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支持要素研究
2018-01-07孔青蒋保伟
孔青 蒋保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在乡村建设中责无旁贷。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由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社会性,大学生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因此全社会应在政策、资金、教育等方面对其进行有效支持,确保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活动顺利开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支持;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2-0085-05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在乡村建设中责无旁贷。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大学生返回自己家乡就业创业的人数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大学生个体资源的有限性,返乡就业创业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进行有效的支持。本文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支持要素内涵
关于大学生创业及相关问题,从中国知网检索的文献梳理来看,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视角所做的研究显得不足,特别是如何构建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更为匮乏。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厘清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支持要素的内涵及外延,并着重探讨社会支持要素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情况。
本文中的“大学生”是指上大学之前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仅大学期间在城市求学的大专生和本科生群体。本文把“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定义为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或在自己家乡之外某地区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原籍(农村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创立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的过程。所谓“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支持要素”,是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为实现乡村振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等社会主体提供的政策、资金、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支持要素这一概念的理解,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返乡就业或创业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二者之间具有互促性和联动性,是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就业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积累各种社会资源,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第二,返乡就业或创业都要求大学生具备某种专业技术,或是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能力,愿意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術为家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第三,返乡就业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大学生自身资源十分有限,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此项活动,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支持,支持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和家庭等,支持要素主要体现在政策、资金、教育等方面。
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除其自身就业创业能力不足外,更主要的是社会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政策、资金、教育等方面的支持还存在很多不足。
1.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为鼓励大学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建设,中央政府在政策层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出台了一些就业创业政策。然而,从实施过程来看,这些政策本身有待完善,许多创业政策依附于就业政策,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的政策数量较少且目标模糊、内容混乱、标准不合理、体系不健全,很少从农村的长远发展着眼,也缺乏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群体现实诉求的考虑,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不强。①有些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政策“走样”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象征性、选择性执行政策,没有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精神,这种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消极执行或者变相执行的做法,宣传导向与象征意义超过了实际意义,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从深层次原因看,政策实施主体的强制性执行逻辑与政策接受主体的功利性执行逻辑之间存在着割裂与冲突,许多创业优惠政策因此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2.融资难成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巨大挑战
近几年,国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创业小额贷款和创业补贴的资金支持,这种支持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收效甚微。大学生返乡创业风险较大,他们没有财产作为抵押。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完善,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低费率担保服务的公益性质的担保机构缺乏,政府也不愿意为无偿还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担保,政府能提供的大学生创业补贴审批时间冗长、手续繁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风投资金的对接服务平台还不健全。②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返乡创业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使国家出台的资金支持政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015年,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显示,64.2%的受访者认为缺少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主要困难,资金问题是18—35岁青年创业者的短板。我们通过调查与访谈也发现,筹资渠道缺乏是大学生返乡创业最大的障碍,筹措后续发展资金更加困难。尤其是在返乡创业初期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还无法盈利时,如缺乏金融支持,大学生很难将创业活动开展下去。融资难已成为大学生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资金短缺是制约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一大瓶颈。
3.高等教育服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作用发挥不够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现实中高校的创业教育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服务方面依然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识不强,部分高校未能将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未能在农村与大学生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纽带。二是就业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没有创业经历,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理念理解不深,对就业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准,对创业过程的演练太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农村就业创业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三是就业创业教育未能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村就业创业关注不够,高校内部相关主管部门未形成统一认识,对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存在一定的疑虑和困惑。由此,集聚在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难以通过大学生向农村有效传递。
4.一些家长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持反对态度
在对待子女返乡就业创业问题上,笔者通过对138名农村籍大学生父母的调查发现,有108名家长表示不支持子女读完大学后回家乡就业创业,占比高达78.3%。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上一些人依然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抱有偏见。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鲤鱼跳龙门”的思想。有的家长认为,子女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再回到农村,左邻右舍会嘲笑,毕业后只有留在城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给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带来希望。二是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尤其在创业暗含巨大风险的今天,当一个农村家庭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时,家长也许会支持子女做出返乡就业创业的抉择。反之,如果一个家庭无法承担这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收益的不确定性也许就意味着返乡就业创业不仅不能为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带来可观的收益,还可能给家庭增加更大的经济负担。在这种现实境遇下,家长自然不会支持子女返乡就业创业。
三、构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社会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协作,重点在政策、融资、教育等方面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支持,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创业难关,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制定政策法规,加大执行力度
(1)中央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政府是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在引导、激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活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政府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态度常常表现在同时期的政策中,而“就业创业政策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目标群体能否理解和接受政策的目标和手段”③。国家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需要政策实施主体的地方政府和政策接受主体的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出台《创业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制定包括提供资金、技术和减免税收等优惠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明确政府、高校、家庭等社会主体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法理依据。
(2)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不仅仅是把国家的有关就业创业政策挂在墙上、挂在嘴边,而是要将政策落到实处,要吃透有关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精神并彻底执行。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加大制度改革与创新,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做进一步的制度规定,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各级政府要有大胆突破既有格局的勇气,做到上中下互动,形成政策的良性运转。如果上行下不效,有令不行,再好的政策也无济于事。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还要有监督机制,保证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只有执行得力,政策才能够转化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够真正促使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顺利进行。
(3)县级、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实施“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程”。应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纳入当地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引入机制,优先解决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场所问题,提供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用规范、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帮助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健全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实施大学生深入农村就业创业政策的运行模式,打破城乡就业创业的待遇差别,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通过这些优惠政策措施,政府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保驾护航,消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回乡就业创业有奔头”,从而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施展才华,成为“金凤凰”。
2.打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1)建立就业创业资金池,直接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就业创业资金的直接支持是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最有效的支持行为。政府引导银行资金、社会资金和私人资金投入到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活动中,扩大资金的总体投入规模,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项目上,形成一个以政府专项资金为主、高校就业创业基金和社会各方投资基金为辅的就业创业资金池,从创业资金方面对返乡就业创业初期资金困难的大学生予以直接支持。
(2)实行多种担保贷款,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予以支持。根据大学生的信用记录、返乡就业创业计划等综合因素,由政府、学校出面担保,给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提供无抵押贷款。同时,积极发展知识产权担保,探索商业保险机制,简化担保贷款审批手续,提高贷款比例。在申请门槛、审批程序、贷款利率、贷款金额和贷款期限等方面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适当放宽,采取灵活、简便的授信发放方式,减少申请时间,在授信期限内自主控制贷款期限,随用随贷,降低大学生的融资成本。
(3)加大政策在资金方面的倾斜力度,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间接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和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奖励、投资参股、购买服务等工具手段和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补贴,探索多种形式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保险制度,增强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利益导向机制。同时,完善具体配套措施,协调有关部门,简化相关手续,建立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绿色通道,为返乡大学生提供税务知识培训服务,对就业创业初期予以税收、行政事业性費用减免,间接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3.发挥高等教育作用,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教育支持
(1)提高农村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在开展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专门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的复杂性。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第一,高校要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全面调研农村的人才需求状况,做好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相关调查研究工作,从大学生进入高校开始,对大学生进行跟踪研究,组织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利用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培养适合乡村振兴需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第二,就业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针对性强的实践工程,可以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积极开展针对乡村振兴的就业创业教育,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中加入农村就业创业教育的内容,在就业创业课程中增加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研究案例,激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为真正愿意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指导。第三,根据地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际需要,建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农村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把握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着重培养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创业教师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高校能否培养出农村需要的优秀人才,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第一,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拓宽就业创业教育教师的来源渠道,吸收“农村能人”担任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构建一个校内外相贯通、课内外相衔接、教育实践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体系,为培育学生的创业素质服务,引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第二,制定就业创业教育教师任职标准,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客观、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调动就业创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积极与周边农村建立联系,与当地政府联合打造师资培训平台,组建稳定的学校内部的教师培训团队,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师资培训体系,促进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发展。
(3)创建与“三农”有关的学科专业。根据服务“三农”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合理设置农学类相关学科专业,提高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第一,制定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政府有计划地支持高校创建创业学学科,根据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学科队伍,组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确立科研方向,建设研究基地。第二,提前做好学科专业规划。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学校要有超前意识,认真调研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布局,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对人才需求做出预测,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体系,适时开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三农”专业。第三,根据农村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积极鼓励有农村就业创业经验的教师积极编撰本土化就业创业的优质教材,开设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为那些对农村就业创业项目具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提供专题培训,聘请农村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指导,将理论传授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4.营造氛围,加强非正式社会支持
(1)营造良好的农村就业创业氛围。第一,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文化氛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蕴含着强大的创新创业精神,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④因此,要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破除固步自封的落后思想,培养勤于交流、勇于开拓的开放意识,营造敢为人先、敢于竞争、宽容失败、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宣传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树立创业典范,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到基层就业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提升社会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认知,激励基层群众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增强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意识。
(2)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境。家庭因素与大学生是否愿意返乡就业创业密切相关。家庭支持在大学生做出返乡创业就业的选择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在遭遇就业创业的困境时,家庭自然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心灵避风港和物质帮助的源泉,家庭成员要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支持。一方面,家庭成员要及时与其沟通交流,特别是父母要通过谈心给予子女精神安慰,这种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能够弥补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倦怠,使大学生及时从情绪失落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物质支持会激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强化其责任担当,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改善家庭条件而努力。
(3)提升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认知。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干部要带领全村人民摒除保守思想,正视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勇于接纳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积极帮助大学生出主意、想点子,使其摆正心态、克服返乡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良言一句三冬暖”,乡亲邻里的一句良言是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一种鼓励,特别是在返乡大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乡亲邻里要包容、理解、扶持,帮助大学生树立返乡就业创业的信心;“恶语伤人六月寒”,冷言冷语、挖苦讽刺容易使返乡大学生陷入迷茫、裹足不前,不利于他们在陷入困境时振奋精神。社会各界也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建言献策,协助政府搭建各种就业创业平台,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注释
①刘泽文:《大学生创业政策反思:政策解构与转型——基于“输入—过程—输出”的分析维度》,《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7期。
②张英杰:《大学生创业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探索性案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1期。
③[美]罗伯特·赫里斯、[美]迈克尔·彼得斯:《创业学》,王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④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责任编辑:随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