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历史课堂更加高效
2018-01-08宋宝莲王瑞卿
宋宝莲+王瑞卿
【摘要】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好的习惯能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自主、高效的学习,提高历史成绩。为了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养成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的习惯;养成积极思考、积极感悟的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 高效课堂 循序渐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生字,都要靠学生在预习中解决。通过预习能够弄清楚哪些是所要学习的知识的重点,哪些是所要学习的知识的难点,哪些是自己还没弄懂的疑点,这样学生上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认真的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听讲水平,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更可以提高孩子自学的能力,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通过预习,可以作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防止课堂上出现听“天书”现象。历史学科不被家长、学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学习历史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缺乏学习动力;不善于思考问题,不懂学习方法;不善于做笔记,不做个有心人,更不善于发现问题。把课堂笔记当作例行公事,把课堂讨论当作“拉家常”,有的同学甚至上课了,还没把课本、练习本、笔记本、纠错本等放在桌上,成了“四无”学生。这时教师要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课上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畅所欲言,积极讨论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鼓励他们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要把问别人看成一件“丢人”的事。要求他们课上做好笔记,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记住那些有疑问的,易错的,易忘的,而且,不能记完就扔。同时,我们要防止学生“三分钟”的热度,坚持不下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向课堂45分钟要成绩,这就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课后及时小结,是为了课堂45分钟有更高地效率。而对学生而言,课堂45分钟,却是充分展示自我学习能力和才艺的学习的关键。如何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能力还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生动形象,趣味横生。当然,教师自己也要防止一曝十寒,应当常抓不懈。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得法,学得开心,学得积极。学习氛围上去了,掉队的学生自然也就少了。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的习惯
复习不仅是巩固知识积累的需要,而且也是进一步领会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和发展新知识的基础。在不断反复的复习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掌握了复习的方法和技巧,真是一举两得。在日常教学中,我始终提醒学生,温故而知新。中学生记忆力好,学的快,记得快,但忘的也快。要不断和遗忘作斗争,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在各个复习环节中,首先,特别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但是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晰、有序、逻辑性强,简明扼要,易被学生接受;其次,复习时注意重点突出,整个复习过程中的讲解、举例、语言训练内容、作业的布置等都围绕复习重点进行;再次,复习有计划性、有系统地反复复习。如果因时间限制,课上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就要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不但把这节课的内容复习一遍,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如在上复习课时,因时间跨度大,朝代更替繁忙,就靠上课讲的,学生根本不能消化。我就让学生回家整理笔记,下节课再进行点评,让整理好的同学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時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积极感悟的习惯
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学与思好比车的两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有了链子,才能共同发生作用,车才会不停地前进。学与思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索感悟的习惯,把这项工作放在预习、学习、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从而使思维敏捷、视野开阔,逐步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