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
2018-01-08王姝马春华
王姝+马春华
【摘 要】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方向,在网络化信息时代,不断推出个性化和嵌入式服务创新,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图书馆未来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学科服务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空间,整合利用学科特色资源的办法及对策,以及构建学科服务责任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嵌入式
一、嵌入式科研服务的基本特征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具有整体、系统性、协调性和民主性这四个显著特征。
1、以元数据为基础,以标准索引为手段,以发掘资源为工具,以各部门合作为前提,以公共精神和服务至上为目标,以民主参与构建科学服务为保证,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新的价值选择。学科服务意识把满足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拓展信息空间,并把智能化、个性化与用户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以及学术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学术特点,使用户的显性需求得到深度满足。
2、不断开发用户的隐形需求。学科服务因为利用集体合作方案,通过民主化行动便于站在用户角度做出及时的对等思考,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善于做全面,细致而又准确的了解,进而取得学科服务的最佳效果,使用户隐形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导得到充分表达和展现,信息资源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学科服务可极大地推动高校的创新需求,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践行过程及整个系统始终将关注点放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上,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技术与各学科领域最新技术紧密结合功能,推动了用户需求的术新术变,并能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总之“嵌入”用户环境的学科服务强调无缝地、动态地、交互地融入到用户过程之中,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真正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本质和社会使命。
二、高校学科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现状做深刻分析。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嵌入式学科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主攻方向及价值目标,其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在前进中却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1、学科服务尚未广泛地渗透到用户信息空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信息服务尤其是学科服务用户仍处于被选择,被接受的从属地位,偏重于图书馆能提供什么,而忽略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学科服务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而又完整的展现。
2、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普遍不高,即达不到学科服务的水准要求。因为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时代,学科官员的能力,不是态度较好,业务较强就可以取代的,在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条件下,必须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具备流畅表达及交流的能力,还要具有待人接物、分析、判断、评估信息的能力,更需要团结协作,灵活管控的技能、技巧等多方面的能力。由于學科馆员专业知识、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等方面的不足,基本能上存在着差距,制约了学科服务向纵深发展的进度。
3、用户对学科服务的认同度偏低,即信任度缺失。在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进程中,要了解和掌握学科动态,个性需求,必然涉及到对用户的教学、科研活动以及一系列个人信息资料的调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一般认为无法保障个人隐私权和信息保密权,导致学科服务的深层次展开遇到了人为阻碍,进而影响到学科服务的层次升级和整体水平提高。
4、在理论和价值观上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实际上,制约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深化和阻力,恰恰是旧的传统理念。即之中效率却忽视人的地位,进而引发合作不力,欠缺尊重的不良后果。从理论上要把公共责任和服务至上作为图书馆的基本精神而提倡,把公共利益和民主参与作为指导思想而弘扬,但因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理论导向,使上述学科服务的瓶颈尚未得到完全破解。
三、学科服务应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1、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的推进中要打头阵,应主动与院系建立密切而长久的合作关系,力争将嵌入式学科服务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进入到顶层设计中,加深全校交工对图书馆存在的认知,尤其是对学科服务重要作用、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在形成各部门友好合作的前提下,建立多方位、全角度、各领域的协同模式。可尝试建立“学科服务基地”。在各院系进行试点,然后推广。既提倡用户到馆交流,又强调馆员与用户沟通,特别要做好网络虚拟方面的沟通,全力提供周到的普遍教学服务,学术创新方面的前瞻服务,以及重点科研的精致服务,将图书馆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单一转为互动,从封闭转为开放,通过调动用户参与学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扩大学科服务的合作共享成果。
2、打牢基础工作,创建学科服务多种方式。学科服务的进步离不开群策群力,方法灵活和形式多样化。因此,应致力于各种符合学习教学和科研方式的探索。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科研支撑是学科服务的最具挑战的因素。学科馆员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发挥自身在整合信息、分析预测和使用工具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凭借各种方式助理于科研与教学。
3、把互惠、信任,参与这三要素贯穿在学科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完善自身的责任体系,建立起学科馆员的奖罚机制,实行量化管理与考核,根据馆员的表现和贡献进行全方位评估,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把激励措施落实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重视培训教育工作,引进专家、学者担任培训和指导,使前沿专业知识得到广泛传播,新兴信息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利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让学科馆员真正成为学科服务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刘颖、黄传惠.嵌入用户环境[J]. 图书馆情报知识 2010.1.
[1] 程焕文、潘燕桃. 信息资源共享 背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6.
作者简介:王姝,1982年生,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馆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