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的实践
2018-01-08何安宏肖徐兵
何安宏 肖徐兵
摘 要:电力资源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供电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我国电力企业主要将发展重点放在如何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上,配网是电力传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大对配电设备状态进行检修和运维管理,能够更有效的保障電力系统供电质量,促进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配网设备;状态检修;运维管理实践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3-0169-02
1 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是确保电力安全,这无疑是电力行业的首要目的,电力企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电力安全为前提,事实上,所有的行业都是如此,安全是先决条件,没有安全其他的工作都是空谈。配电设备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质量是确保电力安全的重要方面。其次,为了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电力企业的第二个目标是为用户提供连续和正常供电,这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市场上的用户对电有着持续不断的需求,电力行业才能稳步生存并得以维持发展,配电设备作为电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由电源质量来确定。最后是要保障企业效益,这不仅包括供电企业,还包括所有电力企业,如果某企业因为停电而停止生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供电公司无法提供良好的服务,其市场价值完全为零。
2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和运维管理的概述
为了保证所采取的配电设备状态检修与运维管理方式更符合配网运行的实际需求,首先应明确目前我国配电设备状态检修与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后期所采用的方案是恰当合理的。在电力行业发展初期,我国多采用计划检修的方式,这种检修方式的故障检测率较低,需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设备维护,阻碍我国电力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还会配网运行造成严重损害。一旦配网出现故障,长时间的停电不仅会对当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同时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配电设备检修和运行管理效率有所提高,应对其配网设备进行周期或定期的检修与维护,以提高我国电力设备运行水平。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应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操作流程,以消除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而运维管理是对配网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分析,运维管理可以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中的配电设备的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确保配电设备的连续稳定运行。
3 对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和运维管理现状分析
3.1 配网结构不合理
目前,一些配网结构不符合实际的配送需求。一些配电网线太长,而且许多线不能形成相应的环网络结构,导致太多单电源线和开关电源容量减小。在另一方面,有一些线路的分支与主线路之间没有断路器连接,在变压器容量增加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安排会导致在实际操作负载分支超载。在严重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对电网的结构损伤。最后,配电变压器少,分布也不合理,有时现场会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低压线路,但由于供电半径大线路速率不断增加,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影响配电网的运行和管理。
3.2 配电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换
目前电网结构在不断调整,但相应的配电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其主要体现在旧的作业设备,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以抵抗短路故障的能力较差;在另一方面,变压器主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出现漏油,噪音等运行故障。这是由于过时的配电设备的影响,使得无法对配电线路进行可靠的安全管理。
3.3 配网设备运行环境差
配网设备的安全管理与运行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也就是操作环境会影响配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配电网的一部分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导致各种配网设备的故障,对电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雷击在自然环境中引起配电网设备运行故障中很常见。
3.4 运维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配电网设备实际检修和维护中,运维管理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操作经验,才能更好的完成相应的运维管理。然而,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运维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流程。若设备检查不到位,严重影响配网设备的检修状态和运维管理的整体水平。
4 关于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的实践
加强配网设备检修和管理的目的在于及时准确的把握配电系统运行情况,在第一时间发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在问题发生前进行预防解决,同时对存在的故障设备进行检修,采取针对性措施维修,尽快恢复设备正常状态。在进行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和运维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4.1 配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
配电设备检修必须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因为检修工作不仅不能影响其正常工作,而且还要满足及时把设备故障检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人员必须完全掌握配电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必须找出线路运行中的隐患。例如,观察是否有不合理的线路,建筑物和树木沿途的配电设备,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些交通路口设置警告标志,或提出公共宣传电气设备维修的标语,以便增加居民对设备维修的认识。
4.2 电容器的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
电容器是配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是补偿无功功率和提高功率因数。在电容器的运行中,应保证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并且最大电压不得超过额定电压的1.05倍。如果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的1.1倍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在高或低温环境下,其检测强度必须得到加强,以避免油渗透和扩展,并保持在工作环境中的温度尽可能在-20 ~45℃之间,湿度保持在80%以下。为了有效地保证其安全运行,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外观检查。电容器的外观检查主要是检查电容器是否上油,油渗透,油泄漏,是否有膨胀开裂,金属丝是否过热。在异常情况下,停机及时检查,避免事故的发生。(2)电压值检查。电力负荷的变化将引起电压波动,自动投切装置应积极在运行期间被应用。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手动操作应该迅速,采取有效的转换应根据具体的负载进行。(3)电流值检查。检查电容器的电流,是保证在额定电流其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电流值为额定电流值的1.3倍或以下,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在1.3倍以上运行,应立即停止使用,防止出现烧毁现象。(4)保护装置检查。检查电容器上方的保险丝,看看是否终端松动或过热,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的的发生,以避免短路。
4.3 互感器的状态检修管理及运维管理
互感器在整个配电网的设备当中,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两种的,电流互感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的各个方面,通过相关的维修人员定期维护电流互感器,其维修的主要目的是看是否有过热或损坏。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是否有漏电,放电和噪音,从而为更加注重检测保护装置的状态,并确保整个保护装置的性能更好,所以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电流互感器因为二次烧组过热而发生烧毁的状况。
在电压互感器的检修工作中,主要应注意负载电压是否处于正常额定电压值之下,以及如何正确判断负载电压是否处于正常额定电压值程。还要加强对电压互感器的断路和绝缘等方面的重视度,不存在裂纹以及破损的现象。如果发现特殊的异常情况时,应当第一时间查明原因,并采取具有针对性对策来解决。
4.4 其他注意问题
设备状态检修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包括对设备检验、运输以及安装各个过程,建立安全统一的技术标准,为设备检修提供方案对策,保证检修措施的科学合理。对不同配电设备的检修和运维管理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维修计划,保证每一项检修都完整落实。例如,对设备的断路器随时进行临时检修,对变压器则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一旦发现检修故障立即进行维修管理。电力企业要定期进行人员培训管理,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使员工能自觉遵守操作规范,按照设备检修要求进行检修,保证运维管理高效。在培训中要使管理员工熟练掌握常见故障,并能够准确采取维修措施,使故障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决,减少故障带来的损失。
另外,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检修效率和检修质量。在配电设备检修的实踐工作中了解到现阶段应用于我国配网设备检修的技术仍处在探索阶段,检修质量和维护效果达不到预计标准,因此在今后的设备状态检修中要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应用技术更加成熟,提升综合检修质量。例如,在对变压器接地电阻的带电测试检测或红外线测温技术等。只有不断引进成熟技术才能促进我国配电网建设日趋完善。
5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及运维管理的注意事项
5.1 应加强对配网设备和相应部件的检修工作,并建立专门的档案
针对配网设备出厂、运输、安装、运行等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此外,对于变压器等关键设备还要定期检修,并做好相关记录,以确保供电正常。
5.2 还应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只有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才能有效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因技术性失误而造成的供电事故。
5.3 应积极引进和开发新技术
目前我国对于配网设备检修和运维管理方面的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因此需要不断引进和开发新的技术,以增强我国在配网设备检修和运维管理方面的实力。
6 结语
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加强对配网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能够有效保证其运行的平稳和安全,因此加强对配网设备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备的检修过程中,由于配网设备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产生的问题多种多样,为保证检修方法的准确性,要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制定合理解决方案,促进配网设备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在今后的设备运维管理中,要积极采用先进方法,提高管理科学性,提高检修效率和管理质量,促进配电设备更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胡泽文,武夷山.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基于多元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途径[J].科学学研究,2012,30(7):993-995.
[2]王德明,王莉.基于遗传BP神经网络的短期风俗预测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6(5):837-904.
[3]邱东,陈爽.钢铁企业高炉煤气平衡与综合优化[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3):197-199.
[4]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6):6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