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8-01-09张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下肢统计学护理

张伟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张家港 215625

该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选取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该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50例,以其作为分析对象,观察组给予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该院接受介入治疗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分别31例和19例。现根据入院编号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年龄 45~79 岁,平均年龄(69.51±12.61)岁,病程 3~12 年,平均病程(5.50±1.61)年;对照组 30 例中年龄 46~80 岁,平均年龄(70.09±13.62)岁,病程 3~11年,平均病程(7.06±3.04)年;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静息痛、肤色苍白、皮肤皱缩、发凉、间歇性跛行以及发花等。经过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围术期护理,详情如下。

1.2.1 术前护理 ①患肢护理对患肢进行适当的保暖护理,切记不可进行热敷,尤其是冷敷以免造成血管的收缩;保持合适的体位休息,将脚部抬高谨防出现血液灌流到下肢的情况,为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适当的变化体位;保持坐立姿势时不要翘二郎腿,避免挤压动脉和静脉促进血流;足部要保持清洁与干燥,每天都必须用温水泡脚;若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不可以用手抓,可以适当的涂一定的止痒药,避免出现继发性感染[1]。②功能训练:患者需要在相关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完成Burger运动,以此有助于建立侧支循环来进行运动,末梢血液循环也由此增加。③心理护理:在该病的影响下患者在运动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障碍且伴随疼痛,术后极有可能致残,因此患者的心理负担往往比较重,基于此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将相关的注意事项与疗效告知患者,以此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显著提高。④术前准备:术前四小时禁水禁食,做好备皮和碘过敏试验的各项准备,对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并标记下来。

1.2.2 术后护理 ①体位:取患者的平卧位,术侧肢体进行为期24 h的制动,对于人工血管过膝的手术而言,不能进行过分的屈膝,膝关节多以半屈曲位为主,如此一来便能够极大的促进吻合口张力的显著减少,肢体关节需要进行慢慢的活动,伸直不能过度以此来有效的避免吻合口出现破裂的情况,在手术完后七天以后患者便可以下床进行适量的活动。②病情监测: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鼓励患者多饮水,在此基础上对伤口渗血、肢体肿胀和循环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另外,针对那些使用过抗凝溶栓药物的患者来说需要对出血的迹象进行密切观察,并且每天利用0.05%的碘伏对导管引出皮肤处进行消毒并按时对敷料进行更换,以此避免感染局部伤口而诱发导管菌血症。指导患者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胆固醇、脂肪都比较低的食物,刺激性饮料不要摄入,如咖啡和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并发症的护理[2]。

1.2.3 出院指导 待患者康复出院以后将一些护理注意事项明确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定期对凝血功能进行复查,每天都坚持进行的适量的运动,术后1个月以后按照复诊,此后每隔3个月都需要进行1次复诊。

1.3 疗效评定依据

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很快实现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皮肤温度升高、活动耐力增强,无不良情况出现;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少数患者出现了焦虑、抑郁等情况,但数量很少;无效:经过护理,患者症状完全没有改善,多数患者出现焦虑、并发症和抑郁等迹象[3]。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疾病本身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该病的发生率越高,对于长期吸烟的患者来说,慢性呼吸系统炎症始终存在,再加上长时间的卧床,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肺不张和咳嗽乏力的情况,进而会对肺部交换气体的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感染肺部,导致呼吸进一步衰竭。同时,动脉的多节段和多平面堵塞、缺血性溃疡的久治不愈等,当开通血管时,组织性坏死的大量分解物会逐渐被吸收,最终致使患者的病情不断恶化[4],为此进行围术期全面护理十分有必要。经过该次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为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能够确保患者早日实现康复,降低并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出现。

[1]孟晓明,汪建中,贾宝洋.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出现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2(8):1949-1950.

[2]赵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并发症相关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17(4):37,41.

[3]伊文杰,杨立娟,黄雪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6,45(8):232.

[4]朱湘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9(5):131,135.

猜你喜欢

下肢统计学护理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