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基地协同创新建设模式研究
2018-01-08李庆明徐欣巢俊
李庆明 徐欣 巢俊
摘 要:文章从基本情况、主要成效等方面对江苏省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产业基地;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3-0245-03
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是江苏省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于2013年启动的一项工作,至今已经确认批准建设44家。省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是我省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手段和重要抓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对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依据地方政府重视、产业基础好、产学研合作基础好、区域范围明确等条件,我省分三批认定产业基地44家。目前,基地累计建成相关建筑面积38155万平方米,注册企业达13725家,其中骨干企业911家、高新技术企业1327家,引进创新团队1302个,集聚科技人才12869人,校企共建研发机构达1387家,校企联盟979个,与1400多家次的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435项、合同额7.8亿元,较好地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基地建设主要依托高新區等科技园区,短短4-5年中,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基地建设,差别化集聚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平台,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业竞争优势显著的创新集群和产业高地,为加快形成“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格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我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
2.1 大力集聚创新资源,载体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各基地结合主导与优势产业,加快高端、优势资源集聚,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各类独建和共建研究院达813个,培育和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型企业[1]。
一是通过合作、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重点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集聚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如常州石墨烯基地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了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从美国、荷兰及我国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引进石墨烯专家团队15支,集聚石墨烯相关企业70家,其中近2年新增超过50家。
二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地引进或共建创新联合载体平台。泰州生物医药基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共建集医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中国科学院江苏(泰州)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常州石墨烯基地搭建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是全球首个以石墨烯冠名的研究机构,入选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预备所;宜兴环保产业与装备基地吸引了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创新联盟等十大国字号品牌落户。
三是企业快速集聚,拥有一批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的骨干企业。徐州工程机械基地集聚了全球工程机械前五强企业;泰州生物医药基地紧扣“产业化、资本化和人才化”主题全力集聚产业资源,集聚了600多家国内外医药企业,其中世界知名跨国医药企业8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海安金属材料基地拥有行业前三甲的鹰球集团;盐城环保基地引进24家主板上市企业,集聚全国烟气治理行业前十强企业。
2.2 以创新资源集聚带动产业集聚,特色产业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各地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差别化集聚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孵化科技企业,打造产业创新高地,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出重要贡献。盐城新能源基地创建了我省第一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常州石墨烯基地对常州石墨烯发展功不可没,在全国率先形成了石墨烯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了石墨烯产业集群;锡山电动车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宜兴环保与装备基地是全国环保企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规模最大的环保产业集群;江阴金属材料基地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宜兴环保与装备基地水处理准备自我配套率98%,水处理行业占全国市场份额40%以上;常州石墨烯分体产量和膜产量分占全国的50%和80%;盐城硅材料基地的硅微粉、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原料等产品产量占全国80%以上,石英照明灯具产量占全国40%以上,铁锚玻璃的高速列车专用高新能玻璃处于垄断地位,锦纶切片总量全国第一;凹土基地食用油脱色剂等主要产品占去全国市场的75%、全球市场的50%以上,凹土干燥剂80%的份额;兴澄特钢为全球著名企业,我国特钢市场的引领者和主导者,高标准轴承钢、汽车用钢产销全国第一;如皋花木产业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我省基地特色产业增速高于基地或所在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平均速度,特色产业产值占三分之一多。基地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为当地赢得声誉。盱眙获得非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凹土之都称号,宜兴被誉为中国环保之都。
2.3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基地影响力日益增长
基地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一是探索协同创新模式,积极培育新业态。各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不断探索新模式,如连云港基地平台+学科进公司模式,金属材料基地“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大赢家”模式,如皋基地“农户(企业)-研究院-其他高校院所”模式以及“创业-融资-服务-孵化-腾飞”的创新生态体系,宜兴环保装备基地创建环境医院,如皋花木基地探索“新兴业态+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开辟电子商务新路径,鼓励创意创客与传统花木产业相结合[1]。
二是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各地基地与国内外一批相关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优化整合产业链龙头骨干创新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以应用为导向开展前瞻技术开发研究,围绕特色支柱产业中战略意义的重大产品,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多单位协同创新,突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一些基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掌握了一定的核心关键技术,技术水平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南京未来网技术、无锡物联网技术、徐州安全基地安全技术、海安基地注射成型技术以及常州基地的石墨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盱眙基地不断探索产业技术突破的新方向,有关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能成果奖。
三是举办高层次论坛,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如盱眙的中国凹土高层论坛、无锡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南京的未来网高峰论坛、常州的“江南石墨烯论坛”、宜兴基地连的“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推进会”等品牌活动在行业或者国内外形成广泛影响。
2.4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保障基地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一些地方成立了基地领导工作小组,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实施重大项目领导挂钩负责制,把产学研合作作为基地负责人挂钩企业服务的主要内容,许多地方出出台了支持基地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盐城环保基地支持民间智库、专家和园区企业高层参与园区决策,建立战略研究与发展决策结合的例行互动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服务链的完善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无缝对接。各地广泛吸引或建立科技成果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信息与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640家,为企业提各类中介服务;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组建检测、中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以及新型孵化器等创新创业科技服务平台,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服务模式。宜兴与科技部共同开通环保科技成果网,建立南京师范大学宜兴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这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目前正在正常運营的服务中心。南京未来网络基地、如皋等基地大力推动众创空间建设。如皋基地探索“农户(企业)-研究院-其他高校院所”模式,打造“创业-融资-服务-孵化-腾飞”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基地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凹土基地构建凹土资源管理服务平台,把全县7家有矿企业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纳入平台管理,充分发挥联盟在协同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共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6个。凹土基地成立“江苏省凹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用县政府设立产业化开发课题的支持,面向全球举办凹土应用创新能大赛,吸引全球创新资源。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各地积极引导和激励各类金融机构为科技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些地方设立财政专项发展资金,招引、成立创投公司、天使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科技金融机构763家,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海安基地设立1亿元新材料产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加快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省安全科技协同创新基地主导设立总额100亿的安全产业子基金。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地自批复以来,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发展的爬坡阶段,资源集聚不够,创新浓度不高,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3.1 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地方对基地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够,有的仅把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一块牌子,全省只有徐州安全科技、如皋花木、扬州智能、盐城环保、锡山电动车等少数基地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其他大多数基地都是组织松散,没有形成工作推进体系,无专门管理机构、无专门政策措施,缺乏工作抓手,办法不多。基地建设重零星招商引资,轻创新链打造;重外部优惠政策,轻内生动力培育。
3.2 产学研合作不够,协同创新缺乏有效整合
一是资源集聚还处于较低水平。许多基地产业有了初步的集聚,但创新要素集聚不多,还没有形成创新集群,未能发挥产业创新合力。基地企业创新水平参差不齐,需求各不相同,相关企业间尚未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企业间缺乏资源共享和技术联盟等非交易性合作,未能形成信息共享、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2]。如江阴产业基础雄厚,但在资源集聚方面还明显不够,企业之间协同创新不多,产学研共建载体平台匮乏。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不高。主要表现在,由于基地不同创新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出发点不同,产学研各方的动力和能力难以对接,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比较松散,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合作大多表现在解决企业当前的技术难题;受制于高校体制束缚,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匹配率较低,科技成果供需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转化平台衔接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到账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
三是战略联盟对产业的引领作用不够。许多基地成立了技术创新能战略联盟,但组织较松散,成员单位性质较单一,合作机制和利益机制不完善。
3.3 重大标志性的东西少,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一是重大创新型企业、有影响力的重大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不多,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不多。南京未来网低级基地的技术和成果层次较高,产业形态初现,但规模不大,大规模的企业还未形成。盐城基地的东风悦达起亚作为韩资控股企业,资源整合和行业带动能力有限,缺少能发货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龙头整车企业。凹土基地缺乏真正能够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是产业集群效应还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同类集聚较多,但产业链上企业集聚不够,配置效率不高,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在基地的份量不够高。
三是孵化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载体建设全面开花,但还不能满足产业项目孵化及产业化快速发展需求,高新技术与基地的对接缓慢,良性扩散机制还没有形成,加速器、中试基地等还比较缺乏;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评估服务、交易平台等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化,真正集研发、孵化、服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不多。如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主要功能为孵化,但研究能力较弱。
3.4 引导和支持不够,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
苏南地区在建设基础、引导和支持力度以及资源集聚、品牌活动影响力等方面明显好于苏北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苏北地区缺乏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各部门协同推进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必要的投入与引导手段不足。有些地方重视,但财力有限,特别是苏北专项支持下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但苏北专项的取消,直接影响研究院的发展,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此外,经济形势和税收等政策的改变也有一定影响,如煤炭形势不好直接影响徐州安全基地发展,资源税赋改革导致凹土基地资金来源受限。
4 对策建议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省地联动,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深度融合,推动从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培育若干产业创新高地。
4.1 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指导
省级层面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指导。进一步明确基地的功能定位,探索建立省级层面的考评和持续支持机制,加大对基地建设和重大载体平台的考核。二要加大集成支持力度。将基地建设列入厅市会商的工作内容,引导地方与相关省级科技计划集成支持基地建设,集成计划手段,优化产学研计划支持重点和支持方式,统筹安排省级科技计划和专项资金,在应用性、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和重大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平台等方面予以优先或倾斜支持,积极争取和统筹布局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等布局。三是更多地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及时总结好做法。
地方层面要切实把基地建设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理清条线管理,理清工作思路,建立责任分工和考核管理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和具体落实,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稳步推进,特别要加强统筹高校和研究院的资源,在体系建设和研究院等载体建设方面给予业务指导,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的投入。
4.2 优化创新资源集聚配置
一要合理布局产业上下游。通过梳理创新链和产业链,明确和细化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有效整合产业链内企业资源,针对薄弱环节,围绕产业链增强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发挥联盟的带动作用。围绕产业创新发展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依托联盟集聚各方资源组织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三要大力引进国际高端机构、品牌企业、重大平台和高端人才。瞄准国际国内最好的资源,打造一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和龙头旗舰企业。引导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支持其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与掌握前沿技术理论和基础研究的国际顶尖高校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带动产业集聚。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共建载体,围绕产业布局平台,统筹研究院建设、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
4.3 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一要创新模式。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用好用足“省40条政策”,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到基地落户,支持行業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海外机构或者龙头企业建设产业研发机构。二要强化功能。加强研究和孵化引领作用,大力培养创新团队,特别是本土化人才。三要完善制度。完善研究院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理事会、会员制制度,探索托管企业研究院或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
4.4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建立新的技术协助组织方式、新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长效合作。大力引导企业建设以市场导向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体或技术创新能联盟,推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推进企业之间协同合作,共建研发载体和服务平台,开展合作研究,形成创新网络。鼓励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强与国内行业协会、大型央企系统合作。
5 结语
江苏省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在加快硬件设施、发挥各自优势、集成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持续引进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较好地发挥了科技的职称引领作用。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工作研究、加大组织力度,积极探索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路径和推进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杜栋,胡慧玲.着眼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J].经济观察,2013,(12):10-12.
[2]蒋向利.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江阴国家高新区政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J].中国科技产业,2014,(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