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中学生资助分析
2018-01-08胡琴黄川入
胡琴+黄川入
【摘 要】 针对农村贫困中学生的援助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农村贫困中学生资助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经济和教育两方面探讨了贫困生援助策略。
【关键词】 贫困 中学生 经济 教育 援助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贫困学生的教育以及资助等问题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贫困生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经济上存在的困难,导致学生在思想、学业等方面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存在严重缺失,不利于贫困中学生的未来发展。鉴于此,社会各界与校内师生应充分认识到援助贫困中学生的重要性,从经济和教育两方面对贫困中学生进行援助,以便为贫困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贫困中学生资助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由于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不算富裕,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关注。尤其是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但家庭、学校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贫困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不自信等心理,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现如今,针对农村贫困中学生的资助问题,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并且为实现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精准扶贫,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建档立卡。但在这些政策的实际落实过程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上述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或政策的实际执行存在违规操作等行为,影响到对农村贫困家庭及学生的资助,无法从经济、教育等方面给予贫困中学生以援助,从而对贫困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就目前而言,我国贫困人口仍有1.2亿,城乡低保、五保户为8000万,农村“三留守”群体为1.6亿,以及8500多万的残疾人。如果对贫困群体的扶助仅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则根本无法达到改善所有贫困群体生活的目的。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加强对农村贫困中学生的资助,以便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2.加强贫困中学生资助的策略
2.1经济援助策略
援助贫困中学生是社会各界与校内师生对贫困生的帮助,是为了改善贫困生的基本生活,促使贫困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而经济援助是对贫困中学生的最直接援助,通过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有助于激发贫困中学生的斗志和学习积极性,对贫困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贫困中学生进行经济援助的途径有下述几种:第一,根据国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所实行的“两免一补”这一资助政策的相关规定,要求初中学校应依据贫困学生的自身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按照规定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中学生免除全部或部分书本费、杂费,并对寄宿的贫困中学生予以生活费补助,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确保贫困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现行对农村贫困中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是每人每年1250元;第二,初中学校应根据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结合对贫困中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严格执行营养改善计划对农村贫困地区初中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强学生食堂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初中生营养标准,接受国家相关部门与社会监督。截至目前,699个国家试点县已有678个县开餐,惠及2243万名学生。第三,企业、单位或个人以“一帮一”的方式对贫困中学生进行援助,将对贫困中学生的经济援助、心理塑造、价值观树立与学业指导等各方面融为一体,保障贫困中学生的未来发展。
2.2教育援助措施
教育援助是改变贫困中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策略,而对贫困中学生的教育援助主要包括两种途径,分别是心理扶贫和学业扶贫。
2.2.1心理扶貧。因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贫困中学生的心理相对较为脆弱,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即“心理贫困”,不利于贫困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基于此,在资助农村贫困中学生的时候,应当重视对贫困中学生的心理扶贫,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贫困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缓解贫困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以便保证贫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实现对贫困中学生的教育援助,解决贫困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建立科学、适宜的贫困中学生心理贫困救济绿色通道,包括心理危机监护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并通过设置贫困生心理咨询日,引导贫困中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及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保证贫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且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潜移默化的改善贫困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贫困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便确保贫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2.2.2学业扶贫。贫困中学生因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等各方面与周边同学存在一定差距,极易造成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并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业。鉴于此,为更好地援助贫困中学生,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重视对贫困中学生的学业扶贫,加强对贫困中学生的知识教育,倡导“以学为主,自强自立”的理念,培养贫困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贫困中学生能够面对艰辛生活而不失追求,增强贫困中学生的信念,大力扶助品学兼优的贫困中学生,激发贫困中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兴趣,促使贫困中学生能够放下压力,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拓展贫困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贫困生的学习成绩,以便为贫困中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贫困中学生的教育和资助逐渐受到重视,对构建和谐校园、保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农村贫困中学生的资助应从经济、教育等两方面进行援助,通过设置奖学金、助学金、“一帮一”等途径对贫困中学生进行经济援助,并从学业扶贫、心理扶贫等方面对贫困中学生进行教育援助,以知识改变命运,以便保障贫困中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宗勋,苏瑜.舌尖上的公益 助力贫困生圆梦[J].中国社会组织.2015,(04).
[2] 王娜.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长安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