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要重视挖掘隐性知识,解放学生“学习力”

2018-01-07韩舒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力隐性课本

韩舒媛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知识。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中既包含显而易见、有现成答案的显性知识,也包含隐藏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经过思维加工的隐性知识。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生活力”是核心和灵魂。学生的生活力主要是指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和形成的适应生活环境和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是学生养成学习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如何对课本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挖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呢?

一、重视对标题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通俗地说,标题是指一篇文章或作品的名称,通常又称为题目,它是文章的有机构成部分。標题是文章的统帅,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隐含着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具有贴切、鲜明、简洁、生动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标题中的隐含信息,分析和理解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是历史教学的重点。

1.根据课文标题引导学生发现隐性知识。

要发现课文中的隐性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标题,根据课文标题去发现课文的隐性知识。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文,从标题来看,课文内容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时代,原始社会;二是学习内容,农耕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两个内容,一是原始社会,二是文明特征。通过标题我们就能知道本课的大概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这样,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其中包含的基本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抓住学习重点,找出相关的知识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根据学习重点去挖掘隐性知识。例如,在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学中,从课题就能发现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动荡”,那这个社会时期可能是战争不断。

3.利用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网络,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新编部编教材各单元标题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彰显了不同阶段历史发展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便于学生建立学习网络,从总体上把握课本知识,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方面的能力。

二、重视对课文正文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有些知识隐藏于课本正文的表述之中,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历史的了解。如“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统治力大减”说明周王室的衰微不仅表现在政治上,还表现在经济、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大的诸侯势力崛起;“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还创制了西夏文字”,从这些史实中可以看出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先进的文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清初”二字颠覆了多数学生之前的认知误区,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明朝末年。

三、重视对课本插图中隐性知识的挖掘

新编初中历史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历史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为教材增加了可读性和形象性。历史插图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以《盛唐气象》一课中的插图“唐蕃会盟碑”为例,这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体现了唐朝时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为后面学习元朝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架构知识体系。挖掘隐性知识的途径还有许多,如通过引言、地图、年表,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根据和利用隐性知识去理解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猜你喜欢

学习力隐性课本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