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
2018-01-08张宇名
张宇名
【摘 要】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一些中学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把“作文教学过程”等同于课堂上的“动笔写”的流程。按照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套完整的作文教学系统,包括观察思考、丰富体验,审题立意、安排结构,激发热情、下笔成文和修改文章、展示成果这样四个阶段。
【关键词】 新课标;中学作文;教学过程
Abstract: composition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process, simply put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equivalent to the class of "writing"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l rules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be a complete set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system. It including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rich experience; moderation conception, arrangement structure; enthusiasm, writing; modify the article, showing the results of such four phases.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middle school; teaching process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体现,其融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表达能力。[1]正因为作文的综合性强,所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在中学生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下,一直把“作文教学过程”简单的等同于课堂上的“动笔课”,这并不符合写作的内在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作文教学作为一种思维性的活动,必然也要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才能促进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学作文有了新的要求。在作文积累方面,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情感表达方面,要求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在作文创新方面,要求关注学生写作特长和兴趣,倡导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过程方面,“学会观察,丰富体验”——“有感受和思考”——“选取材料,安排结构”——“调动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修改文章”——“切磋交流”——“展示和评价成果”。如果将这几方面串联起来,就是新课标对中学作文教学过程完整的概括。
一、作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我们中学老师认为作文教学就是课堂上的“动笔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这并不符合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把作文过程视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所以,作文并不是课堂上简单的“动笔课”,而是学生要积极地投入生活,去认知世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感而发,写出富有创造性的文章来。语言教育家罗常培先生曾说过:“大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从客观层面来讲,创作性表达的基础是源于生活;从主观的层面来讲,表达与交流则要来源于学生的内心需求。因此,必须对生活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并非是课堂上简单的“动笔课”,作文教学应该贯穿到作文的全过程。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拓展,就是对以往作文教学偏差的一种纠正,即作文教学不应该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作文即难教固然有其综合性强、本质上难以短期见效果的原因,但是作文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作文教学过程被忽略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以往关于作文教学过程大致有三种模式,但是这三种模式都不尽人意。第一种模式: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是现在作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模式。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一种活动,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第二种模式:观察、思考——构思、表达——修改。这种模式仅仅描述了学生写作文的过程,而无法反映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第三种模式:“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2]这种模式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多边互动的过程,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这种模式较前两种模式深化了对作文教学过程的认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体现出不同教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具体内涵。
二、新课标背景下关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新思考
尽管有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作文教学过程”的概括,但是以往关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概括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那么怎样才能完整的概括作文教学过程呢?
从作文主体的角度来看,刘锡庆认为,写作过程要经历一种“双重转换”的理论,即写作主体的“物——意——文”的综合、转换过程。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换。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之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转化為作者的的认识。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的语言。这是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这就是作文教学过程必须完成的“双重转化”。[1]
基于以上对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我们认为,从总体上来说,作文教学过程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即观察思考、丰富体验——审题立意、安排结构——激发热情、下笔成文——修改文章、展示成果。
(一)观察思考、积累素材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加强调生活化作文。新课标强调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于中学生来说,作文的素材的获得,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从直接的生活经验获得,二是从书本、教师的传授等间接经验中获得。
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希望诸位记着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离开了写作的桌子,上课、看书、劳作、游戏、刻刻认真,处处努力,一方面是本来应该这么做,另一方面也就开凿了写作材料的源泉。”[3]
对于中学生而言,就是要留意校园生活、亲近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安徽特级教师杨和平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我们期待聆听你的讲述/如果你心中有诗意/如果你生活有热情/年少的纯真青春的奔放/《校园故事》有你有我也有他/我们期待聆听你的讲述/如果你喜欢写作/如果你喜欢演说/如果你愿意展示自己/《箐箐校园》给你舞台/如果你愿意——
每个周末,我们都能在《宣城电视台·箐箐校园》栏目听到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播了这段录像,引导学生自己写校园故事。[4]
杨老师借助《箐箐校园》电视栏目,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发掘校园作文素材。校园生活非常丰富,老师可以借助校园广播、学校运动会、课外参观等形式,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生活,以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二是來源于书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作文大有裨益。刘锡庆说:“严格说,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而是生活造就的!‘作文写得好,也不是语文课上听出来或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他(她)自己读书、感悟、苦练而‘写出来的!”[5]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关于活用教材,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在我们的课本中,哪几篇写到‘闲情雅致?”这是毕业班的一节复习课,我选择了“话题式”复习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则,这样的复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有利于知识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二则,对学生打开思维封锁、启发写作灵感,能起到极大地帮助。
同学们根据身边的资料,很快的找到了4篇文章: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沈复的《童趣》和《世说新语》中的《咏雪》。
在完成复习任务以后,我说:“现在假如让我们以‘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果我们做一个强制性规定,必须引经据典,同学们想想看,怎样将这些文章中的句子或思想写进我们的文章?”[4]
这就是一个活用教材的典范。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整理归类,引导学生活用课本。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有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二)审题立意、安排结构
虽然中学生在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但是在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又开始犯难了,不知道怎样下笔,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近些年来,作文的审题难度普遍增大,考场上出现的偏题之作也是越来越多。因此,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作文审题,主要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要求,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包)800字。”二是审内涵,作文题目中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只有审清作文题目的内涵,才能找到写作的思路。我们以王学东老师的作文教学片断为例,看看他是怎样引导学生审题立意的:
请大家看“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竽,但是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南郭处士就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
讨论:
①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③除了这个主旨,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什么?
明确: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南郭先生;主要事件是他吹竽不下去跑了;主要倾向,也就是故事的主要寓意,即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生存的。“人没有真才实学难以生存”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流视角。
那么,这则材料有没有其他视角呢?有。一般来说,有一个对象就有一个视角,甚至一个对象有几个视角,我们把由次要人物、次要事件、或者由主要人物的次要事件形成的视角称为“支流视角”。那么,像“滥竽充数”这则材料有哪些支流视角呢?
齐宣王(次要人物)喜欢三百人一起吹,让南郭先生钻了空子。由此,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视角:好大喜功者容易让人钻空子。
齐湣王(次要人物)喜欢听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由此,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视角,即人才需要考核。
南郭先生(主要人物的次要方面)知道混不下去就逃走了。由此,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视角:知耻而逃,总比赖着不走值得肯定。[6]
这是一则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既可以从主流视角立意,也可以从支流视角立意。抓住了材料作文的人物形象,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意。
而作文的结构,是整篇文章的骨架,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能让阅读者一目了然,感受到作文思路的清晰,从而给阅读者留下好的印象。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为什么他的作文得分比我高?”期中考试结束后,李萍拿着作文,很不服气的问我。
我一边接过试卷,一边问:“谁的作文得分比你高,你这么不服气?”我们每次考试,都属于年级流水作业,作文都是双人评阅的,公正性肯定有保证。
“王嘉,他的语言一点都不生动。”李萍说。
“哦,我看看他的作文”说着了,我找到了王嘉,浏览了一遍他的作文,转身对李萍说,“我们上课讨论这个问题。”
上课时,我将这两篇作文读给学生听,我问,“你们更喜欢哪篇文章?”
同学们意见不一,七嘴八舌……
我说,“实际上,王嘉的作文得分更高,大家知道为什么吗?王嘉采用了一种很好的结构形式——小标题结构,他的文章包括‘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他用这样的四个小标题,写‘生活四季,调理非常清晰,阅卷老师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因此,相对就容易得高分了。”[4]
合体妥当的作文结构,能给人清新流畅的感觉,并且会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思路的清晰。中学生作文结构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事序式、时序式、总分式、渐进式、对比式、和板块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作文范例讲解这六大作文结构,那么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写出结构合理的作文也并非难事。
(三)激发热情、下笔成文
鲁迅先生曾总结了写作十六字诀:“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对于大家来说,写文章可谓是下笔成文,一气呵成。而在课堂作文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摸着脑袋写不出来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采用一些激励的方法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作文来。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断:
“读你的文章,我很感动,为你的执著,为你主动修正自我的精神。我想,只要你持之以恒,就可以取得骄人的成绩了。”
拿着第一次发下去的作文本,学生仔细地阅读着。走在他们中间,我留意到,学生反复阅读的并不是老师的评语,也非老师的建议,而是从老师心中流淌出的心里话,来自老师笔端的溢美之词。
“读到你的文章,有一种清晰的感觉,‘做一个快乐的人,真好!祝你快乐!”
“读你的文章,我很开心。你如此喜欢语文,我想,将来一定会有所造诣的!我愿在你成长的路上给予你需要的帮助。”
整整转悠了两圈,我发现有位同学将几个简单的字看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不愿意放下手中的作文本。那一刻,我真想湊到他的耳畔悄悄地说:“孩子,将来你会更棒!”[4]
欣赏,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欣赏也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要让学生喜欢作文,老师需要在生活里、课堂上,表达对学生的欣赏。而潘新和说:“教师课堂作文教学,除了帮助学生摄取生素材、教他们一定的作文规范和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写作文的激情。因为情感、热情、激情、爱情,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7]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断:
“伍艳同学的昨晚具有深刻的哲理、浓郁的诗意、细致的描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谢妍、林夕、李颖等几位‘大家,以他们为代表的‘哲理派目前是我们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他们有《加入我面临……》《邻居》等很多优秀的代表作……”还记得那个学期的日记课,我的这段话挑起了一场战争。
“我们并不这么认为,看我们‘梦幻天使派,为大家描绘了一个个奇异的想象世界,让大家感受到了另一种独特的美,刘琴就是上天送个我们的‘天使……”大个子王文穷自豪的说。
各个流派的“掌门人”都不甘示弱,用独特的方式夸奖着自己。
“我们‘感伤派是最先形成的,吴艳的《交费》是开山之作,丁勤等同学是主要成员,他们一感伤的笔调书写社会生活,反思社会问题,尤其是家庭和教育问题。”
“‘幽默派调侃人生百味,机智有趣,庄秀星在此做东。”
“‘杂文派敢批敢驳,锋芒毕露,刘冬是一面大旗。”
……
“好了,大家概括的很好!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希望,各个流派在相互论战的时候,能够将触角伸向对方,吸取对方的营养来丰富自己。”[4]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杨和平老师运用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一些心里诱导的方法以促进学生作文,例如可以使学生进入竞争的心理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大脑兴奋,从而使其思想敏锐、表达丰富。也可以利用各种方法,或启发、或暗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文。
(四)修改文章、展示成果
以往,作文的修改及展示往往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新课标关于文章的修改和作品的展示有这样的要求:“能够独立的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于漪老师说过:“发现毛病百出,要反反复复的修改,这种在写作上极端认真的态度,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样是至宝,是当今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具备的。”[8]清人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道:“能改州霞可为喻,瓦砾可为珠玉。”这说明了文章需反复修改,方可成为佳作。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你的这篇文章,开头还可以,交代事件的结局,形式也比较新颖,写自己的一个梦境,但是,你的议论过多,内容不够具体,你愿意修改吗?”杨先庆同学写了一篇应征作文,叫《我的未来不是梦》,看了孩子认真的态度,我决定指导他修改作文。
很快,他交上来第二稿,看过之后,我又将他喊到办公室,对他说:“这一次,比上一次进步了很多,语言表达上好了一些,但是,文章的两个重点,一个是‘梦,一个不是‘梦,在表达上还需进一步的具体化。只有这样你的作文才可能获奖。”
这一次他又欣然答应了,当孩子将第三稿交给我看的时候,他充满期待。看完文章以后,我认为离理想目标还有一点距离。我一方面安慰孩子,另一方面又帮助他提高。我说:“你是个很善于议论的人,在描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给孩子举了具体的实例。
最后,孩子的作文总算改出了个模样,我给了孩子最大的鼓励……[4]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杨老师针对作文水平不是太理想但积极性很高的杨先庆同学,指导他反复修改。一共修改了四次,从而让他知道了写好作文需要仔细地琢磨,帮助他掌握作文的基本要领。作文修改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教师的个别指导,还可以让学生互批互改,乐于展示自己的作文成果,从而共同提高作文水平。
以上四个阶段,是在新课标背景下,笔者概括的“作文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作文教学过程”必须要经历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双重转化。注重作文教学过程的研究,遵循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才能使作文教学步入正轨,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周庆元.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1992(11):44-47.
[3]葉紹鈞.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4]杨和平.想说, 会说, 有话可说:突破作文瓶颈的三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刘锡庆.漫谈“读”与“写”[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50-54.
[6]王学东.让作文教学更高效[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7]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8]于漪.今天怎样教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