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探析
2018-01-07李霞
李霞
摘要 通过淮安市“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的建设与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模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应用,构建农业产业众创空间与发展生态,为全市的农业农村发展开拓新的渠道。
关键词 “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信息服务;农业大数据;农业电商;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F724.6;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0-0287-02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nternet plus Modern Agriculture" mode in Huai′an City,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ies and mod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operation,management and services will be further promoted,and will build the space of mas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log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so as to open up new channels for th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Huai′an City.
Key words "Internet plus";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agricultural big data;agricultural e-commerce;Huai′an Jiangsu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为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总面积1.01万km2,总人口540万,耕地40万hm2左右,境内湖泊30.4万hm2,是全国优质农产品产加销基地。近年来全市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为全市的农业农村发展开拓新的渠道,有效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淮安市根据《市政府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15〕230号)和《2017年度服务科学跨越发展实绩考核工作任务书》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工作。
1.1 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模式在农业各方面的应用
2010年全市逐步展开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建立健全互联网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机制,积极加强与金融、邮政、通信等运营商、服务商的合作,共同探索合作共建、互惠互利的协同推进模式,利用农业网站、“12316”、视频系统等开展互联网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实现全市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全市现有涉农行政村1 344个,2017年起整市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益农信息服务社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模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了智慧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更多便民服务资源的引入,同时提高了信息员的服务能力与经营素质,也提升了益农信息社的智慧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截至2017年底实际建成1 161个,覆盖86%的涉农行政村,计划2018年全部建成[1-3]。
1.2 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
通过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与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促进农业智能生产,支持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开展智能生产试点。2016年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淮安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农业物联网建设作为“互联网农业”建设的重点。“十二五”期间淮安市物联网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全面展开,覆盖了各县区及所有省级农业园区,促进了农业智能生产,支持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开展智能生产。2017年淮安市农业物联网已建成智能农业技術应用点485个,其中大田154个、设施园艺108个、畜禽养殖95个、水产养殖107个,覆盖面积达到4.66万hm2。
1.3 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
2017年以来,淮安市农业委员会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拓展监管信息平台功能,大力推进智慧移动监管,实现监管数据实时上传,并组织乡镇监管站站长及监管员开展培训工作,实现了监管信息数据移动化、便捷化采集,有力地提升了基层监管工作效率。
1.4 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多功能开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融合发展方向转变,推动六次产业融合
2017年以来淮安市农业委员会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多功能开发,积极开展农业大数据建设。一是引导电信、广电网络运营商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光纤宽带、4G网络以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目前全市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普遍覆盖98%以上,4G网络100%全覆盖。二是抓好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益农信息服务社试点示范工作。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方式,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目前全市已经有14个电子商务集聚园区,其中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顺丰电子商务产业园、淮安软件园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各自的销售额达到80亿元。全市网络消费指数在全省乃至全国排名前列,随着农村电商的普及,全市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将有很大的提升。三是围绕全市农业产业管理和信息服务需求,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建设淮安市智慧农业大数据系统,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完善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管理、生产、服务、商务一体化支撑,逐步建设成为“服务创新、信息高效、管理科学、产品安全、效益明显、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示范应用,推动淮安市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淮安市农业委员会投入650万元资金,整合各方面现有的数据库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目前农业大数据建设已进入招投标阶段[4-7]。
1.5 夯实农业创新基础,构建农业产业众创空间和发展生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积极探索农村合作经营及土地流转等集约化生产模式
截至2017年,全市農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电商主体网上营销商户10 055家,开设网店10 066个,网上销售农产品1 097个,全市农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额达65.20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40.85亿元、农资销售21.75亿元、休闲观光农业收入2.60亿元。其中发展较好的农产品电商店铺共562个,宜蜂尚、周小帅等品牌店铺单品销售量在天猫、淘宝等平台名列前3位,且宜蜂尚的产品销量在蜂蜜类目中全网第一,周小帅的销量在淘宝网龙虾类目中占据第一。淮安市农业委员会与淮安市邮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通邮乐农品网、邮掌柜等网络平台,与中国银行淮安分行合作开展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依托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进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主要加强对农业经纪人与大学生村官等人员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2018年以来,淮安市累计培训各类电子商务人员3 000人以上,其中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完成1 204人。2017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20 000人次。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基础较薄弱
淮安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基础条件落后于社会整体水平,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较为困难。农村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率相对较低,物流配送终端大多不到村,冷链体系尚不完善。物联网农业一次性投入较大,管理和技术人才不到位,农业市场主体应用的积极性大多还不高,需要加大组织引导推动的力度。
2.2 体系队伍不健全
经调研,一些地方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机构,工作力量薄弱,经费保障欠缺。农业信息系统队伍中既懂农业生产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匮乏。
2.3 思想认识不到位
许多地方对农业信息化“互联网+现代农业”不够重视,对“互联网+农业”的内涵也理解得不够清晰,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手段和工作措施,重样板示范,轻面上推广,农业信息化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地位及整体显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配套政策不完善
尽管许多地方出台了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但仍显资金投入不足,工作影响力不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需要。
3 发展措施
主动作为,突出4个重点、4个加快推进,扎实推动淮安市互联网农业发展。力争2020年实现“123”目标,即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100亿元,全市规模设施智能农业面积占比达到20%以上,实现农业市场主体信息服务、农业行政管理服务网络化以及涉农信息进村入户3个全覆盖。同时实现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
一是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快提高设施农业应用比例,积极推进在大田生产上的应用,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构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实现农业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三是以农业大数据为重点,加快推进管理服务网络化。主要通过加大投入、示范引领、考核激励等方式推进淮安市互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工作。四是以农业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的全面化。
4 经验与做法
4.1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不断壮大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发展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和村电商服务点,推进农业电子商务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电商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交易额中的比重。持续开展电子商务“千人培训”,打造会策划、善经营、懂管理的农业电子商务从业队伍。
4.2 加大农业物联网建设
为提高生产效益与劳动效率,推动各类规模种植养殖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科技示范园区的智能农业建设,重点在园艺生产、大田种植、水产与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从而实现远程监控可视化、生产控制自动化以及管理决策智能化。
4.3 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建立健全信息进村入户机制,加强与金融、邮政、通信等运营商、服务商的合作,探索合作共建、互惠互利的协同推进模式,完善益农信息社的配套设施,重点培育一批发展能力较强的村级示范社。一方面整合农业部门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引入更多便民服务资源,以提高信息员的服务能力与经营素质,从而有效提升益农信息社的综合服务水平。
4.4 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
加强农业数据中心建设,开展农业生产、农业灾情、市场行情等信息采集汇总工作,推进涉农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网站、微信、微博等惠农平台的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信息服务效能。同时着力建设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建立,积极完善农业管理指挥系统,从而实现农业部门管理服务的网络化、高效化、便捷化。
5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7):77-82.
[2] 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5(23):104-106.
[3] 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4] 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6):143-147.
[5] 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J].经济纵横,2016(1):78-81.
[6] 寇光涛,卢凤君.“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6(8):30-34.
[7] 杨建利,邢娇阳.“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1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