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的类型化叙事特质探析
2018-01-06徐继明
徐继明
摘要:《约伯记》不仅被视为犹太教的经典经卷,也被视为《圣经》智慧文学的经典之作。整个书卷两大突出的叙事特征就是定性化的人物形象和公式化的情节设定。这些特征不仅有助于帮助书卷作者最大限度地渲染和诠释“义人为何受苦”以及“何为智慧”这一中心主题,而且也极大地赋予了作品历久不衰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约伯记》;叙述特质
长期以来,作为《圣经》五卷智慧文学之一的《约伯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吸引了无数学者对其进行文学研究。《约伯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历来都是中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对《约伯记》的叙事特质的研究过程中,圣经学者更是各显神通,有的以文学解经理论、有些运用现代叙事理论,如英国小说美学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扁形人物”及U型叙事模式,也有的从戏剧冲突的角度,研究和阐述了作品中“义人为何受苦”以及“何为智慧”这一公认的主题。本文试图从类型化的叙事角度,对《约伯记》的叙事特质及其主题阐述作一探讨。
所谓“类型化”是指以寻求一类事物的共性来得出某种普遍性。这类形象表现的是同类人或事物的共性而非个性的特殊表现,以至于使形象仅仅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在《约伯记》中,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具体表现为定性化的人物形象和公式化的情节设定。
《约伯记》中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主要包括神,约伯、约伯之妻、撒旦以及约伯的四个朋友,即以利法,比勒达、琐法和以利户。约伯的子女只是在作品中笼统地被提及到,他们的形象和性格等特征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细节刻画。即便在作品中提及较多的几个人物,如约伯的四个朋友,也很难从作品中找到有关他们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的细节描述,他们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绝非他们各自特别的形象特征,而是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以利法的观点是以主观观察为基础,断定约伯的遭遇是由于罪,要约伯认罪;比勒达的观点是以传统为基础,他认为约伯受苦是由于约伯对神不敬虔,作人不完全,子女得罪了神;琐法更加主观,他以生硬、武断、近乎命令的口吻教训约伯,并以“恶人是暂时兴旺,终必灭亡”等言语去激怒约伯;以利户因约伯自以为义,不以神为义而发怒,因此他发言的中心是“神远胜于人”。约伯之妻被描写成为一位愚顽的妇人,撒旦是要借她来达到攻击约伯的目的,可她却因约伯所受的试炼而恍惚感受到神的大能。由此可见,《约伯记》中涉及到的人物,几乎都只能被视为某种符号图式或概念,书卷的作者是想借用这些人物来指代宗教信仰中某些定性化的人物形象,而不是重在刻画他们各自的外在形象。整个书卷中着墨较多的人物当属约伯,他在接受神历时一年的试炼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足以满足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典型人物形象标准,得意时的满足、患难时的忍耐、灰心时求死、重得神的宠爱时的喜悦与大彻大悟,这一切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恰当的刻画和记述,但这也仅仅是相对于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记述而言。对于约伯准确的出生地点和生活年代,书卷中没有记述,圣经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能大致推测。也许这正是书卷作者的用意所在,淡化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重在突出人物在类型化叙事方面的意义。这一叙事特征的使用,不仅丰富了经文《约伯记》的文学元素,而且有利于书卷作者最大限度地渲染和诠释“义人为何受苦”以及“何为智慧”这一中心主题。
公式化的情节设定是《约伯记》又一突出而重要的叙事特征。所谓“公式化的情节”就是指,特定情节在不同的人物和历史场合重复出现。圣经学者阿尔特认为,《旧约》叙事中个别词汇或者故事情节的重复往往意味着主题上刻意而为之的深远意义。大多数圣经叙事重复旨在传达宗教上的深刻含义。《约伯记》中神对信徒的试炼,神与撒但打赌,义人受苦,一知半解的神职人员假传神的旨意以动摇信徒的信心等等,都是在圣经中反复出现的类型化情节。前来安慰约伯的四个朋友,自以为满腹经纶,一定能帮助约伯找到义人受苦的根源,结果使约伯越辩越糊涂,越辩越难受。
《约伯记》中看似十分具体的细节也都难免带有类型化的烙印。出生在乌斯地的约伯,无论在财富或是在地位,权势,声望上都很有名。经文中记载:“他生了七个儿子,三哥女儿。他的家产有七千羊,三千骆驼,五百对牛,五百母驴,并有许多仆婢。这人在东方人中就是为大。”[1]约伯顺服神以后,神赐给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于是他有“一万四千羊,六千骆驼,一千对牛,一千母驴。”[2]约伯顺服神前后到底有多少家产?统计数字是否如此精确?这些都无从考证,但圣经学者几乎普遍认为,《圣经》中的“七”,“三”,“十”等数字,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方面的意义,借以在类型化的故事情节中表达“完整”或“完美”的意思。
《约伯记》的主要人物约伯,其实特别具有类型化的意义。圣经学者甚至连约伯确切的生活年代和出生地点都无定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整个《圣经》中所代表的类型化意义。“约伯”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中原本就表示“受苦”和“遭难”的意思。因此,约伯具体的生活年代和出生地点便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体现了“神试炼义人,让义人受苦并重新赐福给义人”这一贯穿整个《圣经》的主题。刘意青在《圣经的文学阐释》中也谈到:“类型场景是《圣经》叙事技巧的精华之一,它不仅具备了融《圣经》为整體叙述的承上启下的‘提示功能,而且对人物不同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前瞻起了关键作用”[3]。所以,类型化叙事特点,使看上去貌似简单和重复的《约伯记》的叙事一点都不简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神学和文学寓意。
参考文献:
[1][2]中文和合本《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08:788、845.
[3]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6.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