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颗粒、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2018-01-09吴建英
吴建英
(江苏省溧阳市妇幼保健院 药剂科, 江苏 溧阳, 213300)
茵栀黄颗粒、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吴建英
(江苏省溧阳市妇幼保健院 药剂科, 江苏 溧阳, 213300)
茵栀黄颗粒; 益生菌; 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临床疗效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 d内新生儿发生的黄疸,对于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早期的暂时生理现象[1]。本研究应用茵栀黄颗粒、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6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女36例,足月儿65例,早产儿1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 足月儿33例,早产儿5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 足月儿32例,早产儿6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足月比例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2]中关于黄疸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9年颁布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3]中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者; ② 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适合进行观察研究者; ③ 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④ 患儿经心脏彩超、肝、肾功能等检查,确诊无心、肝、肾等脏器先天功能不全者。排除标准; ① 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② 新生儿生命体征不平稳,无法参与本实验; ③ 新生儿患有乙肝、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者; ④ 对本实验所用药物成分过敏者。
严格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颁布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4]中的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所有患儿均内科Ⅱ级护理,及时予常规治疗,主要有保暖、吸氧,维持水、K、Na、Cl等离子平稳,给予足够营养支持。
对照组在保暖、提供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蓝光照射治疗。蓝光照射方法; 将患儿放置于蓝光照射治疗箱内,应用蓝光持续照射8 h, 停12 h后,再次进行第2次蓝光照射,如此反复交替进行。在进行蓝光照射时,应用黑色眼罩罩住患儿眼睛,以防止对患儿眼睛产生伤害,外生殖器、肛门以及会阴等较敏感部位采用深色布片包裹。共治疗1周。
实验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和蓝光照射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茵栀黄颗粒和益生菌治疗。茵栀黄颗粒(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20030028)以开水冲开稀释,放置至适宜温度予患儿服下, 6 g/次,早晚各1次; 益生菌儿童冲剂[合生元公司,批准文号; 卫食健进字(2002)第0040号)]1.5 g/次,每天2次冲服。共治疗1周。
① 经皮胆红素水平。本研究通过JH20-1B经皮黄疸仪测量所有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在治疗1周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天及治疗后测量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② 肝功能。本研究检测患儿肝功能水平主要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基转换酶(GGT)、碱性磷酸酶(ALP)3种,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儿空腹肘静脉血3 mL, 离心后收集上层血清,均采用本院检验科临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③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④ 治疗过程中严格记录患儿发生皮疹、红斑、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若患儿不良反应情况较重,应立即停止本试验,数据按脱落处理。
2 结 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2、4、6天和治疗后, 2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 实验组患儿第2、4、6天经皮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的AST、GGT、AL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AST、GGT、AL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经1周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1%; 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57%。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内,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发生皮疹的例数分别为4例、5例,发生红斑的例数分别为6例、5例,发生腹泻的例数分别为3例、2例,发生呕吐的例数分别为4例、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U/L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黄疸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因黄疸病入院的新生儿占所有新生儿住院患儿的30%~50%[5]。
新生儿黄疸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蓝光照射。蓝光对皮肤具有较好的穿透性,且副作用较低,通过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分解,降低胆红素在患儿体表间隙水平[6]。随着传统医药和微生物科学的发展,已有应用茵栀黄颗粒等中药制剂以及益生菌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报道,但将茵栀黄颗粒、益生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报道却较为少见。茵栀黄颗粒是源自于张仲景《伤寒论》中茵陈蒿汤加减变化而来[7]。方中以茵陈为君,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栀子、黄芩为臣,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助君药以增加其清热利湿之功效,栀子、黄芩二药合用互为协同、增加解毒疗效; 金银花为佐使,清热解毒,助臣药之药性。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
新生儿血液含量相对较少,而血清胆红素水平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需每日抽血方能真实掌握黄疸患儿病情,患儿家长多难以接受。随着现代设备发展,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亦能准确反映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且对患儿影响较小[8]。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的1周内,2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可见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与实验组除应用蓝光照射外,还联合应用茵栀黄颗粒和益生菌有关。本研究所有用栀黄颗粒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现代药理研究[9]显示,茵栀黄颗粒有效成分可通过作用于肝酶系统,促进患儿机体大部分游离胆红经肝脏摄取后,通过循环系统代谢分解,亦能促进游离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经胃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研究[10]指出,高水平的AST、GGT、ALP多见于胆管梗阻、肝内胆汁淤积或肝脏浸润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AST、GGT、ALP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为胆红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并排出体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AST、GGT、ALP水平均明显较高,这与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有关。经治疗后,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下降,经肝脏代谢排出的胆红素水平降低,AST、GGT、ALP水平随之逐渐恢复正常。有研究[11]指出,茵栀黄颗粒有效成分绿原酸、栀子甙和黄芩甙等,可有效降低机体ALT、AST以及总胆红素,这一结论与本研究所得结果保持了一致性。另外,本研究应用益生菌联合治疗,有效补充肠道菌群,改善了新生儿患儿肠道的无菌环境,促进肠道内结合胆红素转化而尿胆原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并通过降低β-葡萄糖醛苷酶活性,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形成,降低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1] 赵娜.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5); 34-35.
[2] 汪受传. 中医儿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205-207.
[3]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9); 685-686.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4, 52(10); 745-748.
[5] 范业华, 袁芳, 谭启明. NICU检验报告单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17); 2091-2091.
[6] 黄艳春, 彭曙辉. 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35); 3944-3946.
[7] 马印图, 李莉华, 李玉秋, 等.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 26(6); 88-91.
[8] 高原. 经皮测胆红素仪在黄疸患儿中的应用[J]. 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4); 277-277.
[9] 陈永刚, 马传学, 黄成琼,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茵栀黄颗粒中的7种有效成分[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11); 894-896.
[10] 施漪雯, 尤红. 重视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6, 19(6); 641-643.
[11] 徐强. HPLC法同时测定茵栀黄分散片、颗粒、胶囊中绿原酸、栀子苷与黄芩苷[J]. 中成药, 2013, 35(5); 967-970.
R 722.17
A
1672-2353(2017)24-119-02
10.7619/jcmp.201724047
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