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先”旗帜引领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

2018-01-09李圣雷

山东青年 2017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工程

李圣雷

摘 要:

以“理论先进、意识先导、行动先行”引领新形势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我们党主动发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鲜明旗帜。以“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统筹社会各界力量、创新培训形式”为基点,是优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三先”旗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建设

2014年5月4日,“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发表讲话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青年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新形势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树立标杆。以“理论先进、意识先导、行动先行”引领新形势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我们党主动发声的鲜明旗帜。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提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党和国家赋予全国各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我们党五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人才培养”目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的人材的培养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赢得未来,必须先赢得青年”、“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强化新世纪之初的“人才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内核、以“理论先进、意识先导、行动先行”为特征的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共青团中央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人才培养方针,于2007年5月正式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训学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以培养大批政治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马克思主义者。2014年5月4日,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共青团员中央号召全国各高校深入学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至此,全国各高校共青团立足历史的新起点,迅速行动,研究相应培养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导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全国高校迎来新的开展高潮。

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基本内涵

随着《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新理念应运而生,学术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内涵的界定达成如下一致共识:第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第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功底;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第四,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五,博专兼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第六,模范地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其内涵也将进一步丰富完善。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1.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就其性质来说,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人才的“大本营” ,是永葆国家意识形态“红色旗帜”引领的“前哨所”,是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资源优势的“基因库”,是实现国家“绿色创新发展”的“摇篮地”,是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纽带源”。通过高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达到上述教育目标,则是我国大学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本质体现。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文化,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文化软实力”既可以增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创新活力、意识形态“一元共识”、道德情操的高尚认同,也可以对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活力、潜力,更向世界展示“中国品牌”、“中国制造”文化产品的“辐射力”。

各高校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把握住了高校引领社会先进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大学生构筑更加坚实的精神家园,使这一“精神命脉”在当代大学生中代代相传,成为其理论上的先进者、思想上的先导者、行动上的先行者。

3.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深入、持续、高效开展,一方面是由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治国原则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实质内容之一,在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实质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也是全國高校思想教育创新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既是一种政治方向,又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价值尺度。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的全面开展,引导大学生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正确鉴别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能动地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自觉地把个人人生出彩与 国家繁荣富强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自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

三、当前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突出问题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氛围有待持续深化营造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复杂、持久的系统工程, 单凭理论灌输、实践活动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单方面能动性的发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高校党政干部队伍、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队伍、各级团组织和辅导员队伍给予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并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实施、常抓不懈来实现。目前,虽然各高校已经相继实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但由于高校党政干部队伍、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队伍、各级团组织和辅导员队伍职能上条块分割情况较为突出,缺乏有效的交流共管平台和协调共抓机制,个别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忽视实践活动 、资金链中断或短缺、参与者积极性渐趋泯灭等问题,制约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效成果。

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方式有待日臻完善

从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来看,高校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内容选材坚持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内容丰富,并以学生“乐为、愿为、自为”的方式传授,把理论学习的兴趣、能力探究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感知有机结合。但如下问题: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有效培养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何通过全方位的交流学习有效培养大学生骨干的自立自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如何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体制有效培养大学生骨干有效甄别各种社会思潮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将是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取得新进展进程中亟需日臻完善的问题。

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教育主体整体素质有待优化提高

各高校拥有“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工作的根本保障。这支队伍是以高校党政干部队伍、共青團干部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以及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体组成的,他们的精神状态、信念追求、敬业态度、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工作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工作的直接成效。为此,逐步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青马工程”日常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效绩评价机制;建立高校“青马工程”科学合理的培训培养机制;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完善和优化高校“青马工程”工作队伍的选拔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高校“青马工程”教育的岗位流动机制,这些问题将是我国高校“青马工程”的教育主体整体素质升华提高的主要方面。

4.“青马工程”的青年思潮有待实现一元引领下的多元统一

大学校园是“意识形态阵地争夺战、捍卫战、胜利战”最直接的“前沿哨所”。 大学不仅要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地融合吸收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合理先进的思想理论,更要立足时代潮流的最前沿,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研究与交流,注意加强先进文化、思潮、意识的引导性、引领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高校广大师生的广泛性、实效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意识、思想去占领、巩固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在当前社会主义转型过程中,思想文化可以多元、价值观可以多元,但核心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核心文化、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一元的,即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意识形态、核心文化、核心价值观作为统领。

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继续推进的思路与举措

1.整合教育资源,营造“先进意识”氛围,形成“自育、自警、自省、自为”的强劲动力源泉

为更好地推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持续深入开展,我们必须对各级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各级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进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参加高端理论探讨、实地考察、社会服务、挂职锻炼和研修培训等方式,使他们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培养一代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国家兴旺发达、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生骨干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案例探究、课题研究等方式,让他们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革命史和发展史,提高对实行“青年马克思培养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与“自育、自警、自省、自为”的有机结合,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自觉构筑“预警、反攻”机制的西方反动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的“防火墙”,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广泛开展,不断取得日益辉煌的新成就。

2.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培训机制,统筹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营、经验互鉴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有效、持之以恒地进行,应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育人环境。首先,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良好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环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协调,保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青年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其次,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辅助功能。高校应通过与大学生家庭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快捷的信息通报与反馈机制、共同教育与管理的协商机制、定期的双向汇报交流机制,优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教育成效,在校园网中建立家长论坛等,充分发掘家长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教育功能,通过构建学校与家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和谐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家长用亲情学校做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教育工作,共同营造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三,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运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机制。各高校应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意识形态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办主任、宣传部长、学工部长、网络中心主任、团委书记、保卫处长等为成员的“网络信息管理领导小组”,配置专、兼网络管理员,建设好学校主流网站,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并对网上信息全天候监控和引导,确保校园网络安全、高校、有序运行,搭建内容丰富的综合交叉式的网络“青马工程”教育平台,开辟诸如“马克思主义经典重读”、“中央文献”、“教育视点”、“党史资料”、“网上党校”、“热点聚焦”等相关栏目,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从而加大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工作的渗透性、持久性、实效性。另外,各地区、各高校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典型经验的推广,各团省委、各高校要积极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实际,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推向“质优效佳”的更高层次,以减少探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必要的支出,少走弯路,培养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为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3.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养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培养机制和岗位流动机制

首先,要在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培训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培养机制。第一,各高校从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尤其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理论水平。第二,立足校内在职培训,制订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实施。发挥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促使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扩大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的需要。第三,采取多种方式的进修培训。对从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的专兼职干部,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脱产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第四,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與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定向委培关系,采取挂职、轮岗等方式,优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队伍的整体结构,培育多层次、高素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专职队伍。

其次,建立健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转机制,采取“专、转、提、学、派”等多项措施,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动,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队伍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专”,就是鼓励部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骨干,长期深入地从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工作,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转”就是根据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者本人的条件和意愿,在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后,可以专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专任教师或到其他岗位工作,同时,对一些实践经验证明不适合从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工作的人员劝转到其他工作岗位;“提”,就是对高校“青马工程”教育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者,给与破格提拔使用;“学”,就是选拔推荐一批有培养前途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干部攻读更高学位,到党校、行政学院学习深造;“派”,就是推荐派出,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成就突出的同志,选派到地方从事党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管齐下”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队伍的发展流转机制,真正使从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的人员工作有良好条件、干事有支持平台、发展有作为空间。

[参考文献]

[1]刘 竣,李 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及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2]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z].2007.

[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R].共青团中央,2007.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

[5]辛立章.高校共青团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初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5-7.

[6]高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1(12):27-30.

[7]雷源, 刘晓莉, 唐上钧.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12,(31) .

[8]李士峰, 朱玉超.高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22)

本文章是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7年度调研课题《青少年如何更好融入党政工作大局、有效参与政府青少年事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证书号:QSNYJ2017195.

(作者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工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子午工程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