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地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探究
2018-01-07张世峰
张世峰
摘要:云南山地乡村普遍处于偏僻偏远山区,缺乏便利的交通设施,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极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山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加强云南山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高山地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点与现实影响,对美丽乡村下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南山地;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策略
乡村振兴是实现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相關措施和政策。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境内山地高原面积占总体的94%,盆地与宽谷面积仅为6%,属于典型的多山地省份,因此,山地乡村在云南较为常见。云南山区的乡村地形复杂,不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且建设活动开展难度较大,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都决定了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特性。长久以来,在特殊地理环境、交通设施、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山地乡村的物质发展较为缓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山地乡村沿用传统乡村布局形式和人居环境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云南省实现乡村振兴最为重要的工作。下面将通过对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动态和路径进行分析,对开展符合山地乡村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探究。
1 传统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点与影响
云南山地乡村的布局形式与人居建设大都是根据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农业型经济基础上进行建造的,在自然环境的隔离作用以及山地传统耕种方式的影响下,山区乡村通常较为分散,从而加重了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难度。近几年来,在山地乡村农产业发展的影响下,山地乡村的变革有所加快,但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乡村空间布局和建设模式。经调查显示,云南省现有约15万个自然村,乡村分散性较高且人口规模较少,平均每个自然村的居住人数约为220人,超过百万的乡村贫困人口生活在交通封闭、通讯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形成了分散、隔绝的聚居形态。此类传统的聚居模式严重制约了山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且对居民生产生活的环境提高及为不利。
1.1乡村社区建设缺乏有序性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级政府以及人民都逐渐意识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乡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依旧延用传统的分散建设模式,致使部分地区的建设缺乏有序性。此类现象也表现出了部分山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性。同时,由于城镇与乡村平行的职能和设施建设形势,使得城镇和乡村社区的建设缺乏目的性。
1.2影响山地生态安全
山地区域的地形地貌通常较为复杂,水体植被较为丰富,使得山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云南区域生态水平总指数为59.8,与其他区域相比较为落后,而地理脆弱指数仅为11.03,位列全国最后一位,从中不难发现,云南山地乡村环境处于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人为建设一旦出现问题则将直接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目前,在社会经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的形势下,云南山地乡材传统的聚居形式,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山地乡村大肆兴起的乡村工业,在企业素质水平与技术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严重降低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和效率,且分散性的空间布局也使得面源污染的治理难度较大。
2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
2.1乡村建设由分散封闭式转变为分片集中式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聚居在山地上,经自然环境的隔离形成了较为分散的村落。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聚居形式,居住形态过于分散,已严重制约了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和提高。为此,针对云南山地乡村存在的特性,应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对山地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改善和优化,形成分散与集聚辩证一致的聚居形态,积极推动山地区域建设一定数量的具备中心职能和规模适宜的小城镇,如下图1所示。
2.2 开展山地小城镇模式的人居环境建设
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同时参考自然环境、建设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其与空间载体等因素。根据目前云南山地乡村内部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趋势,符合其现实发展需求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应以山地小城镇为依托。小城镇作为实现山地乡村城市化社会结构空间调整的载体,通过构建符合乡村城市化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引导山地乡村人口聚集至小城镇,推动社会职业结构转向非农化,有效缓解目前云南存在的乡村劳动力过剩与耕地不足的内部矛盾。同时,小城镇靠近乡村建设,有利于节省建设成本。此外,小城镇作为山地乡村经济活动变革的主要载体,有利于推动山地乡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且通过聚集的经济活动,有利于实施生态技术和开展生态设施的经济运营,有利于保护山地乡村的生态环境。另外,人口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聚集,也有利于促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如上图所示,开展山地小城镇模式的人居环境建设可以大大改善山地乡村的生态环境。
3 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能实现人居环境模式与山地乡村生态环境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协调与优化。根据实际的建设情况,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应逐步构建网络化的山地乡村区域中心,健全山地乡村区域的商业服务网络系统、医疗卫生保健系统、文化教育系统、交通通讯系统以及三污排放处理系统等。同时有效结合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与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山地乡村的经济活力,为人居环境建设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并有利于山地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此外,针对云南山地区域低下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应加强人们对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重视,实施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确保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有序性,以实现山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饶简元.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云南农村自助建房模式探索[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1).
[2]本刊综述. 美丽乡村建设 云南的又一张名片[J]. 创造, 2014(8):17-19.
[3]张洪祥.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策略[J]. 环境与发展, 2017(9):238-238.
[4]郭静, 韩冬梅. “新常态”下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策略初探[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