龙看摄影展跟管建刚看摄影展,视角很不一样;莫言看小说跟管建刚看小说,也很不一样。张艺谋们用专业的眼光看专业的事。语文课上学习语文的学生跟日常随手看书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课上的学生是专业的语文学习者。魔术师看刘谦的表演,魔术的内容一看而过,他费心琢磨的是刘谦的变化过程。读数学书、历史书、生物书、思品书与读语文书的根本区别不是意思,也不是意义,而是表达。童话小说《白雪公主》和电影《白雪公主》有什么区别?小说《红楼梦》和电视剧《红楼梦》有什么区别?内容上、内涵上只要忠于原著,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电影、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和小说的表现手法完全不一样。指向“怎么写”的阅读,才是阅读的专业属性所在;指向“怎么写”的阅读,才是对写作有着重要作用的阅读。那些只关注内容、情节的阅读,也就是只关注“写什么”的阅读,读得再多,对作文的作用都微乎其微。
正常的人把食物吃下去后,不用按摩胃,也不用吃健胃消食片,食物就会自然消化,这是因为胃天然地有消化功能。吃下的东西消化不了,要么胃有毛病,要么吃错了东西。读文章、写文章的道理与此相同。二年级学生读二年级的课文,四年级学生读四年级的课文,六年级学生读六年级的课文,内容理解上不难。如果某篇文章需要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后学生才能读懂,要么这是一篇坏文章,要么这篇文章不适合这个年龄、这个层次的学生读。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中,读懂文章是“怎么写的”比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
“怎么写”的阅读思维对数学不重要,对历史不重要,对思品也不重要,唯独对语文、对作文极其重要。“电子商务是我们的基础,但我们追求的不是电子商务。”套用马云的话,“写什么”是我们的基础,但我们追求的不是“写什么”。“写什么”不是最终目的,“写什么”的背后站着“为什么写”“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具备了“怎么写”的思维,你就不会抱怨,学生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却依然不会写作文。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