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本,培养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018-01-09赵广秀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2期

赵广秀

摘 要 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当下,教师应如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以学为本”谈起,进一步谈如何建构“以学为本”的教学形态,探讨当下应用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 以学为本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认为要“以学为本”,一方面要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给予充分关照,追求人的充分发展,让他们在教学生活中展现生命的存在。

1什么是“以学为本”

“以学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关注人的存在,呵护人的尊严,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把教师的教学工作引导到致力于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上。

1.1突出在唤醒

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以学为本”从根本上说是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存在的尊重,是对人性尊严的呵护。唤起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真正地吸引学生,不断去体验,这样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才会真正让他们感觉到愉悦。

1.2体现在自主学习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各方面都发展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以学为本”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彰显,学生可以自主地从事学习,享受着探究与丰富带来的快乐,也可以通过优势互补进行合作学习,在交融、借鉴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认知。

1.3关注在层次性

罗素说:“我们需要艺术家,但科学家也不可或缺。我们需要伟大的执行官,但同时农夫、磨坊主和面包师也不可或缺。”“以学为本”的课堂以学生的差异性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以中下层为基础,充分考虑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感觉,确定自己的坐标。

2如何建构“以学为本”的教学形态

2.1教师由关注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

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课堂上不一定要形成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结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或课下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心态去使学习深度发生。只有他们自己的体验才是独特的、持久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2.2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主角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只有学生自己去操作,通过自己亲身活动所进行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导演,而学生才是主演。教师指导学生“演好戏”,让学生入戏,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加工消化知识,去感悟、领悟,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并能准确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正让学生成为主角,才会还原教学的本质。

2.3教学评价要体现多元性,不能只以“分數”来论英雄

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会让学生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追求分数上,忽视了其它能力及精神的培养,时间长了学生的心理也会负重,甚至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老师评价学生不是一把尺子,要因人而异。如果一定要比较,最好是与这个同学的以前比,让他更加自信,不要在横向比较中增长他的自卑。感觉到了快乐与幸福,他就会不断地努力,从而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了自己的发展。

2.4课堂要充分开放互动

李希贵说:“过去的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的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学本课堂的边界无限延伸,教学资源的开发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束缚。做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搭建起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做为群体中的一员,学生也可以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相借鉴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检验并发展自己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充分开放,学生主动探求,既增强了兴趣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体合作精神。

2.5预设课堂向非预设性转变,追求教学生成

我国《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不过于施加压力;开启学生思绪,但不和盘托出。“以学为本”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基础学力”。学本课堂的教学的目标不可以全部预设,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自由讨论、充分学习,在师生动态的交往中不断实现新的生成。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对精神世界的理解是学生自主体验、自然生成的。

2.6充分考虑人的差异性和课堂的不确定性

马克思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以学为本”课堂教学要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以学为本”课堂的实现要求学校建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文化,将“教室”变成“学堂”,也需要社会形成理性的、包容的社会文化,改变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唯一标准的错误认识。还学习以本来的面目,学习者才会尽享其中的乐趣、得到充分的发展,才会成就自己幸福的人生,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得以真正培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