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西藏生地方归属感的培养

2018-01-09杨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归属感藏族民俗

杨剑

摘 要 地方归属感的培养,对于中职西藏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藏汉融合、提升国家认同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藏族学生性格、心理特点、从教师角色、环境运用、课程设置及活动平台等方面阐述中职西藏生地方归属感的培养。

关键词 中职西藏生 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对某个地方有认同感、能够接受当地风俗习惯,甚至以某地为第二故乡,有家的感觉,这就是地方归属感。对于中职西藏生来说,从万里高原而来,一切都是陌生的,要让他们情绪稳定、安心学习、融入校园,地方归属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学校要管理好藏族同学,让学生打心眼里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就一定要尽快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归属感找到了,这个地方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就是父母,管理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学生也更能接受各种教育。

笔者担任过一届西藏生班主任,也一直是西藏生音乐教师,持续七年参与藏族同学的管理及毕业跟踪,期间,特别注意藏族学生地方归属感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加强环境影响提升西藏生地方归属感

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影响(例如校园环境,学校周边环境甚至拓展到省内环境)、民风民俗、地方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周末及节假日休息期间,笔者及所在班级班主任们都会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名胜古迹、地标性建筑群、小食街去走走、看看,增加学生对周边地理、风土人情的认识。这是培养地方归属感及快速提升学生地方归属感的重要方法。

笔者所在学校不远就是一个小镇,每到周末,班主任们都会带领班级的学生到小镇上去去买东西、逛街,久而久之,镇里的每一个地方学生都非常熟悉,逛起来比自己家乡的镇子还顺畅,学校周边的山山水水,在他们眼里看起来,也跟自己家乡的一样,会主动去爱护。此外,笔者等班主任们(笔者所在学校一个西藏班配备2-4个班主任)还经常会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类演出,感受地方文化,引导学生们快速融入。

笔者所在学校的西藏学生,基本上都在一年后就完全把学校所在地当成自己的家乡一样,也完全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每次同学们外出游玩回学校时,都会说“回家啰”。迄今为止,学校五届西藏毕业生,打电话回来问候时,多数学生都会习惯性地跟班主任们说:“妈妈(爸爸),最近家里还好吧?”。

2搭建活动平台提升西藏生归属感

笔者所在学校为西藏学生们搭建了非常多的活动平台,包括兄弟学校各类联谊活动;藏族自管会、学生会;汉族“小老师”;志愿者、舞蹈队、合唱团、街舞社等各种社团;与文化部门合作的公益演出平台等。学校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整合团委、德育处、西藏部及市区各部门的力量,积极引导藏族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内外各项活动,推动学生们快速融入校园及社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地方归属感,效果也非常显著。

笔者所在学校的西藏学生,大多数都加入了学校合唱团、舞蹈队,在合唱训练级舞蹈训练的过程中,藏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接触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们之间的融合。在校内外各项比赛或公益性活动中,不断取得的成绩也让这些藏族学生非常看重集体荣誉,从而重视和汉族同学之间的友好交往,很多西藏学生因为艺术上的成就,甚至还拥有了很多汉族铁杆粉丝。在这些平台的帮助下,藏汉同学相处融洽、相互帮衬,没有民族之分,认为藏族汉族都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大家都是一家人,这时候,学生不知不觉之间就融入了校园,融入了大环境,从而认同这个学校,认同汉族同学,地方归属感自然形成。

3定位班主任角色提升藏族同学归属感

在西藏生管理中,班主任的角色不单单是管理者或传道受业的师者,更是同学们的父母、兄弟、朋友,这个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班主任们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学生们的父母。藏族学生从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来到内地读书,虽然有些学生年龄比较大,但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在校园生活中,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期间,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是非常强烈的,这种强烈的思乡情绪有时会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和严重的影响。另外,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藏族同学中,每一届学生里都有好几个是父母离异的,不是缺少母爱就是缺少父爱,有些甚至父爱母爱都没有,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班主任们如果能弥补这一点,积极关心同学,以父母的身份给予同学们以父爱或母爱,对学生的地方归属感的培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性格孤僻或语言不通缺乏交流的同学,班主任们就要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兄弟或朋友了,只有做到和他们平起平坐、才能在最短时间内与他们进行沟通,增进友谊,从而引导他们认可老师、认可学校,提升归属感。

4改革课程提升西藏生地方归属感

除了以上引导方法之外,通过课程改革,设置民俗课堂也是引导西藏生提升地方归属的重要方法。

对于地理环境、民俗民风的认识,仅限于通过旅游参观的方式是不够的,只有开发民俗教材、开设民俗课,才能让西藏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所在地的地理和风俗,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增強学生地方归属感。笔者所在学校自2013年以来,积极整合各知识领域的专业教师,专门针对藏族学生们的认知开发了一套民俗教材,藏族学生们每个星期有二堂民俗课,课程内容包括地方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地理、名人等,加强了学生对地方的认知。这个课程非常受学生们欢迎,课堂效果非常好,深化了学生们对地方环境和民俗民风的认识,为学生们地方归属感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娜.浅谈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3(03).

[2] 杜姣.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班级归属感的生成机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归属感藏族民俗
冬季民俗节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民俗中的“牛”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民俗节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