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校外资源优化科学实验教学
2018-01-08金可泽
金可泽
【摘要】利用校外实物资源有两个策略,一是把生活物品融入课堂;二是利用校外基地走出课堂。利用好校外非实物资源有三个策略,一是从影视等多种媒介中采集音像资源;二是从地方乡土活动提炼特色资源;三是从交互网络等载体连接智能资源。对校外资源利用提出了几个注意点。
【关键词】校外资源 科学课程 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与生活、生产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和校内的环境资源。真实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无不蕴含着诸多科学奥秘,为科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校外资源。校外资源可以分为非实物(文本)资源和实物资源。校外非实物资源可以来自书店、图书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文化资源等。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乃至科技馆、博物馆等处更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并没有积极推进校外课程资源的系统开发和利用,在积极推进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当下,充分开发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实现校外资源有效利用呢?
一、如何利用好校外实物资源
1.利用生活物品融入课堂。生活中可提供的素材非常广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物品都可以是我们探究和认识科学本质的重要资源。有的只需要稍稍动手加工,有的甚至不用加工就能充当。所以,要引导学生认同一个原则:收集每一种可能有用的材料,从不轻易丢掉任何东西。在生活中积极收集各种材料作为科学实验素材。学生可以在家里安放一个关于生活实验资源的收纳盒,在生活中做一个细心的素材采集员。想扔掉某些物品时,可以首先斟酌一下这个物品对自己的实验有没有用处,哪些探究活动可能用到这类的材料?这个收纳箱里可以有塑料瓶、金属罐、玻璃珠、小手电、乒乓球、植物种子等。对学生收集到的素材,尽可能挖掘功能,力求物尽其用。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将拥有众多生活实验的实物资源。一方面,这样做可以丰富实验资源的来源,为将实验课搬到生活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2.利用校外基地走出课堂。学校可以考虑在博物馆、科技馆等地建立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广泛参与实践。定期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良好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科技馆了解火箭、飞船以及它们环绕地球飞行的有关知识,探究其中能量转化的关系,并且利用实验室和生活中器材去制造火箭模型。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探究活动,他们提出的方法虽然可能很不完善,有的甚至是不可行的,但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将使他们历久难忘。
二、如何利用好校外非实物资源
1.从影视等多种媒介中采集音像资源。科学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生活情境。但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收集校外音像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如航天发射、大型船闸、西北的风力发电机、小山村的水磨、激光手术等。二是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从生活中或科技馆等地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科学过程的细节。例如利用慢录快放展示颜料在液体中的扩散;用快录慢放展示足球受力后的形变及运动方向的变化。三是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帮助学生接触科学现实。例如,托里拆利实验录像等。
2.从地方乡土活动提炼特色资源。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参与地方乡土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是地方校本内容进课堂的有益探索。在活动中也可以提升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提高利用并研发教材外资源的综合素质。主题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着重体现每一地区和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如舟山群岛地处海边,海岛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有关海洋的实验设计。如海水晒盐调查和研究、海水淡化创意设计、沙雕制作流程揭秘、深水网箱调研、海洋赤潮观测等。学生对这些实验有着特殊的情感,非常亲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从交互网络等载体连接智能资源。 互联网的有效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运用校外智能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表现。课堂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从点播式教学到交互式教学,再到社会化教学,处于不断的增进和优化之中。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优势,从讲授式向探究式、启发式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交互网络的载体,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连接智能资源,引导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网络,包括资源网络和伙伴网络,提升课堂“含金量”。
三、有效利用校外资源注意点
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科学课程STSE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材建设与社会资源利用之间寻找一条通道,打造生本的、和谐的、发展的、开放的配套体系,为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校外资源的利用上,也有几个注意点:
1.校外资源利用的同时不能忘记“科学化”的学科要求。正确认识校外资源利用和“科学化”的关系,努力达成生活化与科学化的融通和整合。生活化是科学化的基础和来源,科学化依托并服务于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科学利用生活化的教育资源,但要特别注意有关概念的科学性,有关流程的严谨性,有关结论的科学性。努力达成校外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不能走“科学化回归生活化”的路子。
2.校外资源利用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当前,学生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有时学生提出的想法,教师知道得很少,甚至闻所未闻,认为不好研究。如果我们总是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来选择共同的、或是教师已经具有经验的活动主题,我们如何再来谈创新呢?而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开展他们感興趣的设计。那么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开放的观念,更要有高质量的指导和创新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电”,学习新生知识,学习新生课程,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3.校外资源利用,需重视“亲历实践”,加强“深度探究”。我们不要认为中学生年龄还小,知识和经验都有限,只要“经历过程”,不需要进行“深度探究”。在校外资源的利用中,很多时候会自觉抑或不自觉地经历更深入细致的探究过程。我们也要通过适当的“深度探究”,来让学生体验深入探究的过程,从中体会到研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和策略,养成深入探究的优良品质。
4.校外资源利用,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个性。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的科学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校外资源的利用,大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素材,拓展了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获取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质疑,畅谈他们自己的想法,放手让学生学习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也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梅守真.课程视野下校外教育基地生物课程资源利用的实践探索.中学生物学,2015,(12).
[2]钱士虎.把握校外资源,拓展科学教学空间.科学大众,2017,(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