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角读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2018-01-08潘泓伊
潘泓伊
【摘 要】 管仲变法是中国两千年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经济大变革,这次变革促成了齐国之盛,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文章以《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的经济观点为切入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管仲变法的士农工商、盐铁专营、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等观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经济 视角 变革 管仲变法
引 言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由吴晓波所著,该书通过对历代经济制度变革进行梳理,并将这些经济制度变革与当代中国经济情况相比,进而对中国实际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管仲变法是《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第一章,也是我国经济变革的开端,因此,对其经济观点进行探究,能够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管仲變法综述
“管仲变法”,讲到了管仲把“士农工商”四民并列,而且管仲还发现振兴商品经济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从财政、税收、价格三方面入手来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管仲创造了盐铁专营制度,他的经济思想中还有鼓励消费,甚至是奢侈消费;他的治国思想是“以商止战”,他主要是利用了国际贸易中的供求关系来进行和平称霸。管仲可以说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者,他治理齐国所形成的经济制度是中国古典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从士农工商、盐铁专营以及放活微观、管制宏观这三方面来分析管仲变法。
2 管仲变法的经济学观点分析
2.1士农工商 四民分业
在漫长的前工业时期,经济治理的流派无非两种,一个是重农主义,一个是重商主义。在中国,儒家重农轻商,将商人称为“贱丈夫”,在国外,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管仲是极少数的重商主义者,管仲最擅长的是资源配置,其能够以谨慎、妥协的方式重建各种秩序。管仲兴齐,用的正是商人的方法。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是管仲最为人熟知的政策,也是引起最大误读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二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即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三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四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确保职业的稳定性。管仲四民分业政策的实施,使得齐国在制造业等领域远远领先其他国家。管仲的这一思想,极为先进,现代社会应用的就是划分职业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促进相同专业人员的交流,进而提升本行业的经济效益。
对“士农工商”最大的误读是:后人论及于此,先是用知识分子或有学问的官吏替代了军士,然后,又认为这是尊卑排序,以士为首,农次之,以工商为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末商主义”。而实际上,管仲提出的“士农工商”是没有先后尊卑顺序,这种思想在现代经济学中仍然较为先进,所有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提倡的观点。
2.2放活微观 管制宏观
管仲出身商家,其很早就认识到商业的盈利能力要远远大于农业,大力发展商业才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管仲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价格、税收等领域的改革,现代称其改革为“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所谓“放活微观”,就是对内刺激商品经济的发育,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如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
齐国处于沿海区域,渔业和制盐业发达,管仲规定,出口的鱼、盐不收关税,可以自由出口,其他出口商品采用单一税收的方式,在关口收过关税,在市场就不用收了。对于前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他更是大开国门,提出“空车来的不要去索取税费,徒步背东西来的不要去征税,这样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从此,“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在这种自由贸易的鼓励下,齐国富得流油,齐国首都临淄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最富有的城市。管仲放活微观的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通过对外贸易,刺激市场经济,进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所谓“管制宏观”,就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其手段则是从财政、税收和价格三方面综合入手。
在农耕时代,对于国家的内政来说,最重要的商品当然就是粮食。自古以来,中国就存在粮食贸易,在相当长的时问里,商品粮占粮食交易总量的白分之八十。管仲规定,两年征收一次农业税,在下等之年,征收百分之五,在中等之年,征收百分之十,在上等之年,征收百分之十五,如果遇到大饥荒,则免受农业税。另外,管仲还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管仲的这一观点,在当时来说极为先进,这种税收方式,有效提升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3盐铁专营
盐铁专营是对现代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国企”这一中国式经济体制延续千年,管仲是国企的“始作俑者”。盐铁专营的方式,几乎成为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保障。
齐桓公多次与管仲讨论富国之策,管仲认为,间接收税,使纳税者在不知不觉间交了税,这样既能够富国,又不至于招致民众的不满。具体方法就是将盐铁资源垄断起来,形成盐铁专营。
“管仲变法”之后,齐国的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后者的实现,正是通过控制战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资,以垄断专卖的方式来达成的。在这种体制内,政府其实变成了一个有赢利任务的“经济组织”,从而衍生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国有企业应当在这些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中国式经济体制延续千年,迄今未变,而管仲,正是“始作俑者”。这种经济方式延续至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 语
由于篇幅有限,文章仅仅围绕士农工商、放活微观和管制宏观、盐铁专营这三种政策进行论述,管仲变法还有很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政策,值得进行讨论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J].全国新书目,2016,(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