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区域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8-01-09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1期
关键词:能源民族区域

(1.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西华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3.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区域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邓彦斐1,徐 雷2,3

(1.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西华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3.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具有优越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与政策等诸多问题。理清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动因、特征与主要问题,科学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对区域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能源结构低碳化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部民族地区应当持续推进政策协调与制度创新,扩大投融资渠道,因地制宜地确立发展路线图,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开发合作机制与技术创新协作平台,实现跨区域协同联动,以达到区域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可再生能源;西部民族地区;区域开发特征;可持续发展对策

1 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动因

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资源粗放式的高投入、高消耗所拉动,并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仍依靠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驱动,同时能源需求持续增涨,使我国经济—能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也对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东部地区资源日趋枯竭,环境容量趋于饱和而能源需求与日俱增,使能源开发中心向西部迁移,能源供给半径向西延伸,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和技术转移的同时有效支撑了西部能源的就地转化[1],因此西部能源开发利用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西部创新发展是以能源为主轴的新型工业体系,东部依托技术优势发展低能耗的高端产业,东西部互为支撑,将有助于提振内需、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优势。

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链条长、产业带动力强,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3]。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4]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领域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幅员面积约600万km2,区域内可再生能源总量巨大,且与化石能源富集区重叠,稳定的化石能源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5];大容量、高效率的远距离输电技术也为区域能源的规模外送提供了便利,从而实现了能源开发和供给的良性互动。加之,西部民族地区自身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的现实需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应对严重的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契机。虽然我国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并非完全受西部民族地区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影响,但积极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供给并优化能源结构,是西部民族地区的重要担当。可见,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可知,目前与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涉及民族地区能源结构低碳化[6]、区域能源开发与供应中的“荷兰病”现象[7]、“资源诅咒”假说[8]及其成因分析。②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基于该区域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特殊性,分析民族地区在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特征,集中表现在能源消费[9]、能源效率[10]、非经济因素[11]等方面。③民族地区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通过对区域相关政策的梳理与分析,探寻民族区域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对策,主要包括法律[12]、制度[13]和资源经济[14,15]方面。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研究仍以定性分析法为主,但系统思想赋予了研究的新视角[16];就定量研究方法而言,以生态足迹模型[17]、博弈分析[18]和灰色预测理论[19]较多见。综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正逐渐丰富,但相应的区域特征仍需系统化梳理,契合区域特征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有待进一步探讨。

2 区域基本特征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影响

西部民族地区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民族种类与自治地区面积[20],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并落后于东部地区。从图1可见,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分布广,并呈现出三种不同格局:①甘肃、青海、新疆以分散分布为主,在民族自治州分布相对集中。②四川、贵州、云南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各民族自治州。③广西、宁夏、西藏、内蒙古无集中度较高的聚居地,在全域成散居状态。总体上西部民族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形成了各民族以散居和杂居为主的特点。基于此种分布特征,需综合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的地缘和人缘的优劣势,结合各地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布情况、区域交通、土地使用、人力、技术、能源投入—产出、外送能力、环境容量、污染防控等因素,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区域内各地可再生能源的具体开发规划与发展策略。

图1 西部民族地区区划及格局分布

西部民族地区受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的深刻影响,区域内主要的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巴蜀文化、游牧文化、夜郎文化等五大文化的影响深远,当地民众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比较重视环境保护[21]。在西部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观念中,蕴含着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反对任意索取、不顾后果的盲目、粗放型资源开采行为,崇拜自然的习俗具备了开放共赢的特点。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生态观包含大量宗教内容,与崇尚科学理念的现代生态观存在一定差异。但正是“神山圣水”等宗教理念,强化了当地民众的生态意识,其中倡导的环境保护精神与可持续发展主张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此看来,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具备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可再生能源作为新生事物,易被区域内各族群众接受和认可。

西部民族地区虽然能源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区域内的整体加工制造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并未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劳动力和资本持续涌向产业经济与技术发达的东部地区;另一方面,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在能源和劳动力输出方面相对繁荣,对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有所掣肘,甚至出现衰落。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不相匹配的“资源诅咒”现象。

3 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特征与发展情况

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区域各地普遍面临着民生改善的诉求多、经济发展转型难、生态承载能力低等突出矛盾。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外部依赖特征尤为明显。从图2可见,区域内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分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太阳能资源储量优于东部地区。西藏西部地区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达2900—3400h,年辐射总量高达7000—8000M/m2,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居世界第二位。②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占全国水能资源总量的70.9%。③风能资源在储量、分布、建设条件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其中,内蒙古东部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为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区域内多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在规划和筹建中。④我国牛、羊、马的主要养殖区,包括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和内蒙古牧区,人畜粪便和有机废水储蓄量较大,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前景广阔。⑤地热能资源丰富,尤其是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地区和鄂尔多斯盆地等,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图2 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

先天的资源条件为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区域构建与推广低碳化的经济、环境、社会系统提供了可能。但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开发利用有待加强,如区域内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作为我国主要河流的中上游地区,西部民族地区水能资源的平均开发利用率只达到健康开发率的28.8%,而其他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利用率却超过健康开发率的2.4%,存在上游开发不足、下游开发过度的情况。类似地,太阳能产业在我国东部地区聚集,虽然西部民族地区分布有大量光伏电站,但产业链的上下游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区域装机容量和项目数大大低于东部地区。以太阳能发电工程为例,西部民族地区的装机容量仅为东部地区的12.5%,项目数量仅为东部地区的17.5%。此外,由于区域内人才短缺,对风能的开发利用及其技术开发显著滞后于东部地区。同时,由于投融资方式和产出方式单一,区域内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较少,仅为东部地区的20.8%。在生物质能资源方面,特别是在原料收集—运输—储存体系的构建环节存在着利用方式粗放和整体效率较低的问题。

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示范建设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却并不滞后。在太阳能方面,虽然区域内太阳能技术研发发展较弱,但在技术示范应用上具有一定的经验,如内蒙古、宁夏、西藏已建成一批示范建筑用于太阳能技术的研究与实施。太阳能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利用受到了普遍重视,尤其是太阳能建筑和热水采暖系统的结合,在区域内推广良好;在风电集群创新方面,大大促进了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内蒙古等多个地区已建成专门的产业园区,提升区域风电技术;在水能方面,西藏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也早于东部大部分抽水蓄能电站。可见,虽然西部民族地区目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有限,但资源开发条件和应用前景较好。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已在应用实践和市场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技术革新、多用途开发、融资多元化、生态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仍有待加强。科学规划与适度开发是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对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4 区域相关发展政策

西部民族地区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关的区域性发展政策可划分为财税、融资、技术及其他[22]。根据分类,我们将全国普适性政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性政策进行了比较,简要归纳出西部民族地区的相关政策特征,见表1。

表1 区域各地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

由表1可知,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相关发展政策体现出以下主要特点:①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农业结合发展。鼓励农村利用太阳能、沼气供热供电,并给予财政补贴;技术方面,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生活化利用与热力开发。②优先发展分布式、微型化电网及其相关建设项目。由于区域内整体相对缺乏成熟的电网覆盖,同时考虑到电网建设的长期性与区域存在的技术障碍,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和智能微电网的推广建设更适合该区域的发展环境,通过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总体投资,有效满足发展需求。③重视中央政府对区域的激励政策,积极利用补贴、优惠等激励手段,缓解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资本压力。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川、贵州应采取可再生能源扶贫,结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补助贫困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费用[23]。

5 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区域内的相关发展策略大都照搬国家或省级层面的策略,与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区域特征结合不紧密。随着区域内相关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的资源支持和相对粗放的发展策略将很难满足需求。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地处我国上游水源地,若区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仅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将对下游水质造成污染。此外,可再生能源的无序开发、法律法规修订不及时、公共参与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会降低区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面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融资体系不完善。总体上看,投资选择集中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工业化而非技术创新。同时,国内企业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不足,未充分融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因此对区域可再生能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部门与多元投资整合。②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能力弱。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仍缺乏支持相关技术研究的强大平台。区域内需要制定跨越式的发展机制与明确的长期持续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投资计划,保障本土的研发资金支持。③缺乏政策的协调与一致性。由于区域内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存在差异,难以确保政策框架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制定长期有效的政策体系来支持区域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能源问题涉及到省、自治州、地方政府、产业、科技、农业等不同部门,各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方面必须协调一致,杜绝重复建设,浪费投资。④相关投资项目补贴甚微。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补贴远远低于其他产业,通过税收方式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较弱,多数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实际税收优惠比传统能源的税收优惠更少。

6 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策略

与东中部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着对扶持依赖性强、民众收入差距大等状况。因此,在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时,既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又要构建区域之间的联动模式,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多方吸引资金,并利用资源优势,推进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为达到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将政策扶持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从短期效益向长期效益过渡,降低外部依赖性,探索更具区域特色与实际意义的机制与途径。

建立开发合作机制,形成关联发展格局:就现实情况看来,西部民族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但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加之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与东中部地区旺盛的能源需求存在反差。因此,要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合作机制,通过由此确立的经济关系和组织体系,促使地方、产业、研究机构等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力争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优势互补,构建供给市场,促进要素流动并协调产业发展,顺应能源开发中心与供给半径的西迁,承接东中部产业和技术转移并支撑能源就地转化,形成跨区域协同与联动的发展格局。

构建金融服务创新平台,拓宽多元投融资渠道:充分考虑西部民族地区实情与特征,改善区域金融环境,完善可再生能源保险和担保体系,通过行业融合、政银合作和机制创新,降低项目融资信用风险和融资成本,创造良好的融资氛围;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功能和作用,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加大金融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区域可再生能源的金融服务和创新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手段,发展市场化投融资体系;除传统银行贷款融资外,灵活扩充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引入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股权众筹等创新融资方式,解决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资金瓶颈、融资期限错配等,改善投资结构,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行业管理、服务体系和金融机制的同步完善与协同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重视西部民族地区能源科技的发展,切实缩小与发达地区工业技术水平的差距。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工作,结合区域内各地的资源禀赋情况,积极推进能源基础科学及开发利用技术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相关人才引进,直接补贴区域私营部门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研发活动;紧盯前沿技术领域和产业发展动态,引导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深入研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主要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依托更高平台的科研机构,组织动员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协同搭建市场化的开放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明确开发路线图,优化资源配置与协同:切实将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路线图作为战略管理规划的工具,对各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协作分工,协调规划目标与执行措施、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项目建设与资金政策,避免相关部门间的协作脱节,以及因权限划分或沟通不足而出现问题;将路线图细分为政府和产业两方面,一方面在政府部门之间共享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相关的资源、技术、政策等信息,引导区域内的开发方向,并作为投资计划和开发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促使西部民族地区明确可再生能源的市场驱动因素与所需的技术,促成合作研发并组建产业联盟,凝聚利益相关方。

完善政策协调,加强制度创新: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科学制定区域产业激励与惩罚政策,通过政策鼓励和促进自主创新,完善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规制体系;综合利用财政、税收、信贷、融资与价格补贴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与扶持政策。重视中央、省市及地方的需求差异,建立各级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继续优先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运行机制,实现重组整合协调,促进区域微电网应用。在合理的监管下,加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带动西部民族地区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王安.西部能源如何开发利用[J].求是,2013,(3)∶41-43.

[2]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西部能源开发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Z].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

[5]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生物质能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刘鹏. 国少数民族地区能源供给结构低碳化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4)∶68-70.

[7]杨玉文.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荷兰病”效应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2)∶56-60.

[8]陈祖海,雷朱家华,刘驰.民族地区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效率研究——基于“资源诅咒”假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98-106.

[9]翟紫含,付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特征——基于四川凉山州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资源科学,2016,38(4)∶622-630.

[10]邢晓柳.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8)∶924-927.

[11]史锦华.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2]陈淑芬.法治视角下民族地区能源的可持续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2)∶39-42.

[13]邓彦斐,刘明阳.西部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J].民族学刊,2016,7(4)∶22-25.

[14]郭京福,张顺,施维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58-61.

[15]许联超.立足优势资源发展云南民族地区经济[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12(5)∶217-218.

[16]史锦华.民族地区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评价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9,(3)∶178-183.

[17]岳敏,李含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2)∶1-7.

[18]王建斌,李英震,韩丽娜.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分析[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06,8(4)∶35-37.

[19]杨红娟,程元鹏.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能源碳排放预测及减排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4)∶183-190.

[20]黄保勤.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研究[J].民族研究,1999,(5)∶55.

[21]赵向阳,李海,孙川.中国区域文化地图“大一统”抑或“多元化”[J].管理世界,2015,(6)∶101-119.

[22]Eric D Larson,Wu Zong-xin,Pat De Laquil.True Policy of China′s Energy-technology Choices[J].Energy Policy,2003,(31)∶ .

[23]苏争鸣,孟松.西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3,(50)∶36-44.

StudyonRegionalCharacteristic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forRenewableEnergyExploitinWesternMinorityAreasofChina

DENG Yan-fei1,XU Lei2,3

(1.School of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3.School of Busines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had a hug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industry leading role.With the excellent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this region also faced with capital,technology,policy and many other issues.It wa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causes,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roblems of regional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ally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which wa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nergy supply and the low carboniz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he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hould establish a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complement the regional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o achieve the cross-regional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pattern,improve the regional financial environment,build a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broaden diversified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expand the scale of financing,introduce more market-oriented means,develop market-oriented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increase R&D investment,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relying on a higher platfor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organizations mobiliz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xperts to build market-oriented op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operation platform,clearly develop the road map,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work together to avoid the problems due to the division of department authority or lack of communic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incentives and punishment policies,through policies to encourage and promot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renewable energy-related regulatory system.

renewable energy;western minority areas;regional exploit characteristic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7-11-12;

2017-12-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503216);四川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SC15C051);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编号:JR201507)。

邓彦斐 (1986-),女,山东省济宁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源经济管理。

徐雷(1982-),男,重庆人,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

10.3969/j.issn.1005-8141.2018.01.004

F426

A

1005-8141(2018)01-0017-06

猜你喜欢

能源民族区域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我们的民族
分割区域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多元民族
区域发展篇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