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促研”构建体育校本教研常态研修模式

2018-01-08吴爱军

体育教学 2018年10期

吴爱军

摘  要: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知识特征和校本教研模式的基本理论,提出“以课促研”体育校本教研模式。该模式以体育教学研究为平台,探寻校本教研的切入点与成果凸显,带动教师深入高效开展校本教研,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以课促研;体育校本教研;研修模式;行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10-0057-03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实际的研究活动。体育学科校本教研的领域较多,一般情况下,但凡学校一切与学校体育工作有关的皆可称为体育校本教研对象。教学常规管理、课例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分别表示校本教研的实践形态的三个层次。而对于体育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其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重视课堂教学研究便成为体育校本教研的必然。

一、“以课促研”的研修模式

“以课促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课堂教学案例作为研究的抓手,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对于课例研究活动,其不仅使校本教研根植于教师和学生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也使学校体育工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学校体育教师形成的学习化组织。

“以课促研”的基本研究程序包括:初拟主题-课堂实施-发现问题-二次修正主题-理论学习-课堂研讨-行为改进(二次备课)-发现新问题-再次研讨-共同总结经验-促进发展(成果辐射)。这是一个系列化的校本教研过程,是学校体育教研组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图1)。

二、“以课促研”的价值内涵

“以课促研”是校本教研常用的一种教研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重要来源。而“以课促研”体育校本教研方式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内涵,其所赋予的作用更加宽广,更具有在校本教研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独特性

基于体育教学的课例研究,带领体育组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平台不仅仅是体育教学,更有学校体育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如大课间、课外活动课、体育社团与俱乐部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与体育教学实施存在一定的关联。体育学科的“以课促研”能带动如体育课程建设、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等方面的教研活動内容开展。

2.联动性

“以课促研”的校本教研模式能带动学校体育的整体水平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对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课促研”的校本教研模式,更趋于规范,具有一定的序列化,校本教研更具有中长期的规划,以点促面,在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对带动学校体育品牌的创建、体育文化的特色积淀有一定的作用。

3.转换性

课堂观察本质是一种工具,是“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而以体育课堂研究为载体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由”的阶段转换,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范式转换,从“评价性独白”到“研究性对话”的文化转换,实实在在地通过课堂,开展有效校本教研。

三、“以课促研”的实践分析

“以课促研”是体育校本教研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其支撑平台在“课”,目的指向在“促”,核心手段在“研”,重要过程在“思”,实践落点在“行”,成果辐射在“精”。

1.支撑平台在“课”

只有立足课堂、扎根于真实体育教学情境的教研,才能让教师参与有度、交流有度、展示有度,实现思维发展、内涵提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优点还是不足都是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更是促进教师校本教研的载体。而且,真实的课堂,教师自我的实践,使得教师更能投入到校本教研之中。

2.目的指向在“促”

校本教研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寻找策略与方法,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课堂是活生生的教学实践案例。教师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想,有主题可研究,有方法与策略可寻,使得校本教研组织者能轻松地组织相关教研活动,在活动有主题、有规划、有目的、有成果,在教师全身心的参与下,实实在在地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3.核心手段在“研”

“以课促研”最主要的目的与价值,是学校层面到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有一定的抓手。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教科研方法,推动研究活动的方案落实,促进教师深入的研究。基于学校、立足课堂、关注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催化剂。

4.重要过程在“思”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与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关键。及时反思对于校本教研成果显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反思首先主要是以教师自我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我教学实践、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次是从他人教育教学过程与校本教研之中对于自己的启发与提高,这也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深入反思来促进能力提升。

5.实践落点在“行”

“行”其根本的行为方式就是实践,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将研究成果落到实处,使得校本教研成果得以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对于落脚点的考评,需要体育教研组或学校行政分管以跟踪考核作为校本教研的评定,以提高校本教研的后期成果获得为重要的评价。只有在反复的校本教研中,才能使体育教师在此项活动中收获成长。

6.成果辐射在“精”

“精”主要表现在“以课促研”过程中,教师须通过有效的实践,善于提炼校本教研过程中的精华,在充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形成优秀的科研成果。打造学校固有的体育校本教研特色,以优秀的成果展现凸显体育校本教研的价值,带动区域内体育校本教研质量的提升。

四、“以课促研”的行动策略

“以课促研”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实践的校本教研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究、不断地改进体育教学行为与方式,使得体育教师在“以课促研”的模式下,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其中,克服彷徨不前与畏难的心理,带动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开展研究。

1.科学规划,周密实施

在“以课促研”体育校本教研中,首先需要科学的规划。这些规划一般由体育教研组长领衔,组内成员共同制定而成。一般在学期前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中呈现,也可独立为体育教研组“以课促研”活动规划。这些规划主要在研修主题、研修形式、研修活动方案、授课教师的组成等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实施。一般研修主题切入点小而精,指向明确,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哪怕是面对一个“初拟主题”进行二次研修或者是第三次研修,一定需要将问题弄清楚,能真实解决教师实际的需求。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三大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渗透与培养,教研组长可根据教研组成员的研究能力、成员数、校外专家给予的支持等,将此主题作为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的体育校本教研主题开展实施。

2.形式多元,切合实际

“以课促研”的体育校本教研中,切不可单一地以拟方案、上课、点评、研讨为主导的形式呈现。为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克服校本教研中体育教师的“疲劳感”与“倦怠感”,教研组长或者学科负责人可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校本教研形式:一是体育教师轮流领衔教研。可按照学期教研组计划,组内教师轮流作为校本教研的主持人,这包括领衔初拟教研主题、制定活动方案、主持校本教研活动。如果是教研组教师较多,可每2~4人作为一个研修小团队主持校本教研活动。二是跨学科指导校本教研。“以课促研”的校本教研可以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诚邀本校其他学科优秀教师指导体育校本教研,丰富“以课促研”的研修模式,更能促进学校优秀教师资源共享的目的。三是校外专家指导。在“以课促研”研修模式实施中,寻求校外体育学科专家不定期地来学校指导,“把脉”校本教研,让体育教师与“专家对话”,对于热点话题、敏感的主题、待解决问题需要专家引领,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

3.组织保障,活动实效

“以课促研”体育校本教研具备其他任何学科校本教研的特点。任何一次校本教研都需要把活动实效置于首要地位,组织保障便成为活动的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拟主题有一定研究价值。教研主题的初定需要切合实际,如果条件允许可请相关学科专家把关,教研组长需要直接参与主题的选定。二是校本教研的时间与人员保证。基层学校活动较多,尤其是城市學校各类活动与会议频繁,教研组长在制订学期教研计划时,一定要灵活安排时间。可以错开学校体育教学集中时间段,每周设定上午2~3个校本教研时间,这样能保证校本教研的时间与人员出席。三是学校行政跟踪与监督评价。教研组长可邀请行政分管或学校既定的行政分工负责人进行校本教研督导评价,其能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升,更能取得学校对体育教研组的认可。四是校本教研经费的保障。校本教研的经费需求一般较少,主要是购买理论学习的书籍,下载网络资源的学习费用等。

4.提炼成果,增强辐射

“以课促研”体育校本教研中,教师需养成对研究成果科学的提炼,善于表达凸显研究的价值。体育教研组成员需要养成将每一次校本教研过程及其成果用文字记载下来,即形成“校本教研书面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是对研究的过程、思维碰撞过程的梳理,更是研究成果价值的文字显现。一般这样的成果主要以教学案例、教学后记、教学反思、课堂实录、论文、研究报告为主。成果的提炼是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本学科教研组的共享资源,可以促进学校今后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更是增强“以课促研”体育校本教研成果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可以用于其他学校借鉴与应用,促进区域内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瑞欣.校本教研的7个关键点[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胡来宝.乡村教师培训学习的有效支持方式——“以课领训”模式再造[J].继续教育,2016(1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