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化影响因素与路径创新
2018-01-09吕明元孙献贞
吕明元,孙献贞
(天津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企业生态化影响因素与路径创新
吕明元,孙献贞
(天津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企业生态化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企业生态化问题较为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并不多见。基于豫、鲁、津90家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对企业生态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利用Probit-Ordered Probit模型建立企业生态化的影响因素模型,分别对是否进行企业生态化和企业生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比重、员工总数与企业生态化程度正相关;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认知、能源消费类型、环保技术或设备的使用等因素与企业生态化程度负相关;而企业文化中有无生态的内容、企业专利数等对企业生态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显著。企业生态化转型应从构建生态化企业文化、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生态化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来实现。
企业生态化;问卷调查;Probit-Ordered Probit模型
一、问题提出
河南、山东、天津所处的中原地区和华北平原,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拥有中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区,是我国的工业密集区。但是依赖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致使该地区沙尘暴、雾霾频发,地下水污染严重。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理性人的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根本来源,必须促进企业生态化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近年来,河南、山东、天津三地的工业企业纷纷开始生态化转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本文选取河南、山东、天津三地的工业企业作为样本对企业生态化的相关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
企业生态化就是由传统企业向生态企业转化的过程,即企业由滥用资源、破坏环境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的过程(张成考,2006)[1],可以理解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营思想,它要求企业家应具有把本厂、本企业建成生态企业的意识和谋略(陈浩,2003)[2]。企业生态化可以最小化外部成本,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减少对公共资源的浪费,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孙晓伟,2010)[3]。企业生态化转型并不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相反,生态效率提高能够提供降低成本和增加收人的机会(Ambec et al.,2008)[4],而且会获得获得较高的声誉,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Miles et al.,2000)[5]。实质上,企业生态化的目的是使企业生产过程实现低资源投入、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从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从现有的文献看,国内学者对工业企业生态化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国铁(2013)[6]建立了企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企业生态化建设水平的13种类型。张成考(2006)[1]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了一套企业生态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生态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李京文 等(2005)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三个动态指标将企业的生态化表现分为13种类型[7]。戴铁军(2009)运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将资源效率、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作为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价指标,衡量企业的生态化水平[8]。高明 等(2015)通过广义矩估计法分析发现环保投资和工业污染减排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9]。徐建中 等(2011)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创新与企业生态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0]。辛杰(2014)通过587位企业家的问卷调查,证明了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都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11]。董正爱 等(2011)基于生产者责任延续制度(EPR),说明了企业生态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构建了进行生态化管理的体系和框架[12]。创建生态企业必须从生产和管理两个角度建立生态化的企业内部机制,从生态经济教育、生态法律体系、生态消费观念、社会价格形成机制、财政金融政策和社会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建立企业外向机制(杨文选 等,2009)[13]。
国外直接研究企业生态化的文献较少,大多是研究企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间接反映企业生态化的相关问题。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是沿着供应链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发展(Carter et al.,2008)[14]。Wiengarten et al.(2013)研究发现使用环境管理体系,如ISO14001,能够减少企业沿其供应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15]。Leigh et al.(2015)通过对英国一家大型经销商的分析发现,环境管理系统、面向环境的设计、产品监管、绿色采购、逆向物流、回收、再利用与再制造等方法可以减少企业沿供应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16]。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生态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较少,且缺乏使用实地调查数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了河南、山东、天津三地90家工业企业与企业生态化相关的数据,并利用Probit-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企业生态化转型及企业生态化程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工业企业更好地发现生态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帮助政府相关部门更好地发现现阶段产业政策需要调整的方面。
二、数据说明、变量解释和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及变量解释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对河南、山东、天津三地90家工业企业关于企业生态化转型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被调查企业涉及24个工业行业,其中其他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的企业最多,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0.76%、10.57%、8.83%。本次调查采用二次抽样法,第一次使用随机抽样法选择调查工业企业,第二次使用分层抽样法在选好的工业企业按企业中人员职位分层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本次问卷主要采取送发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方式,送发问卷是通过委托当地政府人员发放问卷,现场监督填写并收回;网络问卷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向被调查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发放及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问卷668份,排除作答不完整和不规范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634份,问卷的回复率为74.22%,有效率为94.91%,效果很好①。
考虑到问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问卷数据的可得性,文中以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作为反映企业生态化程度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选取了被调查对象的主观认知、企业文化和一些反映企业基本状况的指标。
(二)模型设定
1.Probit模型。本文获得的企业是否开始生态化转型的数据是离散数据且因变量只取0、1两个值,因此选用二元选择模型。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都是二元选择模型的常用模型,当因变量为名义变量时,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可以换用。本文采用的是Probit模型。Probit模型的具体数学表达式如下:
其中,i=1,2,…,N,代表第 i家企业,α 代表截距项,βk是第k个解释变量对应的未知系数,εi~N(0,1)且解释变量与ε相互独立,EntEco*i是无法观测到的潜在变量且EntEcoi与EntEco*i之间存在以下对应关系:
2.Ordered Probit模型。本文获得的反映企业生态化程度的数据是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而且因变量离散数值数大于两类,因此本文选用Ordered 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模型来源于多分Probit模型,多分Probit模型最早是由Aitchison和Silvery(1957)[18]提出的,后来经由 Richard 和 McK-elvey(1975)[19]发展,将多分的 Probit模型应用于分类数据的处理上,形成了Ordered 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模型的具体数学表达式如下:
其中,i代表第 i家企业,i=1,2,…,N;βk是第 k个解释变量对应的未知系数,εi~N (0,1)。虽然EndaDgi*是无法观测到的潜在变量,但是可以观测到的EndaDgi与其有如下关系:
EndaDgi是取值范围为{1,2,…,J}的离散变量,表示i第家企业的生态化程度,αi是一组新的参数,且 α1<α2<…<αJ。
(三)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表1给出了模型中所有与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相关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得到:开始进行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65.457%,这说明大多数工业企业已经认识到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并已采取行动。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的均值为2.446,说明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但是由于样本容量的限制以及抽样问卷调查具有随机性、偶然性,该样本均值可能比实际值略高。被调查对象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了解程度均值为1.901,说明大多数的职工还是对企业生态化转型有一定了解的。被调查对象对企业生态化转型必要性的认知均值为3.025,说明大多数职工认为企业进行生态化转型是有必要的。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的频繁程度的均值为2.123,这说明大多数工业企业只是偶尔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能源消费类型的均值为3.322,说明大多数工业企业使用电力作为主要的能源。目前拥有的专利总数的均值为2.035,说明大部分工业企业目前拥有的平均专利数目很少或没有。研发经费投入额均值为1.768,说明工业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投入额约为77万元;员工总数均值为2.461,说明工业企业的平均员工数为146人。
表1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工业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主要有技术研发投入少,生产技术落后(43.7%);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使用效率较低(38%);政府政策处罚力度、监管力度不够等(37.9%)。60.25%的企业认为在进行生态化转型中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以及相关信息推广交流平台,24.13%的企业认为研发经费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生产技术落后也是阻碍企业生态化转型的原因。
三、工业企业生态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工业企业生态化转型影响因素的Probit回归分析
以企业是否开始生态化转型(EntEco)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软件stata12.0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probit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工业企业是否进行生态化转型影响因素的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由估计结果可知,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了解程度(UndDg),企业文化中有无绿色、生态的内容(EntCul),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的频繁程度(ProFre),是否已采用环保技术或环保设备进行生产(EnvTec),目前拥有的专利数目(PatNum),研发经费所占比重(R&DeP),是否获得ISO14001认证(EnvCer),员工总数(EmNum)都会对企业是否进行生态化转型造成影响。
(二)工业企业生态化程度影响因素的Ordered Probit回归分析
以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EndaDg)为被解释变量,利用软件stata12.0从微观角度对影响工业企业生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Ordered probit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工业企业生态化程度影响因素的Ordered 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由估计结果可知,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了解程度(UndDg)、转型必要性(TranNe)、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的频繁程度(ProFre)、企业使用的主要能源类型(EnerTy)、是否已采用环保技术或环保设备进行生产(EnvTec)、研发经费所占比重(R&DeP)、是否获得 ISO14001认证(EnvCer)、员工总数(Em-Num)都会对企业生态化程度造成影响。对Ordered Probit回归结果的具体分析如下:
1.从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认知来看,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了解程度(UndDg)、转型必要性(TranNe)对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Ordered Probit回归结果中,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了解程度(UndDg)的估计参数为-0.16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说明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了解程度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显著负相关。被调查者,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生态化转型越了解,就越能意识到节约能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在制定决策时倾向于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从而使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小。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必要性的认知(TranNe)的估计参数为-0.69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说明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必要性的认知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显著负相关。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生态化转型越有必要,就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小。
2.从企业文化来看,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的频繁程度(ProFre)对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Ordered Probit回归结果中,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的频繁程度(ProFre)的估计参数为-0.21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统计检验。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的频繁程度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显著正相关。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可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使其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注重保护生态,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企业文化中有无绿色、生态的内容(EntCul)的z值为-0.330,即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也通不过统计检验。这是因为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即使存在绿色、生态的内容,可能并不是作为企业的主要价值观为员工所认识,所以企业文化中有无绿色、生态的内容对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不显著,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关系不大。
3.从能源消费类型来看,能源消费类型对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Ordered Probit回归结果中,能源消费类型(EnerTy)的估计参数为-0.18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统计检验,说明企业使用的主要能源类型(EnerTy)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显著负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从技术进步来看,是否已采用环保技术或环保设备进行生产(EnvTec)对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研发经费所占比重(R&DeP)对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Ordered Probit回归结果中,是否已采用环保技术或环保设备进行生产(EnvTec)的估计参数为-0.233,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统计检验。说明已采用环保技术或环保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小。研发经费所占比重(R&DeP)的估计参数为1.28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统计检验。说明研发经费所占比重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显著正相关。研发经费占企业营业额的比重越小的企业规模一般较大,规模大的企业技术先进,能源资源使用效率高,废物排放较少,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拥有的专利数目(PatNum),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说明企业目前拥有的专利数目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关系不显著。
5.从环保认证来看,是否获得ISO14001认证(EnvCer)对企业是否开始生态化转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Ordered Probit回归结果中,是否获得ISO14001认证(EnvCer)的估计参数为-0.566,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统计检验。说明是否获得ISO14001认证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显著负相关。获得ISO14001认证会促使企业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环境管理,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节约能源、再生利用废弃物,从而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6.从企业规模来看,企业规模对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在Ordered Probit回归结果中,企业员工总数(EmNum)的估计参数为0.14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统计检验。说明企业员工总数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正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越需要寻求长期的、良性的发展,会注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改善企业形象、减少环境风险;另一方面,大企业生产规模大,产量多,造成的污染总量会更多。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因增加产量而造成的污染效应占优势时,企业规模越大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严重。
(三)结论
本文采用河南、山东、天津三地90家工业企业关于企业生态化转型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数据,建立Probit-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Probit模型对工业企业是否开始生态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了解程度、企业文化中有无绿色生态的内容、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的频繁程度、是否获得ISO14001认证、员工总数与企业是否开始生态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否已采用环保技术或环保设备进行生产、目前拥有的专利数量、研发经费所占比重与企业是否开始生态化转型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必要性的认知、能源消费类型与企业是否开始生态化转型的关系不显著。
2.通过Ordered Probit模型对工业企业生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研发经费所占比重、员工总数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了解程度、转型必要性、企业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或培训的频繁程度、能源消费类型、是否已采用环保技术或环保设备进行生产、是否获得ISO14001认证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企业文化中有无绿色生态的内容、目前拥有的专利数目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的关系不显著。
四、工业企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根据本文得到的结论,企业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生态化:
1.构建生态化企业文化,实现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变。根据上文研究发现,被调查者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认知指标、企业文化指标与工业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负相关。因此,构建生态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的生态意识,提高其对企业生态化转型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运作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另外,要向企业职工,尤其是管理人员宣传节能、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生态化的基本内涵,使其走出要实现生态化转型就要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误区,改变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生态化发展模式。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根据上文研究发现,能源消费类型与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负相关。因此,减少对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增加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企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企业要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或引进生态环保技术,利用生态技术或设备进行生产,减少生产过程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重视技术研发,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提高技术研发能力,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共同体,形成“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的企业经营模式。同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政府要努力营造技术研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4.建立生态化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生态化建设。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获得ISO14001认证的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因此,企业建立生态化管理体系对减少生态破坏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着眼全局,建立追求生态效率最大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完善生态化管理制度建设,促使企业中从最高领导到基层职工都能以自觉主动的精神处理好自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不断降低环境成本,改善环境绩效,实现企业的生态化建设。
注释:
①贝利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17]一书中指出,调查问卷回复率至少在50%时对分析与研究才是合适的,才能以样本的结论推及总体;回复率至少为60%时才是比较好的;回复率在70%以上是很好的。
[1]张成考.基于AHP法企业生态化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6(7):59-62.
[2]陈浩.生态企业与企业生态化机制的建立[J].管理世界,2003(2):99-104.
[3]孙晓伟.论企业生态化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10(6):53-56.
[4]AMBEC S,LANOIE P.Does it pay to be green?A systematic overview[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8,22(4):45-62.
[5]MILES M,COVIN J.Environmental marketing:A source of reputational,competitive and financial advantag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0,23(3):299-311.
[6]陈国铁.中国企业生态化建设[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7]李京文,任海英,赵立祥,等.企业生态化的动态评价指标及其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15-33.
[8]戴铁军.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在企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9,31(4):703-711.
[9]高明,黄清煌.环保投资与工业污染减排关系的进一步检验——基于治理投资结构的门槛效应分析[J].经济管理,2015,37(2):167-177.
[10]徐建中,王莉静.企业创新下的企业生态化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105-108.
[11]辛杰.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领导风格与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作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16(6):30-39.
[12]董正爱,陈德敏.基于EPR制度的企业生态化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87-91.
[13]杨文选,李杰.论企业生态化及其实现机制[J].管理科学,2009,30(5):605-615.
[14]CARTER C R,ROGERS D S.A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ving toward new theory[J].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8,38(5):360-387.
[15]WIENGARTEN F,PAGELLM,FYNESB.ISO 14000 certification and investmentsin environmentalsupply chain managementpractices:identifying differencesin motivation and adoption levels between Wester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ompanies [J].Journal of clean production,2013(56):18-28.
[16]LEIGH M,LI XIAOHONG.Industrial ecology,industrial symbiosis and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 case study of a large UK distributor[J].Journal of clean production,2015(106):632-643.
[17]肯尼斯·D·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8]AITCHISON J,SILVEY S D.The generalization of probit analysis to the case of multiple responses[J].Journal of biometrica,1957,44(1-2):131-140.
[19]MCKELVEY R D,WILLIAM Z.A statistical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ordinal level dependent variables[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1975,4(1):103-120.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ath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
Lv Mingyuan,Sun Xianzhen
(Economics school,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300134,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 isan importantaspectofthe transformation of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However,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 problems are rare.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90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Henan,Shandong and Tianjin,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using Probit-Ordered probit model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whether to conduct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the influence factors ofthe degree of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 are carried out econometric analysis separat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to the proportion of R&D expenditure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employees;the degree of enterprise ecology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ed to the respondents'cognition of enterprise ecologicalization transformation,typ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or equipment;enterprise culture with or without ecological content and number of enterprise patents have no influence on it.There are four ways to promote enterprise's ecologicalization transformation,including 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enterprise culture,optimizing the energy structure,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research,and establishing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system.
enterprises ecologicalization,questionnaire survey,Probit-Ordered Probit model
F425
A
1003-3890(2017)06-0084-07
2016-11-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JY007);2015年天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5ZLZLZF00330)
吕明元(1966-),男,山东胶南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理论研究。
高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