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探索

2018-01-09郭兴梅丹媛媛

科技视界 2017年28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跨学科研究生

郭兴梅 丹媛媛

【摘 要】针对目前国内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笔者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方案、师资配备、导师遴选、评审机制等不同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以教学与科研两手抓、实体院系与虚拟机构共发展为指导思想,希望能够丰富并优化我国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大基础学科的理论日趋成熟,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目前获得重大突破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不同學科的理论支撑和不同专业的实践组合;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单一学科人才往往不能胜任。培养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是顺应科技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研究生教育,作为培育与储备高素质、深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推进跨学科发展需要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

1 国内外现状分析

代表国内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方向的中国科学院系统,在2003年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2004年成立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把握新技术前沿、探索新材料发展为己任;2009年成立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生物、能源、过程为核心研究领域。得益于其跨学科的特点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的研究所吸引了大量国内及海外的优秀研究者前来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并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研究生,这些研究生经过进一步深造,很大一部分已经或正在成长为我国科学或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经认清了跨学科发展的趋势,并顺应潮流做出了一系列举措。

同样,很多高校也建立了以交叉学科为背景的学院、系所、实验室等,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作为老牌交叉学科,在大部分综合类、理工类高校中都设立有独立学院。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所谓的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仅仅体现在专业本身的交叉学科属性,而具体的培养方式还是采用传统模式,学院和学科壁垒依旧明显,距离真正的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还有很大的差距。研究与探索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对改革高校研究生教育、提高科研创新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很多高校和机构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比国内要超前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设置研究生课程的时候,要求每个学科都要开设一门与研究方法论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科研所需的研究策略、探索本领,为将来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打下基础;学校非常重视开设研讨会,督促研究生查阅文献、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激发创新能力;他们的研究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听课,而且所选课程的学分可以计入培养计划的总学分,这些课程设置和培养管理方面的做法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另外,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了改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效果,特别开展了跨学科师资选聘工作。而加拿大的一些高校则联合开展了跨学科研究生学位培养项目(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s, IDGPs),从政策支撑、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国外很多高校、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本领之所以遥遥领先,与他们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这些较为成功的方法和案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2 改革方案探索

目前国内关于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大于内容,由于大部分交叉学科都是依托于传统学科发展起来的,例如环境科学是以化学为基础,另外涉及生物、材料等专业的内容。很多单位虽然顺应潮流,挂起了交叉学科的牌子,但对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还是沿用传统模式。以现有体系为基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方案探索如下:

(1)跨学科教学方案的重构与考核方式的调整。由于教学方案以院系为单位设定,主要课程仅针对本专业学生,为了突破学科限制,各学科公共课与基础专业课可以试点开放跨学院选课席位,鼓励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成绩均计入总学分。另外,要求开设研究方法论相关课程,注重对学生学术视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师资结构的优化与导师遴选方式的调整。当前教师招聘大部分都需要专业吻合,主要考虑的是减少入职之后的学科适应风险,然而一味的追求专业吻合,使得学科的发展看似中规中矩,实则错失了很多博采众长的机会。因此,摒弃原有的学科限制,鼓励引进一定比例的其它相关学科和专业的老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其它学院和专业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

(3)建立合理的跨院系考核评审机制。为了避免跨学科师资引进与导师遴选的盲目性,保证第2条的执行效果,需要分别对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下转第35页)(上接第33页)理的评审与考核方式,对于跨学科成果可分别计入不同院系的业绩,并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

(4)建立虚拟的管理机构,进行跨学科管理。为了使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进行有序调度,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在不妨碍原有学科实体机构运行的基础上,为跨学科活动拟定操作规范与实施条例。而区别于现有的学科实体结构,这个专门机构是虚拟的,不妨碍实体机构的正常运作。

3 实践意义

培养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是推动科技发展和增强创新实力的必经之路,对其运行机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跨学科选课、跨学科导师遴选、以及参加跨学科学术沙龙,研究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跨院系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识更多不同学科、志同道合的伙伴,接触更多不同方向的学术理念,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

(2)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及科研方向的拓展。由于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比较熟悉,常年累月的重复教学和科学研究,容易使得教师的思维固化,产生懈怠心理。而跨专业师资聘用体制的建立,能够给学科平台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不受院系壁垒的限制授课,使得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多其它院系的资源,学习其它专业的教学理念与研究方法,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科研视野。

(3)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竞争实力的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势必会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而创新能力和学术视野的扩展是提高科研实力必要因素,能够催生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4 结语

目前正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把握发展与改革的契机,建立合理的跨学科专业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相关教改的探索与实践还会继续。

【参考文献】

[1]王宇欣,李保明.美国康奈尔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J].农业工程,2013,3:80-83.

[2]张媛.“跨学科”视角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加拿大研究生教育联合会报告述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92-95.

[3]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1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跨学科研究生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