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2018-01-06易兰竹
易兰竹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44-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倡导生活即教育,做到"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1.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生活,纸上谈兵。把握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让更多的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因问题而产生需要,激发兴趣,形成探究的动力。
教学五年级《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主题中《伟大的先人》时,活动前,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①问周边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马迁,对他们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五个人,并做好记录。②汇报统计调查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思考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那么久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朽伟绩;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留下保贵的遗产--《史记》。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司马迁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坚忍不拔的努力着,奋斗着,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光辉的形象。如:李时珍27年完成《本草纲目》、司马迁19年编写《资治通鉴》、孙思邈10年写了《齐民要术》等等。这些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己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荡气回肠的赞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从内心深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先人为榜样,从小事做起。
2.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强化生活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认识身边的生活,思考周围的社会,学习在生活中寻求答案,得到发展。
教学《家乡的变化》,课前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按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访问、实景拍摄等,收集反映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如美丽的恩施巴东快速发展的变化;农村一幢幢崭新楼房崛起;交通的发展,宽阔的国道、省道、巴宜高速公路等等。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调查到的真实材料汇报交流,具体感受、体会家乡的变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改变了以教师们常用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自己亲历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家乡巨变,感受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这样的教学目标达成是水到渠成,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谓恰到好处。
教学"商品的价格"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商店或市场做一个消费者,买同样的商品,看谁会讲价,学生在此活动中体会到买东西的学问,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寻找机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真正实现知行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目的。
3.《品德与社会》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如此,如何在兴趣中求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信息技术带来的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恰恰满足了小学生所有的心理需求,所以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如教学《和爸爸妈妈交朋友》一课时,老师播放了班上一位同学妈妈对孩子成长回忆的录像,母亲慈爱的脸庞以及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个学生、每位老师,让看者流下了眼泪。看过录像之后,孩子们看到手中妈妈给自己的亲笔信,更是泣不成声。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大大增进和提升了孝敬父母的情感,自然地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而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说教。
教师应根据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运用多媒体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小学,品德课是德育的主阵地,应当责无旁贷要担负起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但是,相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对她们来说还比较深奥难懂。尤其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学生较难理解。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依托教材,深入浅出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从小根植在孩子的心里。 品德余社会课要充分发挥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融入和渗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