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魂回忆说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灌输式”教学问题的应对

2018-01-07杜晓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学

杜晓丛

摘要: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常用教学方法之一的“灌输式”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认为:知识是人的灵魂所固有的,通过理智和知觉的作用,人们便可以重新“回忆”起这些知识。这个学说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启发。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灌输式”教学;灵魂回忆说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0.02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0—0120—03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灌输式”教学的问题

传统教学认为,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中学生还不具备一些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知识功底的时候,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在加强中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时,不仅要求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信念、信仰,更要求中学生能自主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活动。

(一)“灌输式”教学概述。“灌输”一词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水流的注入,与“灌溉”的意思相近;二是“输送”(知识、思想等)。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输送知识”这层含义。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中,“灌输式”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主要指用强制性的方法,把书本上的知识仅仅当作一种理论来外在的、单向的、抽象地“硬灌”到学生的头脑之中。“灌输式”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预先规定了一个前提:中学生并没有相关知识基础,他们对于将要学习到的知识是无知的,即使有知,那也只是属于简单的、零碎的、主观的日常生活经验,甚至这些经验是迷信的,而并不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客观的真理。

(二)“灌输式”教学的问题

1.“灌输式”教学是种外在性、被动性的教学方法。在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在把自己当作主体时,却仅仅把中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认为他们自身并不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灌输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的搬运过程,认为中学生自身并不具备基本的知识素养。中学生在所有知识面前是一张白纸,是需要等待着教师印刻的。只要知识被传达到中学生的头脑中、只要他们完成了对知识的记忆就算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为知识是被“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的,学生是机械的,知识是不变的。这样,原本来源于人自身的知识,却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了。

2.“灌输式”教学是理论说教、忽视中学生理性自省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是一种“粉笔加黑板”的纯说理模式,中学生只需坐在座位上,支起耳朵,便可以接收到教师“投喂”到口中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机械的、面对面的理论传授,认为只要进行理论的传达,中学生就能自主地消化吸收,自主地将其转化成行动。整个教学过程只是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方案来开展课程,教学在教师的严格操控之下进行,教师形式化地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中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体验代替了中学生的体验,把自己的思考和感知过程强行地用理论转述的方式投射给中学生。中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知觉,整个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不是中学生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与生活实践,并没有真正成为整个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实践者。“灌输式”的教学由于只强调灌输知识、强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中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实践性、思辨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方法的教育下,中学生不仅不能自主消化吸收所听到的知识,也会渐渐对枯燥的说教失去兴趣,这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顺利开展和中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的培养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

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主张每个人的灵魂并不都是白纸一张,这些灵魂在降生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关于真理的各种知识。只不过由于灵魂进入肉体以后,与肉体的结合使灵魂受到了玷污,从而忘记了前世所已经拥有的知识。但是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智和感官知觉,使得人们的灵魂可以“回忆”起这些知识。

(一)在《曼诺篇》中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一个人不仅不能对他已经知道的事物进行投入研究和关注,也不能对他还不知道的事物投入研究和关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主要在灵魂和肉体分离的二元说的基础上,依靠靈魂不朽说和灵魂回忆说来论证了灵魂回忆说。

他的论证是这样的: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世间万物都有正反两个对立的方面,灵魂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有一个叫做“死”的端点,那么它在生命的其他时刻就有一个关于“生”的开端,它可以复生,永不殄灭;因为灵魂能够不朽地进行轮回,在数次的轮回过程中,就能够接触到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并弄清楚关于它们的各种知识;既然灵魂在前世都已经储备过这些事物的知识,那么它就可以回忆起来它们来;且触类旁通,灵魂接触一事物就能想起一切事物的知识。这种回忆某一事物的知识的过程就可以称之为“学习”。

(二)《斐多篇》对《曼诺篇》是承接的,在《斐多篇》的开篇之初,柏拉图首先引入灵魂回忆说的证明:“如果你对人们提出适当的问题,他们自己便会对一切作出正确的回答。人们心中要是没有某些知识或对事物的正确了解,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当你要他们进行数学作图或诸如此类的事情时,这种情形表现得特别明显。”

他又通过朋友与乐器的例子进行了佐证:当看到朋友所惯常使用的七弦琴时,眼睛里看到的是琴,心里想到的却是朋友。眼前的事物是看到的,而朋友是回忆起来的。所以,当一个人看到、听到或以别的方式知觉到某一事物时,他不仅知道了这个事物,而且也想到了另一个其知识与前一个不同的事物,那么我们说他是回忆曾知道的东西。

关于“相等”的理念也印证了灵魂回忆说:在我们运用看、听或其他感官知觉之前,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一个关于这个事物的完善形象,称之为某事物的“相等”的理念,如相等的木头、相等的石头。具体的事物总是力图达到它相等的完善的形象,但总是不可及的。这说明我们并不是从具体的事物里知道相等的理念的,那么,我们必定是早已经知道的,是灵魂所固有的知识。

(三)《会饮篇》和《斐德罗篇》都把“爱情”当作各自的主题并进行论述,从而探讨了关于灵魂在进人人的肉体之前是如何获得对理念的认识,即对知识的认识的。这两篇中把对爱情的理解归之于“美的理念”,在所有的感官知觉中,对美的欣赏是最好的。“美”是理念世界与可见世界相联系的媒介。灵魂的主要功能就体现于对“美”与爱的追求上。对其的追求也是灵魂达到真、善、美的途径,也是获得知识的条件。

笼罩着神秘主义外衣的灵魂回忆说,在柏拉图的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他的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该学说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回答了普遍知识的来源问题,在认识领域里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也为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即他称之为的“回忆”提供了一条思考之路。在《曼诺篇》中柏拉图向人们展示了灵魂对知识的固有,虽然被人们忘记了,但通过“回忆”仍然是可以重新获得;在《斐多篇》中证明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理智的反省和运用感官知觉来重新获取知识;在《会饮篇》和《斐德罗篇》强调对“美”的追求和体验也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找回自身前世所固有知识。这些观点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灌输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重大的启发。

三、灵魂回忆说对“灌输式”教学问题的启发

(一)灵魂固有知识与“理智助产术”的启发。在《曼诺篇》中,柏拉图为了证明“知识就是灵魂的回忆”,他做了一个实验。他采用被称为“理智助产术”这样一种方法,在他启发性的反复引导下,让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小童奴回忆起他灵魂之中所暗藏的关于勾股定理的知识。在这个试验中他证明了灵魂回忆说:小童奴最后说出的答案是出自于他自己头脑中的,不是任何人教授給他的,而是他自己通过原有的记忆自发回复的。若小童奴一直都知道这个答案,那他应该始终都知道,不会说他之前不知道。既然这个答案不是在这个时刻知道的,那么就不是在今生获得的。在这里他指出我们称之为的“学习”的过程,就是灵魂回忆起它前世就已经知道的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了理智引导的重要性,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即使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小童奴也可以重新获得知识。

“灌输式”教学认为中学生自身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中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就可以了。这样就否定了中学生身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能动性。在柏拉图看来,知识是人的灵魂所固有的,虽然现在忘记了,但是通过理智的引导是可以重新回忆起来的。教育应该用灵魂转向的技巧,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中学思想政治课对柏拉图的“理智助产术”进行经验借鉴,把知识当成是潜藏于中学生的头脑中的,只不过他们自己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具备这种知识了。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把中学生当作主体,发现中学生自身才是获得知识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因,这样才能引导中学生的思维、调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中学生的潜能,摆脱理论“灌输”的负面影响。

(二)感官知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灌输式”的教学偏重于理论说教,主张只要用理论的多次重复,中学生就可以牢记知识要点。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到中学生是否真正把知识给吃懂、吃透,并没有考虑到中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反思发现。柏拉图说:感觉是回忆理念,即回忆知识的不可或缺的条件,除非通过看、摸或其他感觉,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得到它的知识。机械的、并不懂其内涵的记忆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真正的记忆应该是联想记忆,即从杂多的感觉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在中学生的思维中产生刺激、共鸣,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思考,形成深刻记忆。这样当他们要回想某个知识时就可以调动记忆中存储的情境记忆,引发联想,因势利导把知识呈现在大脑之中,以达到长久记忆的效果。

因此在根据灵魂回忆说的关于要发挥理智和感觉器官的作用来获得知识的说法,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能够调动中学生感知觉,并引发中学生自主思考的活动来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比如,组织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中学生进行一场头脑风暴,让中学生能激扬情绪、各抒己见;组织中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帮助他们深入社会、亲身体验;组织中学生参观纪念馆,带领他们感受历史情怀;组织中学生进行社会服务活动,使他们能够勇于担当。有针对性地把知识的获得与感知觉器官的调动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学生学得尽兴、学得深入,更好的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每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乃至整个人生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唯一的问题,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更不是应对、解决“灌输式”教学问题的唯一可行的理论。不断发现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找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