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18-01-08蔡洁琼王静尹秋莲
蔡洁琼+王静+尹秋莲
摘要:当今大学生学习倦怠日益严重,现有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心理咨询工作很难解决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在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上具有极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学校社会工作;可行性分析
目前,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形势严峻,影响因素众多,以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的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其工作方法偏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处理问题比较滞后并且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①。而学校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它对学生问题介入的预防性、发展性、补救性的服务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②。
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不同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从“个体适应社会”的微观角度、个体的心理机能的病理学上寻找问题的原因,进行“助人自助”式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从社会环境或社会改良的宏观角度,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人关怀”基础上,在利他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专业助人的服务活动。因此,在解决学习问题时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也更易于溶入介入的氛围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社会工的实质就是在学校领域内提供服务,其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学生,特别是是一些问题学生。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学生与家庭、学校及社区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适应学校,适应社会,挖掘其潜能,从而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与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协助学生为现在及未来可能面对的社会生活做准备,以此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积极品质,优化社会关系,促进学生可以获得满意与幸福的人生③。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必要性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今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来自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依靠高校学生工作难以化解和彻底解决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难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高校学生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学生工作即除专业教学外的所有校内活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狭义的高校学生工作即一般认为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④。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难以解决学习倦怠现象。
(一)高校学生工作不利于解决学习倦怠
首先,高校面临学生工作人员(主要是辅导员)不足的困境,在解决学习倦怠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目前,高校都配置了輔导员,但辅导员人数远远不足。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尚可完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学习督促方面则难以满足。虽然学校的每个班级都配置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多是从事教学人员,他们从事教学的同时还有科研的压力,多数教学人员不愿做班主任,即使做了,为学生全面服务的意识也是淡薄的。量大,任务重,学生问题的多元化,让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学习倦怠的产生,对已经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起不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难以满足学生学业辅导的需要。
其次,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不利于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以政治教育为主,以班级为单位,偏重于灌输式、规范式、灭火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和主动性参与。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学生已经产生学习倦怠,再开始教育,已经晚矣。并且在学习倦怠的干预方面,缺乏专业的、个体的、小组的辅导和服务,不利于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
(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难以解决学习倦怠
据研究学习倦怠学生大多由一定的心理问题引起,心理健康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但高校内设置的心理健康工作部门却难以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部门在工作上采用类似门诊的方式,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忽略了中观和宏观层面,难以关注到学生倦怠群体的预防和发展。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部门采用“坐诊”的方式,要求学生主动求助,不会主动寻求要帮助的学生。而学生在心理问题治疗上往往主动性较差,从而造成了“有医无患”的现象,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广泛运用于各层次学校的学生工作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习倦怠作为学生主要问题之一,学校社会工作以其 “友好”的工作方法和综合性的工作机制在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上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利于解决学习倦怠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在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从社会工作观点出发,采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来提供专业的服务。个案工作易于清晰把握学生问题主要症结,有针对性的服务。团体工作则易于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快的敞开心扉,积极融入和参与到治疗的过程中,从而取得好的效果。通过社区工作,为案主寻求社区资源并善加运用,使其成为协助案主的有利资源。学习倦怠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各不相同,同时学习倦怠者个性各不相同,学校社会工作的三种介入法相互结合能够更为准确有效的进行针对性的服务。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利于解决学习倦怠问题
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者始终坚持对每一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享有完全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同时坚持区别对待原则,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独立的个体,对于解决学习倦怠问题也同样采取不同的方法。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主动寻求“问题学生”,并在整个助人活动中,严守学生的隐私, 易于取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关系的建立。最后,学校社会工作者掌握的工作方法、技巧加上学校社会工作者具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态度和以学生为本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尊重,有助于介入学习倦怠的预防和治疗。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利于解决学习倦怠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者利用自身的咨询者、使能者、辅导者、合作者、教育者、倡导者及管理者的角色,从改善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入手,协调此等关系,对各领域有效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优质教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助于学习倦怠的预防。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改善此现象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由于其方法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易于被学生接纳;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以及介入空间等都呈现出在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时的活力和潜力。因此,再对待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上,要多用和善用学校社会工作方式方法,并努力提高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便更好发挥这一方法优势和效果。
【注释】
①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04(06):71.
②刘枫,王成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学校社会工作[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33-35.
③刘毅.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④严肃,陈先红.大学生心理素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
【参考文献】
[1]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04(06):71.
[2]刘枫,王成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学校社会工作[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33-35.
[3]鲁正火万秀梅.高师学生的学习倦怠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01):23-25.
[4]孔媛媛.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5]刘毅.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严肃,陈先红.大学生心理素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
作者简介:蔡洁琼(1981.08-),女,汉族,江苏宿迁,助教,硕士研究生,井冈山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