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帮“走”出的古道名村
——东莲花

2018-01-08顾建豪卯琼蔡静华

云南档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巍山马帮茶马

■ 顾建豪 卯琼 蔡静华

马帮“走”出的古道名村
——东莲花

■ 顾建豪 卯琼 蔡静华

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哀牢山与无量山的北端,与漾濞江支流西洱河和大理苍山相隔。巍山,自西汉设置邪龙县以来,存留着一大批文物遗迹,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巍山古城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棋盘式格局和风貌,古城有二十二条街衢划出的棋盘,有十二条里巷织成的经纬,更有七条溪水穿城而过,形成“三横四直”的布局,又有“围棋盘”,“一江抱孤城”的景观特点。今天,全长2200米的南诏古街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因该村水丰草茂广种莲藕而得名“东莲花”

大理三月街上的骡马交易仍然兴盛不衰

岁月留痕

大理国自古就有产良马的美名,自唐宋以来就作为“贡马”,直至清代。明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宋高宗也称赞大理马“马之良者,不必西北”,南宋王朝的战马多来自大理。据《宋史》记载:“自杞诸蕃本自无马,盖转市之南诏。南诏大理国也。……大理连西戎,故多马,虽互市于广南,其实犹西马也。”一旦社会对马匹需求的增长,就使得大理良马从一般的贡品迅速发展成为大宗商品,有力地推动了大理的商业。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时,文献记载说大理国有1000多匹马和随行的6000余人进入交易市场。除去养马的人员外,人们大多背负着家乡的特产,到市场中交换他们所需的内地物品。真正是“蛮马之来,他货亦至”,交换频繁,最突出的莫过于大理马的贸易。这种贸易规模之大以及伴随这种贸易卷入的商品种类之多,卷入交换的各民族人民之众,成为推动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大理境内出现了众多驿站、马店、集市应运而生。大理、鹤庆等地就有当时大理境内最主要的茶马贸易集市,骡马交易十分活跃。大理马也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主角,它们矮小精悍,吃苦耐劳,善走山路,易于调教,是马帮首选的优良马种。

当下,每年盛况空前的大理三月街上,骡马交易仍然兴盛不衰。

历史上,“茶马古道”上的大理、鹤庆、蒙化(今巍山)等,把缅甸、东南亚、南亚等热带地区称为“夷方”,把到这些地方谋生叫作“走夷方”。为了生活,这些地区的男子成年后便要外出闯荡,成就一番事业。翻生、发财、成家立业、衣锦还乡,全靠一个“走”字。世世代代的巍山回族对“走”同样也充满了期待,正是在这种期待的驱使下,“走”成了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

滇缅公路尚未修筑以前,整个滇西没有汽车,更没有铁路运营,如果不了解云南的马帮文化,人们更很难理解回族马帮走夷方的艰辛与磨难。滇藏线、滇西线经过巍山而辐射四方。回族马帮主要走西线和南线。西线:从缅甸驮运洋沙、布匹、洋油(美孚行水火油)及日用杂货到大理、蒙化(今巍山),把山货、药材、茶叶、石磺驮到缅甸;南线:从大理的乔后一带驮盐或运大理一带的土特产到南部边境的思茅、普洱、凤庆等地,又从这些地方驮出茶叶或土特产品到大理一带。远古的人们,靠马帮与外界沟通,它不仅是人类早期重要的交通线,而且还是一条多彩的文化走廊。盛时的蒙化(今巍山),是滇中茶马古道上最繁忙的陆上码头和商品集散地之一。

至今巍然屹立的永济桥,它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我们穿过位于巍山永建镇巡检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永济桥,据说此桥曾是巍山回族马帮在茶马古道运输上的第一桥。继续沿古道前行,一片水丰草茂的莲藕池塘映入眼帘,历史上该村因水丰草茂广种莲藕而得名“东莲花”。在东莲花巍山回族文化展览室里,讲解员介绍说,东莲花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巍山回族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赫赫有名,名扬大西南乃至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据记载,20世纪40年代,巍山规模较大的回族马帮有100多帮。骡马5000余匹,东莲花全村50余户养马,有骡马350余匹,7支大马帮,锅头10余人,赶马人100余人,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只马帮。

东莲花至今流传着“鞍心不支锅,难于走夷方”的说法,便是回族马帮生活的真实写照。回族马帮开的都是清真伙食,马帮入村住店,都要亲自动手做自已的清真菜饭。在马帮里,他们配备了阿訇,以便在行进中带领大家做礼拜,给途中去世的赶马人举行葬礼。回族马帮配备伙夫,专司一日三餐;留出专门驮运锅盏、实物的骡马,备足粮食、干菜和油盐。远离家乡的回族赶马人如果途中病故或遇害,就由阿訇带领举行葬礼,就地安埋。

马如骥后人收藏的茶马道上赶马人的用具

马帮通常在领头骡子的鞍心架梁插一面锦旗,上面绣个“马”字。马帮一过,头骡脖子上挂着的铜铃便“哄咚、哄咚……”响着过去。马帮一般十到三十为一帮,多的从四五十匹到上百匹不等。清未、民初规模较大的马帮还运银元和鸦片烟等。他们中有的与地方势力和官僚都有联系,武装护送的实力较强,可顺力通过当时各种关卡,到达泰国、老挝等地兼搞边境贸易。回族赶马人一直走到缅甸的腊戊、瓦城(今曼德勒)和泰国北部清迈等地,这些地方至今仍居住着许多当时赶马人落籍的回族人。我们在马家收藏的马帮文化藏品中,看到还有铓、锣乐器。我们问这与马帮有何原由? 马嘉胜说,铓和锣是马帮运输的必备之物,它既是马帮行进中的一种特殊“信号发生器”,也是赶马人常用的一种乐器。敲铓锣自有规矩,赶马行家可根据铓锣声音大小、节奏快慢分辨出是哪个地方、哪一家的马帮,知道铓锣传递的是遇险、让路、还是求救信号。

只要大山不消失,那适应山区的马帮运输也就不会消失。赶马人一年四季,穿行于深山峡谷,既有艰辛与磨难,也有旁人领略不到的风光趣事。他们常常顶星踏月,因而能看到晨曦展露的第一缕微笑,领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苍凉。马铃清脆,蹄声悦耳,赶马人—声吆喝,便吼来了满山的花红柳绿。马铃声中,山寨沸腾,人欢马鸣,给山里人捎来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捎来了山外文明进步的春风。“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情景随时都能看到,在绵亘险峻的大山中,在茂密的森林与徒峭的峡谷中,时时回想着马帮悠悠悦耳的铃声。“物换星移几度秋”马啼声碎,不倦地驮走,将贫困驮走向丰厚,将愚昧驮走向文明,将梦想驮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为巍山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适应山区的马帮运输仍没有消失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云南各民族马帮从加尔各答运来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印、藏、滇,运往各地。东莲花七支大马帮为首的蒙化回族马帮,积极参加到抗击日寇、运送物资的行列中。顾彼得是一位受国际援华组织派遣到中国云南的俄国人,他在《被遗亡的王国》一书中写到:“据估计,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被阻时,这场“马帮运输”曾使用了八千匹骡马和两万头牦牛。”

近年来,茶马古道探险、茶马古道考察、茶马古道猎奇等活动层出不穷,许多学者专家不畏艰难险阻的徒涉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神游归来的著作和摄影照片。

朝真大殿

清真寺作礼拜的东莲花回族村民

东莲花回民人家的礼拜堂

古道名村

红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它的源头竟然在巍山,东莲花便位于巍山县北部“红河源头第一镇”的永建镇。回族是巍山六个世居民族之一,共有20个村子。东莲花涵纳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形成了深邃、典雅的美学系统,使其成为一个极富清末至民国色彩的去处。任何一座镇子,都是以大街小巷为分割的,东莲花也不例外。“古道名村”的小巷,密密匝匝,望上去是那般幽幽的深。一条条巷道,就像是一棵棵大树的根群,直伸入村寨的深处。东莲花2007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个获得此殊荣的纯回族自然村。村内保存有以清真寺为主体,马如骥、马如清、马如骐等大院为典型代表的清末民国古建筑风貌。

民国古建筑风貌的马如骥大院

马如骥大院的壁照、古井

“凡立宫室、宗庙为先。”清真寺礼拜堂便建盖在东莲花村的中心位置,它是信教群众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这座可容纳上千人同时礼拜的清真寺礼拜堂,便成为东莲花村的灵魂。该寺始建于清初,扩建于1921年,民国及1987年重修并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整个清真寺占地8.8亩。现存的朝真殿为九转十一型结构,体现了中国殿宇与伊斯兰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古朴典雅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宣礼楼、朝真大殿,两边为管理用房。宣礼楼为四重檐歇山顶建筑,檐下饰五踩如意斗拱,翼角飞翅,巍峨秀丽。朝真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十一间,前设廊道和月台,后设窑殿,檐下饰五踩如意斗拱,内墙均书有经文,宝顶为星月图案,古朴雄伟,气势非凡。宣礼楼高为四层十四米,它是伊斯兰标志性建筑。

屹立在东莲花中心位置的宣礼楼

马如骐老宅里的一壁照两院正面壁照

说到欣赏古镇,一定说到老房子。可以说,巍山古城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老房子的存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巍山回族有围寺而居的习惯,鳞次栉比的老房子,既是东莲花的点睛之笔,也是“和谐回村”的独特符号。若说古道名村的老房子,还得要说首屈一指的马如骥老宅。老宅建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34年),大院门顶建成三角形的门冠,整道门用石头馕嵌而成。多层砖碉和架花,花空,砖雕精致,两面站柱被诗画点缀,对着大门的墙上馕着“世守清真”四个大字,最具特色的“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采用了“六合同春”的布局。老宅照壁高大,角烽火雄壮,照壁上画有鸟语花的画案,壁前有花台、水井。整个房院布局外观法式,内里江南风格,看上去庄重威严,典雅精致。门窗、长廊、梁坊、木柱等,饰物雕刻十分精湛,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赏美追求,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呈“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的古建布局,是东莲花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国建筑院落之一。

马如骐大院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大门建筑最具特色,平顶方形。用石头镶嵌而成,砖雕架花,雕刻精美,拱圆形门上盘龙给人一种威严之感。大门一道上下两院,走进宅院,两院相连,照壁共用,形成独特的“一壁照两院”布局。照壁上田园风景,书法等雕刻秀丽。下院东南角建有三层一碉楼系马厩,让整个大院浑然一体,庄重典雅。

马如骐老宅里的一壁照两院正面壁照

马如清大院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碉楼下面建了总大门,大门高大气涯,门顶是建有高锥的角楼,用砖砌成的半圆形拱门,全部用青砖砌成花空。砖雕之间留有射击孔。三角形的门顶两边用花岗石雕刻,架空的花边和四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大门和角楼相依相连,雕刻细致,精美玲珑可爱。进了大门是西院“四合五天井”。而往东走,东院是“三坊一壁照”。而东西院中间的这院尤为精美,碉楼背靠北面向南,角楼和连接的房子,雕梁画栋、琳琅满目。

回族马帮后人出售的地道清真食品马锅头鸡

马如清大院碉楼下面用砖砌成的半圆形拱门

东莲花人十分庆幸,庆幸自己的先民为后人选定了这样一方水土作为乡井桑梓。这是因为,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在最初的原创时期,便已在东莲花的血脉里,注入了中正平和的基调,它让东莲花真正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灵魂,宣礼楼的巍峨精丽,朝真大殿的端庄,永济桥的从容,村巷的回环,还有清末民国院落的典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东莲花,一册线装的古书,记着往事歌谣。东莲花,一根千年的莲藕,仍在岁岁开花。

云南省档案局 昆明市青墩科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巍山马帮茶马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喜迎60华诞
茶马古道
巍山小吃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