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工湖及湿地植物景观调查与建设策略
2018-01-08董斌李荣喜梁兆锦张晓媚杨仲爽叶家欣陈鸿星陈奕斌林铭纯温浩贤
董斌+李荣喜+梁兆锦+张晓媚+杨仲爽+叶家欣+陈鸿星+陈奕斌+林铭纯+温浩贤
摘要 本文对广州市部分人工湖及湿地开展园林植物应用调查,并对其植物种类、观赏特性、应用情况、使用频率、改造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华南地区城市河涌改造过程中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园林植物;人工湖;湿地;建设;广东广州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130-02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landscape space of the main artificial lakes and wetlands in Guangzhou C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the 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the frequency of use,and construct strategies were summarized,so a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scap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urban rivers in southern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t;artificial lakes;wetland;construction;Guangzhou Guangdong
城市人工湖及城市大型湿地,作为城市内有限的水资源和水域面积,在城市发展、防洪防涝、生物多样性保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2]。此外,广州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在人工湖、湿地、滨水景观等方面的建设在我国处于前列,引领着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建设。近年来,广州市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城市水系治理,包括珠江整治工程[3]、城市河涌改造工程[4]、人工湖改造工程[5]以及城市湿地建设工程[6-7],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效果。
本文主要从城市人工湖和城市湿地大型水面周边的园林绿化建设入手,对广州市新老城区主要人工湖和人工湿地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调查,对其植物应用情况、观赏特性、使用频度、改造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建设建议,以期能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城市大型水面的植物应用及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1 調查地概况
广东省广州市位于我国华南片区沿海,位于东经22°26′~23°56′、北纬112°67′~114°03′,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温暖、雨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一年中气温以7月最高,月平均气温达28.7 ℃;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9~16 ℃。全年平均气温20~22 ℃,平均相对湿度77%,年降雨量约为1 720 mm。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水资源丰富,有珠江航道和众多城市河涌,加上临海,水路交通便利。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对广州市城市核心区内大型水体(主要是人工湖和湿地)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的大型水体主要分为以下2类,具体如下:
(1)传统人工湖。本文特指按照传统的城市人工湖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区域,该类人工湖一般建设时间较长,园林植物种类及建设模式较传统,但近期经过建设改造,融入了部分新的园林建设方式。
(2)城市湿地。本文特指按现代湿地模式近几年新建起来的人工湿地,该类湿地一般采取生态驳岸的模式建设,能体现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
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记录该类区域的园林植物种类、园林绿化形式、绿地使用频率等数据,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3 广州市大型人工湖及湿地园林植物特色分析
3.1 科属以热带亚热带起源为主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地区,为增加植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同时不失彰显地域特色,广州市大型水体周边绿地的植物选择跨越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大量选用热带、亚热带起源科属的植物种类。调查中发现,棕榈科、桑科、山茶科、桃金娘科、竹芋科等植物比重较大。以桑科为例,有大叶榕、小叶榕、青果榕、斜叶榕、垂叶榕、琴叶榕、圆叶榕、变叶榕、印度橡胶榕、对叶榕等超过10种的榕树类植物,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与景观一致性的统一。
3.2 植物外观突出地域特色
植物外观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包括大叶植物及滴水叶尖植物大叶榕、大叶榄仁、菠萝蜜、旅人蕉、尖叶杜英等,具有热带雨林风情;茎花茎果植物叉叶木、青果榕、大叶榕、炮弹树、杨桃等;色叶植物花叶假连翘、红花檵木、红桑、紫锦木、花叶艳山姜等,突显特带亚热带地区叶色丰富的优势;热带风情植物的大量使用,以棕榈科为例,就包括蒲葵、大王椰子、假槟榔、三药槟榔、短穗鱼尾葵、鱼尾葵、美丽针葵、国王椰子、银海枣、加拿列海枣等。
3.3 观花园林植物的大量应用
观花植物包括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广州市大型水体周边绿地应用观花植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红色花系的红花羊蹄甲、朱槿、朱缨花、红花风铃木、刺桐、木棉、龙船花等;黄色花系的黄槐、腊肠树、黄槿、黄花风铃木、黄婵、虾衣花、黄花马缨丹等;甚至较少见到的蓝紫色花系的蓝花楹、巴西野牡丹、蒂牡花、翠芦莉、酢浆草等。
3.4 观果树种的大量应用
观果树种的应用富有野趣,同时具有很好的引鸟效果,可以丰富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应用较多的种类包括红果植物洋蒲桃、红果仔、九里香、海芋等;黄果植物黄栀子、小叶榕、假连翘、蒲桃等,以及蓝果植物山菅兰、银边山菅兰等。此外,还包括大量岭南佳果的应用,如龙眼、荔枝、杨桃、番石榴、木瓜、芒果、芭蕉、菠萝蜜、枇杷等。endprint
3.5 水生植物的大量应用
水生植物能丰富景观层次,增强水面的景观丰富度,在广州市大型水体水面及水岸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使用量进一步加大。如水生美人蕉、再力花、菖蒲、风车草、落羽杉、池杉、睡莲、荷花、大薸等,在增加植物的层次之余,也强化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4 植物群落建设模式对大型人工水面使用频度的影响
4.1 湖岸区域
(1)湖岸边应选择半开放的植物群落形式,双层或稀3层的植物群落能更好地吸引游人或市民,是湖岸绿化建设的较好选择模式。这类植物空间既能融入一定景观元素,又有较好的生态效益,满足了游人探幽和畅游的需求。
(2)关键节点需采用全开放性空间,部分节点采取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实现疏密相间等的空间格局。该类空间能满足不同游人的需求,开放性的空间可开展歌唱、健身、跳舞等活动,私密性空间是开展打牌、下棋、会友的较好场所。
4.2 湖心岛
湖心岛区域应优先建成开放性的植物群落。调查中发现,植物群落过于郁闭的湖心岛,游人较少登岛观赏。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封闭且黑暗的空间易让人不安和恐惧,这也是该类绿地使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该类布置也容易形成城市藏污纳垢的场所,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对湖心岛的植物群落建设,应在开放性和通透性的基础上开展绿地建设。
5 城市大型水体植物景观的建设建议
5.1 人工湖改造应优先治水
调查发现,城市大型水体如果水质较差,即使有良好的市政设施和怡人的植物景观,也难以吸引游人前往,使用率低进而造成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这样的调查结果与城市河涌绿地使用率调查相一致[8]。调查建议政府进行大型水体建设和改造时,先集中力量治水,改善水质。只有优质的水质,才能吸引游人进入大型水体周边绿地中,才能吸引人参与诸如垂钓、品茶、游船等水上或水岸活动。
5.2 进一步形成复层绿化体系
复层绿化体系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9],当前水岸的植物绿化逐步形成了双层(乔木层+灌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甚至3层(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的植物绿化形式,较以往单层的植物绿化形式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而言形式仍过于单一。点缀性地开展复层绿化建设,能有效打破这种单调。其实,滨水临水环境对复层绿化体系的营造具有更明显的优势,高湿度利于附生植物诸如部分兰科、蕨类植物的生长。此外,炮仗花、油麻藤、金银花、蒜香藤、金钟藤等藤本植物,也能迅速融入硬质景观中,加入植物层次和植物元素,实现环境美化和生态功能提升的结合。
5.3 形成自成体系的内部道路体系
为了增加城市大型水体及周边绿地的使用率和活力,可以参照城市绿道的建設模式,形成高品质、高规格的内部绿化环道,能满足游人行走、慢跑甚至骑行的需求[10]。此外,考虑在湖面引入少量交通系统,采取木栈道、桥、回廊等形式,在丰富道路系统的同时,也实现对单调水面的分割。建议在内部道路系统建设增加阴香、樟树、白兰、乐昌含笑、假鹰爪等有挥发性香气植物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绿化品位。
5.4 应进一步充分利用水道的联络体系
城市大型水体是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能实现片区小气候及景观环境的提升,增加城市品位。但是,如果将其割裂开来,从个体层面建设,将对其相对独立的大型水体空间及较为单调的绿化形式易导致景观失活,使用率下降。日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城市内的水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充分利用城市河涌及水道的联系功能,在其两岸结合绿道与景观步径等形式将多个大型水体连接,形成“点线面”的串联系统[11]。
5.5 养护投入及管理模式仍需进一步升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政府投入巨大的财政支出在项目建成期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大多数项目后续的维护和管理跟不上,严重影响使用率和景观效果。园林绿化强调“三分种、七分养”,养护成本相对种植成本而言虽然是较小的开支,但是一旦养护不重视,人力和物力不到位,将严重影响景观效果,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同时,管理模式应升级,除现有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外,还应参照国外经验,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12]。
6 结语
广州市近年来对城市水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整治和升级改造,连带水系周边城市绿地实现明显提升,该类项目是一项实在的惠民工程,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者的建设理念和国人环保意识和对人居环境需求的提升,该类项目将在我国遍地开花。
7 参考文献
[1] 王敏,叶沁妍.基于水文生态风险评价与景观特征评价的城市水系空间组织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2):47-51.
[2] 董斌,丁健,高中旺,等.华南地区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J].广东园林,2010,32(6):54-57.
[3] 黄新雨,张太平.广州城市河岸带环境及最佳管理措施BMPs应用初探[J].生态科学,2014,33(5):858-864.
[4] 李青,沈虹.广州中心城区河涌滨水景观环境综合整治[J].中国园林,2011,27(7):7-12.
[5] 翁毅,朱竑.快速城市化的滨江城区内涝治理研究: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2(7):169-172.
[6] 张大达,陈本亮,冯永军.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技术初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6,12(4):39-41.
[7] 黄颂谊,朱桥明.广州白云湖景观升级工程湿地景观特色与主要施工技术[J].广东园林,2014,36(2):72-74.
[8] 董斌,张晓莹,黄友明,等.广州市城市河涌植物景观改造调查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248-251.
[9] 雷金睿,辛欣,宋希强,等.基于AHP的海口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与结构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262-268.
[10] 张森,张薇,曾坚.城市绿道公园活跃度的影响因子及其统计[J].城市问题,2017(4):98-103.
[11] 林箐.三峡岸边的绿色廊道:云阳环湖公园规划与重点地段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7,33(3):10-18.
[12] 高谊,江灏,元妮娜.城市绿地用途管制问题与制度建设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133-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