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叙说、表演相杂糅的活态文化典范

2018-01-09王晓瑜

青年时代 2017年3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晓瑜

摘 要:说唱艺术,作为流行于汉族民间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可单口说唱,可多口说唱;也可乐器伴奏,或无伴奏。上海说唱集歌、舞、说、唱、演等为一体,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活态文化的典范,对传承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和民俗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分析上海说唱的特色,归结其传播发展现状,为有效传承的提供参考对策。

关键词:上海说唱;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杂糅性

近年来,随着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也在不断提升。2017年1月27日,上海市曲协与中国曲艺之乡——安亭共同举办“送欢笑”新春联谊活动。作为上海市曲艺文化代表,上海说唱大放异彩,与安亭市民共迎新春。这不仅仅有利于上海说唱的艺术传播发展,更丰富了我国曲艺文化的发展,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播发展,源远流长。上海说唱保留了原生态文化物质,集歌、舞、说、唱、演等为一体,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活态文化的典范,对传承区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和民俗研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上海说唱的杂糅性

上海说唱,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作为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发展流行于上海市和江浙地区。上海说唱源于独脚戏,早些年独脚戏演员在翻场的时候,上手大多会唱一段小曲,下手就操琴进行伴奏,而唱词多数是没有脚本的,由演员即兴创造,这便是上海说唱的雏形。在早期是没有“上海说唱”这一词的,有一年在北京市举行的全国曲艺汇演中,作为评委的侯宝林先生询问前来表演的上海演员黄永生其节目的名称是什么,黄永生答的是说唱,侯宝林先生便提出:说唱的含义有很多种,十分的广泛,曲艺就是说唱的总称,既然你是从上海来的,这个节目便取名为上海说唱吧。也因此便有了上海说唱这一名称[1]。

上海说唱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说唱兼具的上海说唱,一般具有人物,情节,故事和场景。这种类型要求故事情节要十分精炼,场景要相对集中一些,不宜过于分散,跨度也不能太大,人物不可过多,一般不宜超过三人,而上海说唱在时间上要控制在十几分钟内即可。这种说唱的结合是散文与韵文的结合,在说唱的同时要叙述,将故事情节表达清楚。黄永生的《买药》即为说唱兼具表演方式的代表作[2]。第二种即是一唱到底的上海说唱,其故事要求比说唱兼具的低一点,篇幅和时间也相对会更短一些,一般会根据内容分割成若干段,唱词的韵脚也会在演唱过程中随着情绪的变化而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这一种表达类型的代表作主要有黄永生《狗头军师》[3]。这两种分类只是大体分类,它们都表现出传统口头传统的突出特点——歌、舞、说、唱、演等杂糅一体,是一种混合型曲艺。

(一)上海说唱的说——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上海说唱主要以叙述性曲调为主,有人物、情节、故事,采用半说半唱、说中含唱,唱中兼说,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的曲调将整个故事表达给听众,而在整个叙述的过程中又夹杂着各种抒情的曲调,通过抒情的弹性功能来表达叙述的深刻感情,使听众感同身受,深入了解其所要表达的含义,也能使整个故事更加完善、上海说唱由于这个艺术特色,将曲折的故事情节叙述清楚,在叙述性和抒情性的不断转换中使故事深入人心[4]。由小说《烈火金钢》中一些章节改编成的《李志豪买药》(简称《买药》)便是黄永生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买药》较全面地体现了上海说唱的艺术特点: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说唱结合,在说的过程中将整个故事叙述完整,人物性格多样化,唱腔丰满动听,方言扎实,让人影响深刻,可说是他继《热心人》后又一力作。

(二)上海说唱的演——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

上海说唱采用一人多角,双人说唱,也有多人说唱的表演方式,充分体现了上海说唱的艺术专业性。而在表演说唱故事的过程中,一人多角通过一个人使用第一人称的又再使用第三人称来表达故事,这种时而是角色的模拟,时而又站在客观的叙述和评论角度的角色扮演难度更大,也能更好地将整个故事完整地表述给观众。上海说唱既可叙事,又可抒情,还可说理,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其灵活多变。著名的《唱山》就是一人多角进行的表演方式,变换多个角色说,又多变地唱,将整个故事以多变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让观众们更加印象深刻。

(三)上海说唱的歌唱——生动活泼的唱腔与曲调

上海说唱主要是以喜剧性的内容为主,因其趣味性十足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在抒情、说理的节目也强调要生动活泼,其唱腔没有特别的规定,南腔北调都可用,强调使用噱头,不具有一定的格式。上海说唱多采用自己谱的唱腔,以胡琴、琵琶为伴奏,曲调高扬有激情。上海说唱往往因其诙諧幽默的曲调和表演赢得听众的掌声,黄永生的著名唱段《狗头军师》,就是以诙谐、风趣的特色闻名,他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张春桥这个工于心计、恶贯满盈、表面正经,内心阴暗的狗头军师形象。其中抖出的那个“张春桥强烈要求当总理”标语的笑料包袱,就是76年上海人民暗自流传的一则关于张春桥的政治笑话,嘲讽他急于抢班夺权当总理,结果黄粱美梦一场空的政治闹剧。《狗头军师》的演出奠定了上海说唱在上海曲艺界的地位,也使黄永生成了上海家喻户晓的著名曲艺演员。

二、上海说唱艺术的激活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递发展,大众娱乐文化对于上海说唱艺术的冲击不容忽视,电视和社交工具的出现给上海说唱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有上海说唱的存在,上海说唱渐渐被大众忽略,存在着不景气的现象,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感。而上海说唱因循守旧,一直处于单一化的现象,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越来越落后,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也是导致上海说唱不景气的原因之一。这不仅仅阻碍了上海说唱事业的发展,也让上海历史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其二,当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学习传承这种艺术文化,年轻一代对于上海说唱的了解十分匮乏,有些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一曲艺,现如今上海话衰退的十分的厉害,很多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孩子都只会听不会讲了,这对于上海说唱是一个致命的因素,上海说唱赖以生存的就是方言,方言也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方言的缺失使上海说唱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加上上海说唱学习难度较大,年轻人很少能坚持学习,这也使上海说唱的精髓渐渐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而流失。因此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5]。endprint

(一)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

随着时代发展,上海说唱的听众层次也越来越年轻,而听众的心理节奏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在加快,原先抒情缓慢的节奏渐渐不受人欢迎。上海说唱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改变自身的拖拉节奏,加快语言和情节节奏,增强故事的时代感和紧凑感,贴合实际生活的故事情节更加能够吸引观众的眼光,才能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要在其喜剧性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使其喜剧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达到统一且和谐,增强符合时代的喜剧感和艺术特色。

(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宣传

上海说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通过多元化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其艺术特色,明白其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结合新时代的社交软件和技术进行推广,通过将上海说唱的重要意义写入教科书,引入上海说唱的精髓,让学生们真正深入了解上海说唱,学习并且传承我国的中华民族文化,同时社会也要充分支持上海说唱的推广和宣传,通过举行上海市曲艺比赛,让人们慢慢地认可接受上海说唱,在上海本土说唱教育培训方面下功夫,教育培养上海说唱艺术的传承人和人才,让上海说唱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发扬光大。

(三)注重教育,寓教于乐

上海说唱在选择故事情节和题材上,要注意教育的重要性,要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不仅仅是在创作上,在其表演中也要追求高尚的情操,秉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摒弃低俗下流的笑料和无稽之谈。在教育上要注重因材施教,培养真正懂得传承上海说唱艺术的人才,特别是在通过说唱来传承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度追求剧场效果而忽视社会效应的不良现象。

(四)培养接班人与培育新型观众并举

作为口头传统的形态之一,上海说唱是一种杂糅的混合艺术,具有较深层的艺术原生活力:“其价值功用是多维度的、动态的,富有活力与再生力,从中衍生、创造的文明成果,呈现为裂变、累加形态,具有文学艺术审美价值、历史认识价值、思想理论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传承与创新价值等等。”[6]因此,我们必须从中挖掘出它的艺术魅力,以新的传播方式,吸引有志从事说唱艺术的青年群体学习、传承、光大这一说唱艺术,把它同现代新兴媒体与说唱艺术结合,在继承中有创新,保持原生态的同时,激活它的艺术再生能力;结合现代文化消费市场,融入国学热潮,以商業动作、公益表演、企业认领、众筹运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推介、文化产业立项、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深入专业艺术院校等方式,为上海说唱提供土壤,在此基础上培育具有国学文化情怀的新型观众。

总之,上海说唱要不断通过改变和更新内容样式,才能在传承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跟上新时代的节奏,真正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现如今,中华民族文化的开展和传承越来越突出,人们也开始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海说唱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最贴近生活,最接地气的艺术,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上海说唱的专业人员在创作和传承过程中应该坚持发挥上海说唱的艺术特色,秉持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挖掘上海说唱的精华和价值,将上海说唱发扬光大,使其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红菱.“上海说唱”的前世今生[J].上海采风,2014,03:145-156.

[2]周敏.地方文艺刊物的“说唱化”调整及其困境(1951-1953)—兼与张均教授商榷[J].文学评论,2014(6):180-188.

[3]杜静怡.上海说唱在城市更新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5,18:110-170.

[4]赵卿峰.上海说唱大师黄永生自传[J].曲艺,2012(8):200-240.

[5]吴文科.蒋汇明.高苹.2014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J].2015(04):02-0055-13.

[6]杨中举.口头传统: 人类文化传播与再生的原型酵母[J].文化遗产,2015(04):70.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