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动因及策略研究

2018-01-09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1期
关键词:遗产活化文化遗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动因及策略研究

苏 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是在尊重遗产的前提下,采取创造性的方式来促进遗产蕴含的价值与文化特色发挥出来,从而提升遗产服务社会的功能。从自然、社会、文化、技术四个层面分析了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动因,结合文化遗产资源的保存状况、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状况两个维度设计出了承袭式、修复式、还原式、适应式、再生式、创意式六种差异化的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策略,对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动因

1 导言

文化遗产资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明信息,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与智慧,是我国文化资源的精髓。保护与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是传承文化基因、维系民族情感、实现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根基。然而,近年来受文化全球化、城镇化建设、过度旅游开发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理念的重新思考。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遵循着“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传统保护模式,单纯以防止文化遗产资源受到损害为目的,严格限制社会经济生活对文化遗产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但近年来我们逐渐发现,这种限制型的保护模式既大大限制了文化遗产资源服务社会的空间与能力,也难以实现文化遗产地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协同。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不是将其隔离起来,重要的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诠释和重新创造文化意义,促进其发挥蕴含的情感、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价值。

“活化”是在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理念。2014年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议上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进行文化遗产资源“活化”指明了方向。然而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关什么是“活化”、为什么要进行“活化”、如何进行“活化”等理论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拟在正确剖析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内涵的基础上,展开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动因与“活化”策略的研究,以期能促进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增进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内涵的相关研究

“活化”一词原为自然科学用语,原义是指粒子(原子或离子)从外界获得足够能量后,其电子由较低的基态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过程。《辞海》中的释义是指使“分子或原子的能量增强”。活化也被用于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用来指某一物质从其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如分子活化、细胞活化。“活化”一词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先是由台湾学者在探索保护遗产与妥善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活化”强调以利用促进保护,通过给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将文化遗产从静止、无活性的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的状态,从而让文化遗产“枯木逢春”,使其在功能上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1]。喻学才认为,遗产活化就是“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2];张映秋、李静文同样主张遗产活化即是在保证遗产真实性、不影响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通过遗产开发将其转变为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3];龙茂兴指出,遗产活化是让静态的遗产生动化,借助于“有声有形、有神有韵”的文化产品来展现遗产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色[4];王元在对海南黎族地区文化遗产活化的研究中,提出活化意即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用途,使其获得新的生命,从而将文化遗产转变为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等[5]。

2.2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策略的相关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有关文化遗产资源“活化”方式与策略的研究涉及到历史建筑、古村落、运河、工业遗产等多种不同类型,研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来探讨具体的“活化”策略。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从2008年起陆续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在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以创新的方式深挖其历史文化内涵,促进遗产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喻学才总结了通过旅游开发进行遗产活化的常见方法[2];张环宙提出应在原真完整保护运河遗产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恢复缺失的历史断面、活化传统文化、再现运河辉煌等方式来促进运河遗产资源的活化[6];马晓、周学鹰提出了通过恢复古村落的传统建筑及保留文化传统等方式来促进古村落的活化[7];齐一聪、马卉、马冰洋进行了工业遗产价值认定及活化途径的研究,指出应在加强对地域工业遗产原真性保护的前提下采取适宜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方式,将工业遗产积极融入到城市系统中,以重新获得生命力[8];戴林琳以京郊地区三家店村为例,研究了传统村落的遗产活化问题,指出活化有别于传统的静态保护,应该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从而让传统村落空间恢复经济活力等[9]。

2.3 述评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资源“活化”是与传统的静态保护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理念。“活化”与保护并不相悖,活化是在尊重遗产的前提下,通过采取创造性的方式来促进遗产所蕴含的价值与文化特色发挥出来,从而提升遗产服务社会的功能。进行“活化”策略的设计应针对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型、基于文化遗产资源的保存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而现有研究呈现出零星、碎片化的状态。因此,本研究拟在分析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动因的基础上,结合文化遗产资源的保存状况与价值状况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策略设计。

3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动因研究

3.1 自然动因

自然因素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物质形态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常见的对文化遗产资源会造成破坏的自然因素类型主要涉及水分侵蚀、温度变化、湿度变化、风沙侵袭、大气污染、动植物破坏、微生物破坏等。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即不可恢复,无论是城垣、宫殿、夯土台基,还是窖穴、墓葬等,这些承载先人文化活动印痕的特殊资源,如果任由自然因素破坏作用继续,其物质形态终将逐渐衰败,直至完全消失。因此,为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资源,需要通过“活化”来保持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命力,减弱自然因素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进程。

3.2 社会动因

长期以来,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问题上我们一直沿用“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单纯以防止历史文化遗产受到损害为目的,严格限制经济社会生活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但近年来逐渐发现,这种“限制型”保护的理念在实践中遭遇了种种困境:首先,在这种“限制型”保护理念下,文化遗产资源被当作“架上古董”进行保护,忽视了如何促使历史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的情感、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价值的发挥;其次,在这种“限制型”保护理念下,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城市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在这种“限制型”保护理念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封闭,以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制度为保护制度的核心,遗产保护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从而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因此,通过文化遗产资源“活化”来实现保护理念的创新、促进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区域社会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3.3 文化动因

文化遗产资源是承载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独特载体,同时也是我们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能够形成文化差异性、塑造独特文化性格的基础所在。我们需要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发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活化,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认知,促使人们了解、重视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价值观念,提升当代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保护、展示、传播区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3.4 技术动因

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各个社会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提供了新的技术动力。数字信息技术具有高保真、大存储、多媒体呈现、远距离传输等多项优势,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过程中,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活化”的效果。数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充分获取与永久保存遗址信息。与传统的绘图、摄影等方式相比,数字技术的应用能获取更加精细(毫米级)、更加全面的遗址区的文化资源信息;②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效果,三维可视化、虚拟重现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还原和重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风貌;③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文化遗产资源所蕴含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推广,数字技术同时兼具信息保真度高、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小等突出优势,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资源蕴含信息的传播和推广[10]。

4 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策略研究

从以上文献综述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了解到,不同的学者提出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策略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认为,“活化”在目的上有相通之处,都是要促进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和功能的充分发挥,但在具体实践中,“活化”策略的制定应考虑资源本身的特点、保存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有所区别。

本文结合文化遗产资源的保存状况、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状况两个维度,主要设计出了6种差异化的文化遗产“活化”策略,见图1。

图1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策略体系

4.1 承袭式“活化”

承袭式“活化”是从文化遗产资源本身的状况出发,将文化遗产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真实地表达与传承下来。承袭式“活化”适用于文化遗产资源本身价值突出且保存状况较好的情况。以欧洲为例,欧洲许多建筑类文化遗产多为石质材质,经久耐用,有些至今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使用功能。如以位于法国西部诺曼底地区的圣米歇尔山修道院为例,该修道院建成于公元11—12世纪期间,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于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圣米歇尔山千年来一直接受天主教徒的神圣朝拜,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宗教徒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圣米歇尔山修道院的建筑融合了哥特式和哥曼式等建筑风格,其主体建筑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规模,院内长廊幽深、大殿肃穆,保持着庄严的宗教色彩。法国政府将其宗教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袭了下来,并于1879年修建了一条连接圣山与对岸陆地的堤坝,方便参观者的到来。参观者在此接受心灵的洗礼,获得灵魂的净化,圣米歇尔山也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它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价值。

4.2 修复式“活化”

修复式“活化”适用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突出,但保存状况一般的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修复让受损的文化遗产资源恢复其完整性,让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现。以意大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庞贝古城为例,庞贝古城曾是意大利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维苏威火山南侧,在古罗马时代,庞贝古城繁华富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据史料记载,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规模爆发,将庞贝古城彻底掩埋,从此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直到大约1500年之后,在一次偶然的地下挖掘工作中,庞贝古城才重新显现在世人面前。在对庞贝古城的考古发掘与保护过程中,意大利采取了多样化的修复方式,试图将两千多年前庞贝古城的原貌重新“活化”。他们所采取的具体修复做法包括:一是对发掘出土的罹难者遗体,由考古学家吉塞普·菲奥勒主持采取往空壳中浇铸石膏的做法,真实再现了罹难者在突发灾害前挣扎、抗争的场景;二是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壁画、陶器和各种器物,采取归置原处的方式,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三是对发掘出土的民宅、市场、商铺、剧院等均维持原貌,成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4.3 还原式“活化”

还原式“活化”适用于文化遗产资源本身价值突出,但毁损严重甚至完全消失,仅存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还原的途径目前主要分为:一是物质形式的还原,二是数字技术形式的还原。物质形式的还原主要通过重建、复建等方式来恢复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日本平城京遗址的复建。平城京遗址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国家政治中心,也是日本首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在长期的历史动荡中,平城宫原有地面建筑大都毁损,仅凭借考古发掘来确定部分壕沟、宫殿基址等文化遗存。为了再现王都风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探索进行平城宫地面遗迹的展示与复原实践。除常规的保护棚展示、地面标识等方式外,日本还进行了部分大型建筑物的整体复原。以朱雀门为例,朱雀门是平城宫的正门,在对朱雀门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后,日本学术界结合考古发掘资料与古建资料,进行了朱雀门建筑材料、工艺、结构、造型等方面的细致研究,同时参考了平安宫门、法隆寺门等的建筑形式,对朱雀门进行了立体再现,复原后的朱雀门目前已经成为平城宫遗址区的标志性建筑。数字技术形式的还原主要借助于3D立体复原等数字技术,在采集文化遗产资源相关的数字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来再现历史性建筑物、历史性场景或历史文化特色。又如四川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设立了一个4D影院并拍摄了名为《梦回金沙》的数字立体电影,运用数字技术再现了三千多年前古蜀金沙地区的自然生存环境以及与遗址相关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演绎了金沙先民的社会生活场景,并对金沙先民不畏艰险、敢与天抗争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诠释,让参观者产生犹如穿越时空、梦回金沙的特殊体验。

4.4 适应式“活化”

适应式“活化”适用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不太突出,但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情况。适应式活化强调通过对文化遗产注入一种新的机能,使文化遗产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从而让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其生命。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文物保育运动中充分利用了适应式活化方式,“活化”对象主要是香港地区的历史性建筑。这些历史性建筑见证了香港的历史发展,承载着香港的文化记忆,但却无法跟上周边城市更新的步伐。香港特区政府自2008年起启动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目的是为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物找到新的用途,以重新焕发其生机。截至目前,香港特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已经进行到第四期,数座已经丧失原有功能的历史性建筑通过适应式活化寻找到了新的用途,重新焕发了生机。如早期的公屋活化成为青年旅社(美荷楼),废弃的法院活化成为了艺术学校(北九龙裁判法院),跌打药店活化成中医诊所(雷春生)等。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上,香港特区政府通过与非营利机构合作,采取适应式活化方式对其进行功能拓展和再利用,以期达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物保护新途径。通过进行历史性建筑的适应性活化,在对历史性建筑外表更新与功能置换的同时保留了城市的文化记忆,理顺了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

4.5 再生式“活化”

再生式“活化”适用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不太突出,保存状况一般的情形。国内同济大学常青院士的研究团队提出了风土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式活化理论,探讨在城市化浪潮与城乡改造的背景下,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风土空间的存续与再生,以延续文化传统与文化基因。其具体的操作是:在准确把握风土空间文化特征与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设计与环境修复、环境营造等手法,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让风土空间获得新的生命力,有机地融入现代城乡社会生活。从1997年梅溪故居实验开始,常青院士所领导的团队已经坚持了将近20年风土空间的保护及其再生的研究。以对上海青浦区金泽古镇的再生实验为例,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采取恰当的功能策划和设计,将金泽古镇原有的风土聚落物质遗产及民俗文化等有效的激活,本着保持地脉、提升地标、重塑风土的原则,将原本日渐凋敝的金泽古镇变成了富有活力和民俗文化特色、风貌完整的江南聚落[11]。

4.6 创意式“活化”

创意式“活化”适用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不太突出,同时遗产保存状况不佳的情况。通过结合现代创意技术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以我国湖北荆州市规划建设的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例,该生态文化旅游区依托楚文化资源特色,通过创意开发实现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依照有关规划,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策划了包括“纪南追忆、章华盛世、凤凰锦绣、楚史长河、长湖帆影、郢城怀古、楚辞文苑、云梦仙境、文化硅谷”在内的九大文化旅游组团,目标是促进楚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周边文化旅游、休闲创意等产业的发展,形成楚文化展示与体验的经济综合体[12]。

具体的创意式“活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建立楚文化主题公园,通过恢复楚代建筑,融合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和文化体验项目,满足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与体验楚文化的需求;二是建立名为“楚史长河”的全景立体画卷式史书文化公园,依照历史发展进程,将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创意性的场景复原与再现,对楚国八百年的历史发展与文明兴衰历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对楚文化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与诠释;三是建立楚文化艺术公园,将楚文学艺术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加以展现,为公众提供近距离了解、接触楚文学艺术的一个平台。

5 总结

首先,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并不相悖,“活化”强调以利用促保护,通过采取创造性的方式来促进遗产蕴含的价值及文化特色发挥出来,从而提升遗产服务社会的功能。其次,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的动因可概括为自然、社会、文化、技术四个层面:通过“活化”可减弱自然因素对资源的破坏作用;通过“活化”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协同;通过“活化”可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内在价值及文化意义的发挥,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三,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策略应结合文化遗产资源的保存状况与价值状况进行差异化设计:承袭式“活化”注重将文化遗产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真实地表达与传承下来;修复式“活化”注重通过修复来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完整性;还原式“活化”注重还原已毁损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原状;适应式“活化”强调对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机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再生式“活化”强调通过环境营造等方式来延续文脉、让遗产重新获得生命力;创意式“活化”强调结合现代创意技术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提升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1]王新荣.古迹“活化”,让静态文化遗产“枯木逢春”[N].中国艺术报,2012-06-29.

[2]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4)∶6-7.

[3]张映秋,李静文.基于遗产活化对丽江古城的剖析[J].旅游纵览(下),2014,(11)∶170-171.

[4]龙茂兴,龙珍付.旅游开发中历史文化遗产活化问题研究——以大唐芙蓉园为例[J].旅游纵览(下),2013,(3)∶13-16.

[5]王元.文化产业视角下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与发展——基于海南黎族地区的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13,(6)∶11-15.

[6]张环宙.河兮,斯水——基于杭州案例群的大运河遗产价值分析和旅游规划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279-310.

[7]马晓,周学鹰.兼收并蓄、融贯中西—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翁丁村大寨与白川村荻町[J].建筑与文化,2013,(12)∶138-143.

[8]齐一聪,马卉,马冰洋.基于价值认定的工业遗产分类及活化途径研究——以银川及其北部地区为例[J].工业建筑,2015,(2)∶1-10.

[9]戴林琳,郑超群.传统村落地缘文化特征及其遗产活化——以京郊地区三家店村为例[J].中外建筑,2016,(3)∶55-56.

[10]苏卉,王丹.基于数字技术的大遗址区文化资源“活化”策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2)∶174-177.

[11]常青,齐莹,朱宇晖.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2)∶77-82.

[12]吕瑞花,覃兆刿.基于“活化”理论的科技名人档案开发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4)∶4-7.

ResearchontheMotivationandStrategyofCulturalHeritageResources′Activation

SU Hui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China)

The acti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wa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value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dopting creative measures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thus we could raise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o servicing the societ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ctivation from the natural,social,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then this paper brought forward six differential activation strategies,including following mode,restoring mode,reducing mode,adapting mode,regenerating mode and creative mode.The conclusion would play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usage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activation;motivation

2017-11-17;

2017-12-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及其活化策略研究”(编号:14CGL055)。

及通讯作者简介:苏卉(1980-),女,山东省莱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开发。

10.3969/j.issn.1005-8141.2018.01.018

F590.31

A

1005-8141(2018)01-0099-04

猜你喜欢

遗产活化文化遗产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与文化遗产相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千万遗产
活态文化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