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语文:从田野里走来
2018-01-09丁卫军剑男
丁卫军+剑男
丁卫军,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副主任。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秘书长。南京师大、江苏师大特聘硕导。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先进教育工作者;通州首届名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领衔人。“苏语五人行”成员。主编《二十位中学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出版《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简约语文课堂》《丁卫军教写作》《小丁教语文》等专著,发表文章近200篇。
剑男:我最近关注你的微信朋友圈,这学期你开辟的“小丁课堂进行时”得到了很多青年教师的回应和欢迎。我认为,你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微课录”的形式努力传递你的“简约语文”的教学主张,这样的猜想不知是否准确?
丁卫军:你的猜想恰合我意。我想借助统编教材在全国的统一使用这样的契机,用我的课堂来诠释“简约语文”这一教学主张。我的课堂努力实现这样的三个目标:一是语文的;二是学生的;三是简约的。语文的,当然也是要符合教材系统的要求,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义。
剑男:“简约语文”教学主张越来越受到中语界的关注。你觉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卫军:最主要的还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原因,语文教学需要“瘦身”,繁难、艰深、高冷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统编教材要实现“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目标,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仍然是一句空话。学生哪有时间去读呢?这当然还只是表面现象,如何通过语文教学真正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是需要大家很好探究的。光看到“简”远远不行,还要看到“约”这个本质。简约不是简单。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简约主义也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其核心思想是“少就是多”,主张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让空间和形式摆脱装饰干扰,表现其本来的面目,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藉着更为丰富的简约主义精神。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简约主义比西方来得更早。这才是簡约语文的根之所在。
当下的中国倡导“简约”生活,“简约”也成为一种生活追求。
剑男:简约语文顺应了语文课改的要求,呼应了简约主义思潮,更重要的是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你能介绍一下提出简约语文的大概情况吗?
丁卫军:我提出“简约语文”的教学主张,是偶然,也是必然。2008年底,语文出版社“名师成长研究丛书”的责任编辑刘立峰先生要我谈谈我的语文教学经历和语文教学主张。这一机缘,让我开始审视我的语文教学实践,并从中提炼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所谓教学主张,我的理解就是我的语文教学追求,我所要回答的是:我追求的语文教学的风格是什么,我是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的。成尚荣先生认为,要探寻一个人的教学风格必须要探寻其人格,如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所言:风格是关于人本身的。歌德也这么说过: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即我的语文,我的语文教学。
我崇尚简约。这与我的生活环境、经历密不可分,也跟我对生活的理解密不可分。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活在农村,以后工作的二十年也一直坚守在农村讲台。我有着中国农民的品性,我也追求内在的丰富和诗意。
基于这样的朴素认识,我去梳理我的语文教学,提取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时,我的内心深处很自然地有了一种响亮的应答:简约语文。
2009年5月,我进入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简约语文更加深入的研究。
正如你所说,简约语文是对中国汉语文教育传统的一种传承,也是对西方简约主义思潮的一种应答。简约语文的提出,是对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出现的浮华、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语文本真回归的一种呐喊,是还语文姓语之本位的一种探索。我的简约语文,着力于“洗净铅华的生态课堂观、摒弃功利的朴素阅读观、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观”的探索。如果说前期的探索带有较浓的标签意味的话,近六年的实践和思考,基本完成了简约语文的体系建构。这是一个不断论证、不断修正、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简约语文的落点在课堂,归宿也在课堂。
剑男:事实上,你的简约语文是立足于一线课堂的,是你作为一个一线教师的自觉反思后提出的,经历了草根思考到理论提升再到体系建构这样一个过程。简约语文课堂建构的过程,其实也是你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充满艰辛和快乐的。你能简单介绍一下简约语文的核心理念吗?
丁卫军:研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无论是“语文课程性质”还是“基本理念”“基本任务”,都较为清晰地表明: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生必须不断提高的语文基本素养。
温儒敏先生认为:“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由此,我认为,语文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听说读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简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简略、节俭的意思,诸如文字简约,构图简约,生活简约等。综合与之相近或相关的词语精简节约等考查,简约还带有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意思。它与简单区别在于,简单是一个常用到否定句的词语,本义是不复杂,单纯,不存细,草率,平凡;而简约是简洁、大方、精致,是形容一种层次的升华。由此可以理解为,简约不只是一种简洁明了的外显特征,还是一种精致、精约的内在品质和风格。
简,更多的是指向外在特点;约,更多的指向内在的本质,是在博采基础上的慎重选择。我借用了刘海粟先生的解释。清·张惠言在其《词选序》中评温庭筠的词曰“深美闳约”。刘海粟先生具体解释了“深美闳约”的意思,其中“约”即为此意。
语文是丰美的。简约与丰美不是矛盾体;简约语文不是将语文简单化,而是指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遵循汉语文的基本规律在简约化的教学中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性情,锻造学生的意志,提高其人之为人的人格修养。endprint
具体而言,简约语文,可以理解为简朴、简明、简要、简化、简洁、简练、简便,涉及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流程设计、方法使用等等方面。但是,“简”只是一种形式,“约”才是它的本质,才是它的灵魂。需要去吃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需要宏观上去把握语文的三维目标,需要扣准语文课程的整体要求。语文是多维深刻的,简约不是简单化。简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以简约化的路径实现学生语文人生的丰美,达成学生生活的丰美,生命的丰美。
简约语文课堂,指指向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精心提炼的有用、精要、好懂的语文知识要点作为支架,充分发掘、合理协调、科学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落实,教学结果的评价;通过选择、整合、聚焦等策略,建构一种实在灵动、素朴本真、高效丰美的语文课堂,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简约语文课堂基于简约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课堂建构,力求让语文回归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把语文课上得扎实、朴实、真实,让语文课干净、丰美、高效。
需要強调的是,简约语文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同样可以是丰富的、智慧的、诗意的,给师生带来的是充实、灵动、欢悦的体验。
剑男:简约语文指向课堂,指向学生的学,请你概要地介绍一下它的基本特征。
丁卫军:好的。简约语文的关键在课堂的简约。其基本特征外显大多归纳为: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过程简化,教学语言简练,媒体运用简便。
简约语文课堂的内在机理强调四个基本原则,即“以少胜多”“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张弛有度”,强调处理好多与少、繁与简,难与易、深与浅等内在关系,彰显课堂的内在张力,力求课堂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
还要说明的是,就“简约语文”而言,它有自己的境界追求。简约语文追求三重境界。
一是精约之境。中国语文有“精约”的传统。“精约”一词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精约”为文章风格之一。所谓“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即字句简炼,分析精细。“精约”的主张给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丰富的启示。精约课堂强调“精于心而约于形”,强调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课堂精致圆润,畅达自然。所谓“精于心”,就是要把握住文本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约于形”,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使教什么与怎么教相契合。追求课堂教学的精约,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为求“精”而使课堂“干瘪无肉”。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看到了“少”背后的“多”。
二是博约之境。博约思想源于孔子,《论语·庸也》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这是关于博约思想的最早叙述。孔子的这一博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博返约的思想启发我们,简约语文要注意课堂师生情、知、意的统一,凸显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力求课堂大气,纵横捭阖,视野开阔。要实现博约的境界,要我们真正做到把文本读“厚”,把文本教“薄”,也就是说就一篇文本而言,解读要丰富,要精细,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要做到约取最精要的部分带入课堂,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做到由博返约,走进课堂教学的博约之境。
追求课堂教学的博约,但我们要注意,不为求“博”而使课堂“臃肿冗余”,也就是说我们简洁的课堂流程中看到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灵动、主体开掘得深刻,而没有那种旁逸斜出,内容芜杂纷繁之感。
三是雅约之境。雅,正也。这里强调语文应有的格调,凸显语文课堂应有的情、意、理、趣、美,追求丰美而厚重。雅约之境,就是引领学生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懂生活,体验情意,悟理赏美,让文本品读直抵心灵,垫高灵魂,丰富生命。这就是追求语文教学应有的广度、深度、诗意。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不仅告诉我们雅约之境是语文教学的应然之义,无论是语文的诗意追求,还是语文的生命追求,都是语文教学雅约之境的重要元素。
追求语文教学的雅约之境,不为求“雅”而“浮华矫情”。有一些公开课堂不在文本的解读上下功夫,不引领学生批文入情,而追求所谓的视听效果,用媒体的浮华,教学语言的煽情追求课堂的美感,失却了语文课堂应有的诗意与语文味。
剑男:简约语文课堂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你有哪些研究?
丁卫军:简约语文课堂的实施上具有三大策略:一是聚焦,二是选择,三是整合。在这三大策略的指导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五大因素,也是简约语文衡量一节好课的五个关键词:一是问题;二是活动;三是表达;四是倾听;五是评价。问题关乎课堂的目标。活动则关乎学生主体在课堂上的行动。现在很多课堂,学生课堂活动过于随意,只是表面繁荣,说到底是缺乏有效的设计。教师要加强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意识。课堂评价流于表面,内容单薄,手段单一。教师课堂的作为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评价中。教师有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的学更加深入。现在的课堂学生课堂思维同质化问题严重。一是教师的设问缺乏思辨,二是学生课堂不善于倾听,不善于质疑。
简约语文课堂也在大量的课例研究中建构了自己的课堂范式:比如“菜单式”课堂等等。
剑男:我拜读过简约语文建构的重要成果《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简约语文课堂》一书,你对简约语文的很多问题都做了很缜密的论述,并佐以鲜活的教学实践案例,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学界对语文界“树旗”现象有诸多诟病。我想,你的“简约语文”一定也受到一些质疑吧。你怎么看待语文界“树旗”现象呢?
丁卫军:哈哈,语文界可谓旗帜飘飘——本色语文、青春语文、人格语文、文化语文、生态语文等等,这也许是一道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风景;从这里也似乎可以窥见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旗帜”现象自然成了讨论的热点,有人力挺,有人义正言辞地反对。简约语文同样会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质疑者、反对者一条普遍的理由是,语文就是语文,怎么可以在前面加什么前缀呢?甚至有些专家还认为在语文前面加上某种前缀是语文界的一种笑话,是语文学科的一种悲哀。endprint
我的立场是一贯的。何悲之有,哀从何来?语文前面加一前缀,代表着某一位教师的一种教学主张,或者是对某种教学风格、教学品质的追求。我以为,它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深深地打上了这位教师对语文本质的独特理解。语文即我。这种解读,并没有改变语文的学科性质和本质特点
国家督学、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成尚荣先生在为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的著作《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的序文——《本色:黄厚江的语文品质》中这样说,“本色语文是一个概念的建构。建构一个概念意味着理念的凝聚、见解的整合、理论的成熟。我倾向把建构的概念叫作教育主张或曰教学主张。其实,透过概念抑或主张,我们应当寻觅主人的品质。主人的品质好比是概念、主张的精灵,又是概念、主张诞生的关键,建构概念必须首先培植自己的品质,建构概念的过程也是培植品质的过程”。成先生还指出:正因为黄厚江的品质铸就了他的本色语文,呈现出了语文的品质。
一种教育主张或教学主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个体性、相对的稳定性,需要教师毕其精神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穷其一生孜孜以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亮出主张就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有一定的指向性和指导性。有专家指出,现在的教师存在着“不读书、不合作、不研究”的“三不”现象。这“三不”从一个层面上指出了我们大多数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换言之,敢于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还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一个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自觉追求。这种追求的自觉,我敢断言一定在某一范围内发挥着专业的引领作用。
当然,那种标新求异,哗众取宠式的、功利性的“树旗”,那种打着“某某”语文的幌子扰乱视听的“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之说,还真是需要警惕的!
剑男:是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语文,都有着自己的语文梦。简约语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下一步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的考虑?
丁卫军:是的,“简约语文”这一教学主张还有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课堂教学策略深入研究,关注三个“走向”:一是走向文本的更深处,二是走向学生主体的更近处,三是走向“语用”的本源处。
剑男:我有一个发现,最近几年你似乎不太重视写作,你的文章越来越少了。你能谈谈这其中的缘由吗?
丁卫军:谢谢老兄的关注。的确,我近三年也写了一些东西,但很少像以往那样写得多发得也多。最近几年,我的视线更多地投向了课堂,潜下心来琢磨课堂。作为一名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如果不能站立在课堂上,那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儿。三年多,我还是感觉课堂教学日益进步,也开发出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好课,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剑男:的确如此。你2015年底同时出版了你的作文教学研究专著《丁卫军教写作》。你能谈谈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知吗?
丁卫军: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软肋。我感觉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是无所作为,或者说是手足无措的。也就是“看天收”。这是需要警惕的问题。老师们抱怨,没有作文教学的教材,没有科学的训练序列。我要问的是:有了教材有了序列,作文教学的问题就解决了吗?事实上,我们教师最辛苦的就是批阅作文,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评阅作文上,结果呢?并没有好收益。事实上,目前的写作教学是两个半拉子工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脱节的,似乎教师任务就是命题和批阅,学生的任务就是写作。无效或低效的作文教学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剑男:作文教学的现状,像你这样的评估或批评的不少,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批评的层面。作文教学更需要我们名师去建设,去引领。你能谈谈你的作文教学主张吗?
丁卫军:我的作文教学的基本主张是:构建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我以为,写作教学应该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活动。真实,是指写作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符合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完整,是指写作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必须一同参与写作活动的全程。过程性,是强调写作教学是一个活动,既要关注其起点,也要关注其终点,更要重视中间的这一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看得见的教的过程,也是看得见的学的过程。所以,我说要“改造我们的作文教学”。具体说,一是改造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与理念;二是改造写作教学的师生角色定位与行动;三是改造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定位与策略;四是改造写作教学的内容序列与操作方略;五是改造写作教学的支架与工具。
剑男:你在作文教学领域确有属于你的观察与思考。我感觉还是比较接地气的。你能就上面的几点,择其一二具体说说你的做法吗?
丁卫军:我目前在极力推动海量阅读与大量写作,倡导一种“让读写走进交际语境”的理念。我这样做基于当下的教育语境。如果一个中学生在初一初二阶段没有大量读写活动的话,那他(她)的阅读与写作时间是难以保证的。初三要应付中考,高一要适应高中生活,高二小高考,高三要应付高考,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大量的读写。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学界还在争论。阅读与写作有着各自的功能和任务。我比较认同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先生的观点,不指向写作的阅读是无效的,或者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与写的割裂。我借助互联网,借助微信和简书这一新兴交际交流工具,开展读写实验。具体做法就是,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学生微作文、学生习作、名著阅读笔记、名著推介交流,或文字分享,或语音播报;同学之间即时跟帖互动;再把这些文字作品结集在简书中进行专题汇编;最后把简书汇编专题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发表推送,在更大范围内交流。这样的尝试,让读写进入交际语境。从封闭走向开放;让读写活动真实发生,从自我走向大众;让读写成为一种生活,从被动走向主动。正如全国中语专委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评价的,“实现了‘四个打通。”第一,打通了生活与写作的壁障。微信写作具有随时性、公开化、互动性强等特点,还有更大的特点是记录性。随时记录,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第二,打通了读书与写作的壁障。“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不写(读后感)就失去了思考。第三,打通了师生空间的壁障。有了微信,师生之间可以在另一个空间“见面”,让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化。第四,打通了自我封閉的壁障。学生一方面能看到同龄人同题的作品,更易“择其善者而从之”,更重要的,让自己大大方方地走进公众视野,写作便也有了自觉的“读者意识”。
剑男:很有意思,很有实效的尝试。期待你这一块能够出更多的成果。谢谢你接受访谈。
丁卫军:谢谢主编。最后请允许我对简约语文给予帮助的前辈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