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众科学的社会功能
2018-01-08金静杨桃莲
金静+杨桃莲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公众科学在科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公众科学项目有契约型、辅助型、合作型、共创型和学院型5种不同的类型。公众科学不仅深化了科学传播,提高了公众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壮大了科研的队伍,优化了科学资源的配置。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重建人们对科学的信任。
关键词:公众科学;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很多科研项目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证据,公众科学在科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国外对于公众科学的研究比较深入,公众科学项目正在蓬勃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不断创新。而我国对于公众科学项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上,国内多数学者在公众科学模型的研究上,侧重于民主政治层面的公众参与。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研究方面研究较少,所起的作用还只是引进和介绍。实践应用上,我国的公众科学项目少,且方向比较单一,多集中于动植物和环境方面的研究。
所以,对于公众科学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公众科学项目的顺利开展,认清我国的公众科学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公众科学”的来源及类型
(一)“公众科学”的来源
“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一词是由英国的科学传播学者Alan Irwin和美国的学者Rick Bonney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自独立创造出来的。1995年Alan出版了Citizen Science一書,在书中用“公众科学”一词指代公众参与民主政治事务的决策。在同年Bonney在其研究中也提出了“公众科学”的概念,主要研究不断增长的以科学家为主导的公众参与科学项目。
为了区别于民主政治层面的公众参与科学决策,2009年以Bonney为代表的科学家“探索小组”对一系列公众科学项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公众参与科学研究”(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的概念,指包含了非职业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其范围涵盖了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1]。
虽然“探索小组”为了澄清“公众科学”的概念而提出“公众参与科学研究”这个术语,但是在其后的研究之中,“探索小组”使用“公众科学”一词的频率远远超过“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很多学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公众科学”一词。“公众科学”已经成为一个概括词,囊括了公众参与科学。
本文中的“公众科学”亦指的是“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层面。
(二)公众科学的分类
Bonney和Shirk根据公众参与的程度将公众科学项目分为5类:契约型(contractual)、辅助型(contributory)、合作型(collaborative)、共创型(co-created)和学院型(collegial)。
契约型项目是由公众邀请科学家开展特定的科学研究,并汇报相关的报告和结果;辅助型项目则是由职业科学家提出研究的问题,公众主要参与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合作型项目主要也是职业科学家提出研究的问题,公众不但参与数据的收集和记录,而且也参与数据分析、实验设计和信息传播等过程[2]。共创型项目由科学家和公众共同设计研究的项目,且至少有一部分的公众积极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在学院型项目中,非科学家的普通公众独立自主开展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发表公布[3]。
Miller-Rushing强调公众科学的最主要的特征不是专业科学家或业余爱好者的参与程度,而是公众参与到重大的科学研究之中。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方法,不仅能够增进他们对科学的了解,增长科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科学研究的技能,为公众全面参与科学研究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公众科学的历史
早在17世纪就有了普通公众参与科学的历史,他们帮助一些业余科学家或科学家搜集样本、记录数据,尤其在生态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4]。但是他们的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重视,通常人们都把这些成就归功于某个科学家,而忽视了公众的存在。如英国的博物学家约翰·雷(John Ray),曾雇佣一些非专业人士去采集植物标本、记录信息,在大量的植物信息的基础上,雷首次提出要对物种进行分类,并成为系统动物学的奠基人。
19世纪末,现代科学体系已逐步形成,大量的科研院校建立,科学研究的准入门槛降低,许多热爱科学的人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在这个时期,业余人士几乎主导着整个科学研究,尤其是在考古学、天文学和自然历史学方面。他们不以科学为生,但对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当时这些业余爱好者被认为是他们所研究领域的专家,甚至同专业科学家相比也毫不逊色,能够独立开展自己的研究[5]。
20世纪50、60年代“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科学走向了专业化。随着专业科学家人数的剧烈增长,加之科学文化的发展,专业科学家逐步掌握了科学的话语权。虽然专业爱好者仍然大量存在,但是他们在领导科学研究方面的地位已被专业科学家取代,只能慢慢转向各种自然俱乐部之中,继续着自己对科学的热情。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庞大,科学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巨大。很多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证据,一些时间跨度大或者地域跨度大的项目,单凭科学家亲自去获取数据是非常不现实的。人们开始反思公众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这就带动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兴起。
公众科学的兴起,不仅满足了科学研究的需要,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三、公众科学的功能
在现代互联网社会,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民主政治层面的决策,他们既渴望自己能够随时获得各种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渴望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而公众科学项目的兴起极大地迎合了公众的需求,公众不再是独立于科学之外的存在,科学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与公众息息相关,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新气象。endprint
(一)深化科学传播
公众科学促使公众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提高,公众通过参与公众科学项目,自发地向周围人传播科学知识,有的人甚至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这样科学传播方式最终得以改变。
科学传播经由传统科学传播模型发展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公众科学,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公众的主体性地位在不断提高。在传统模型和公众理解科学模型中,公众始终位于传播链条的末端,公众科学颠覆了公眾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改变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路径,不再仅仅是由科学共同体流向公众,公众也参与到科学知识传播的过程之中,站在了传播链条的顶端。
公众科学不仅改变了科学传播的主体,还改变了科学传播的方式。首先公众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领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态度。科学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所谈论的对象,科学知识也以公众为中心向周围不断扩散。其次,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路径发生改变,公众不再是一个等待灌输的空瓶子,他们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搜集样本、分析数据,自主地学习科学知识,甚至能独立地提出科学问题并自觉地去调查研究。这样,多元化的科学传播路径得以形成。
(二)优化科研资源
当今社会,科学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有可能是全球性的灾难,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等问题。科学已无法成为科学家个人的事,公众有权知道科学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险,公众科学既能够优化科研组织的结构,又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公众科学让没有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普通公众也能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科学研究队伍得以扩大。公众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得到了认可,科学研究不再只是科学家的事,公众也能在研究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公众与科学家共同参与科学研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不仅改变了“科学为共同体所有”的局面,而且通过共同进行科学知识的生产、参与科学决策、承担科学风险、享有科学发展的福利等方式,重建人们对科学的信任,使科学回归大众[6]。
此外,公众科学项目还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了资金的浪费。以美国康奈尔鸟类实验室的研究为例,收集一个瓢虫捕捉器,仅由科学家参与需要花费126.62美元,而完全由公众执行只需花费31.44美元,大大降低了科研活动的成本[1]。
(三)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界对于公众科学模型也不乏批评。他们认为,作为民主社会的组成部分,科学应该置于公众监督之中,科学与公众的对话很有必要,但是应该尊重科学的权威[7]。有些科学家认为公众缺乏科学素养,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知识鸿沟。诚然,知识差距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在科学上是无知的。一味地强调知识差距而否认公众的参与,只会加剧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紧张关系。
Bonney提出公众科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通过研究bonney在其2009年报告中的十个公众科学项目,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志愿者接受过良好教育,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且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他们愿意参与科学研究之中,并且做的很好。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并不一定需要科学素养高的人才能参与,也不意味着公众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科学素养。
公众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学习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合作精神。公众站在传播链条的顶端,实际参与到科学知识传播的过程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对科学知识及其传播的热情。
四、结语
公众科学不仅深化了科学传播,提高了公众的主体性地位,而且优化了科研资源的配置。公众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重建人们对科学的信任,使科学回归大众。
以往的科学项目只是单纯地追求科学研究的目的,即追求真理,而公众科学虽然也在追求真理,但是却包含了人文关怀。很多公众科学项目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将公众的需求等充分考虑进去,在项目开展之前组织对公众的培训、在活动中倾听公众的意见、在结束之后积极为愿意继续参与的公众寻找对接项目或机构。公众科学在提高公众在科学中的地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公众科学项目虽然起步晚,但是通过借鉴国外的模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新时期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公众参与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我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公众科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健,陈圣宾等.公众科学:整合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和公众参与[J].生物多样性,2013(06):738-749.
[2][3]J Shirk.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a Framework for Deliberate Design[J]. Esa Convention,2012.
[4][5]Miller-Rushing.The histor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research[J].Front. Ecol. Environ,2012.
[6]董皓,詹志华.贝尔纳对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解及当代启示——沿着《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思路[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62-65+70.
[7]贾鹤鹏.谁是公众,如何参与,何为共识?——反思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及其面临的挑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1):54-59.
作者简介:金静(1991,01-),女,安徽安庆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