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戊荪《〈论语〉新译》注释策略研究
2018-01-06马燕蕾王金安
马燕蕾+++王金安
摘 要:《论语》是拥有最多译本的典籍,因年代久远且言简意深,译为白话文尚需要大量注疏,更不用说译为其他语言。林戊荪《<论语>新译》是较新的英译版本,其研究甚少。本文将系统分类分析林译《论语》中的注释,辨其得失,总结其注释策略,以期为古典原著的翻译加注提供经验和示范。
关键词:视域融合 林戊荪 《论语》英译 注释
一、引言
林戊荪在参阅了大量相关中英文文献及多个英文译本后,历时十年,这部译作才得以发行于2010年3月面世。十年磨一剑的苦心孤诣得多位专业人士的肯定与赞赏。王宏印(2011)曾赞赏道:“仅从外部装帧和部分译文就可以看出它完全符合一个理想的《论语》新译本的主要指标”[1]。此译本的少而简的注释(149条)是其特点之一。林版《论语》英译以数量如此少的注释能否达到传达原意的要求,此为本文要研究的目的。
二、关于注释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词语、内容、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说明。狭义的注释指脚注、尾注及译文中的注释,而广义的注释包括前言、序言、导言等非文以外的所有内容。介于此版本中脚注少而简,而译者将大量研究成果总结在序言和长达23页的导言中。其内容包括(1)孔子的生平及其年代的基本状况;(2)《论语》基本思想;(3)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三者的生活年代、经历、思想的影响等异同点的比较;(4)儒学发展历史深远影响;(5)中国名字的构成及6个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6)12个重要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此外,各章都附有相关的总结与评论。因此,本文对此版本注释的研究对象广义注释。
三、关于翻译策略
本文认同熊兵(2014)中所划定的翻译策略定义,即: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的集合 ,可分为两类:归化与异化[4]。前者为“译文接受者取向”,即使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学、文化要素,使译文通俗、易懂;后者“原文作者取向”,保持原文的异国风味。典籍翻译困难重重,更要求译者必须按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策略。
四、林戊荪英译《论语》中的注释
此书面向英语读者。因此,译者力求在传达愿意的基础上,压缩注释数量的同时简化注释内容。全书注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专有名词注释,包括人、地名、文章乐曲出处、器物名称、祭祀活动的注释;(2)重要理解信息的补充及内涵阐释。在149条脚注中,其中有98条是专有名词注释。
(一)专有名词注释
1.人名
《论语》中出现了152个人,包括孔门弟子、王贵、官员和当代名人,涉及大量错综复杂历史及背景信息,既不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也妨碍阅读流畅度。译者认识到这些人物与孔子之间的对话才是反映孔子各方面思想,故采用归异化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两类人进行简单注释。
对于弟子,译者直接采用零翻译的翻译方法统一他们的“字”译出,并在脚注中简单注明其身份。当原文为“X子”或者字时,注明其本名。这样既用注释明确地区分了这一类人,又减少了因复杂的本名、字、号引出的人物的混淆。如:
对于出现较少,且弟子性格与段落理解不相干时,此种翻译法及注释法是可行的,如表中“公冶長”。而当弟子性格经历于段落的理解有系时,零翻译与简单的注释就稍显不足。如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如孔子曾对不同的学生就一个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若弟子情况信息全然缺失,“因材施教”思想既不能得以传达,只怕目标读者只当孔子前后自我矛盾。
为此,序言中弟子篇(17-18页)应运而生。弟子篇既包含了孔门弟子人数,中文名字特殊构成及古名中字、号,也有颜回、子路、子贡、曾参、子夏、冉有在内的6名学生的性格及功绩的详细介绍。以颜回为例。
序言中林先生这样描述颜回: Yan Hui was the Master′s most favorite disciple. Extremely poor but very studious, he followed Confucius′ lessons carefully and with whom he never had any disagreement. His early death certainly affected his influence in the spread of the Master′s teaching.
在此基础上,即使脚注只注明身份,读者也能准确理解颜回相关段落,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论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官员,上至王公将侯,下至各朝各级百官大夫等。在人物性格、经历信息缺失而不影响原文理解的情况下,因此译者作出这样的安排:(1)卿大夫级官员,拼出姓名,加注“a/the minister of 国名”,如管仲,译为Guan Zhong,设注The minister of Qi。(2)国王、其他级百官,至乡官普通人民,都以直接译为(官品)+封号/姓名of封地的形式直接译出,不设注释。如鲁哀公:Duke Ai of the State of Lu。
译者在序言中(2页)已详细介绍当时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强大,而一些诸侯国内,诸侯王权利为卿大夫掌握。因此,只加注各国诸侯大夫身份的信息,更能强调这样的事实:(1)孔子思想为各国高官平民所认可推崇;(2)卿大夫求民生之法,掌握诸侯国实权。
2.地名、文章乐曲出处、器物名称、祭祀活动
此类注释尽可能采用拼音译入与简单注释相结合的方法,如“关雎”,译为“Guanju”,而加注:the first poem in the Book of Songs.
由此可见,专有名词等使用异化中的零翻译法译入目的语保持其异质,通过简单脚注区分出各类中的重点,却是归化的方法。重要名词信息提前总结,次要的一笔带过,分主次轻重,既贴近原文用词,又便于读者理解原文,保证译文通俗易懂,同时原语异国风味也得以保存。
(二)重要信息补充及内涵阐明
此类注释十分重要,不加注释则不能观段落之全貌。译者依旧采用归异化相结合的原则翻译及加注。
1.信息补充,如独特的传统及礼节。
3.10子曰:“禘自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The Master said, " After the first offering of the wine, I don′t want to go on watching the Di ceremony."
注:A ceremony fo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Conducting the Di ceremonial service was reserved as the sole right of the King. Hence Confucius could not bear to see it conducted bu the duke of the State of Lu.
如不注明禘本為天子仪式,诸侯国王是越礼举行,则此段意义不明。
2.揭示内涵的注释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The Master sighed, "A cornered vessel without corners!What cornered vessel is this!"
注:In ancient times, the sacrificial wine vessel named Gu used to be four-cornered. By Confuciustime, it had become round-bottomed. Here Confucius was complaining about those who cast away tradition.”
表面即孔子在抱怨一个饮酒容器的变化,似乎毫无意义。但序言中说,孔子将当时战乱的原因归于礼乐崩坏,力图重建西周礼制,结合脚注,隐藏意义得以显现。
五、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内涵深厚,一向是典籍翻译的难题。对此译者选择在序言中专门总结,包含“君子、小人、士、仁、礼乐、孝、德、道、义、信、天”的意义及自己这样翻译的原因。因而,虽不加脚注,却也足够让读者理解其意义。以“道”为例:
4.8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译:The Master said,"if in the morning I have learned the Way,I would have no regret dying that same evening."
P22中写道:“Dao(道) is usually rendered in English as‘the way.Its literal meaning is the path or road, implying one need to master the true way of life and nature.”这更表现了孔子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追逐与人与自然相处方法,具有人文意义。相比起杨伯峻认为的“得知真理”,林戊荪译文更贴近李泽厚在记中所说,这里的“真理”指的是体验人生、宇宙的价值,更强调身体力行而归依,并不重对客体的认识。
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林戊荪版的脚注虽少,导言及序言提供足够让目的语读者顺畅地理解原意的信息。但其中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1)人物注释随意。如身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子游,不但没有被列入序言中的人物总结,更在文中没有一个简单如提示弟子身份脚注。
(2)重复注释,如“子服景伯”于14.36,19.23中出现,被加脚注两次。
(3)明显错误,如6.4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中,有“冉子”的注释:Ranjiu. His full name is Gongsun Chi。冉子,原名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而子华,名公西赤。这里不但拼音错误,人物也混淆了。
(4)为简而简,有碍理解。如5.21,孔子评价宁武子“其愚不可及也”,单译为 “no one could equal him in ‘stupidity”则无法知晓孔子的主张无法得知。
七、结语
林戊荪版的注释可以总结出两条其运用的原则。于正文之前提供完整的相关信息,使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对原文思想已有大致的了解,使脚注中细碎零散的信息不致混淆,保证了行文简单易懂,通读顺畅。脚注简且易,且将大量出现的同类用脚注标出,既做出区分,又进行信息补充,帮助读者做记忆的分类。林戊荪版英译《论语》,使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注释策略,既补充了必要的信息又不影响读者阅读体验,用现代语言传达了古老的智慧,果不失为慢工慢磨了十年而出的好“剑”。
参考文献
[1] 王宏印.译品双璧,译事典范——林戊荪先生典籍英译探究侧记[J].中国翻译,2011(6).
[2] 论语新译(Getting to Know Confucius—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Z].林戊荪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3] 林戊荪、钱多秀.典籍英译纵横谈——林戊荪先生访谈录(英文)[J].当代外语研究,2010(8).
[4] 朱建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69-74,84.
[5] 朱建平.“视域融合” 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动态描述[J].外语教学,2009(2):97.
[6] 杨伯峻,译著[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李泽厚.论语今读[M].李泽厚.译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8] 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