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产业比较研究

2018-01-06谈佳洁刘士林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成渝城市群

谈佳洁 刘士林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产业比较研究

谈佳洁 刘士林

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构成来看,三大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平台,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布局看,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存在明显差异,一是制造业呈“东部集聚、西部分散”的格局;二是制造业集聚没有显著差异,且多数城市有优势产业;三是各中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存在较大差别。同时,在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多数中心城市具备比较优势产业,服务业则多集中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型城市,多数非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上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主次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主次不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相对较弱,城市群发展动力不足。从主导产业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长江中游城市群应重点发展本地优势产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渝城市群则应重点发展交通成本不敏感性产业。从空间布局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加强中心城市间联动发展,推动城市群扩大辐射范围;长江中游城市群应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加强城市群内部联动;成渝城市群应积极扩大成都、重庆都市圈,打造成渝横轴。

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 产业布局

引言

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纲要”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首次提出“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基本理念,同时确立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其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其对长江经济带经济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纲要”框定的长江经济带囊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而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的陆域面积、常住人口和GDP总量分别占长江经济带相应总量的比例为35%、58.5%和75.4%*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1个省市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经作者整理计算得出。。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活动密度明显大于非三大城市群区域,三大城市群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本研究尝试从经济与产业维度出发,结合国家已经发布的城市群规划,对三大城市群的产业现状、特色、结构和阶段等进行比较梳理,进而对三大城市群形成合理分工体系与协作协同机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

自1984年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后,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成长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逐渐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进发。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则分别借势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相应的政策,实现了快速发展。30多年来,三大城市群也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布局与增长动力结构。截至2016年6月,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全部出台,标志着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正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大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地位全面确立。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发展动力等将出现新的变化与调整。

(一)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布局

从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布局看,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第一,制造业呈“东部集聚、西部分散”的格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规模庞大、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布局层次分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布局集中于一点,制约了城市群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从制造业的区域布局来看,三大城市群的布局呈“东部集聚、西部分散”的格局。在集聚程度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制造业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多数城市有处于比较优势地位的制造行业,这些城市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大规模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集群*苏红键、赵坚:《经济圈制造业增长的空间结构效应——基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数据》,《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8期。,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多数优势制造行业集群由两个或以上城市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制造业则是“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即绝大多数城市没有比较优势产业,两个城市群并没有较大规模的制造基地,只是少数中心城市在某个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形成在局部范围内具体行业的集聚。以二位码行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对制造业的分类为大类、中类和小类,相应的分类代码分别是二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二位码行业在统计年鉴中代表规模以上工业统计中的31个大门类,即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产值为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12个城市在11个二位码行业的产值超过1000亿,长江中游城市群只有武汉1个城市在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等2个二位码行业的产值超过1000亿,成渝城市群则有重庆、成都等2个城市在汽车制造、铁路等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个二位码行业的产值超过1000亿。

第二,从制造业集聚的效果来看,三大城市群并没有显著差异,且多数城市有优势产业。在制造业整体盈利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制造业盈利能力相对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制造业盈利能力存在明显的落差,中心城市盈利能力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盈利能力相当,但部分制造基地(苏州、合肥)盈利能力明显弱于其他城市。从主要城市二位码行业的利润率可以发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率相对平均,其他城市利润率落差较大,如南京、重庆、成都在电子设备制造领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上海、武汉、重庆等三个城市在汽车制造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南京、苏州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领域具有优势,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等。

第三,从中心城市服务业结构来看,各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批发和零售业、交运仓储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上海集聚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了上海辐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基础。在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重庆在批零、交运仓储、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成都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从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布局来看,长江经济地带的产业布局在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均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多数中心城市具备比较优势产业,服务业则多集中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型城市,多数非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表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500亿以上工业产值分布

续表1

5001000亿元10005000亿元500010000亿元纺织服装、服饰业无锡、宁波、苏州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南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南京、绍兴、泰州、无锡、宁波、镇江、常州、南通、苏州、南京、上海上海、宁波医药制造业上海、泰州化学纤维制造业嘉兴、杭州、绍兴苏州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杭州、苏州、上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杭州、上海、苏州重庆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宁波、南京重庆、武汉无锡、上海、常州、苏州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绍兴、苏州、宁波上饶无锡金属制品业常州、金华、南通、无锡、苏州、泰州、上海通用设备制造业台州、合肥、泰州、常州宁波、绍兴、无锡、杭州长沙、重庆南通、苏州上海专用设备制造业泰州、常州、无锡、南通、苏州长沙上海汽车制造业无锡、合肥南昌、长沙苏州、宁波、南京成都、武汉、重庆上海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舟山、上海泰州重庆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绍兴、南京、杭州武汉、重庆泰州、镇江、宁波、南通、合肥、无锡、常州、上海、苏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常州、南通、宁波、杭州长沙合肥、无锡、南京武汉、成都、重庆上海、苏州仪器仪表制造业南通

(二)三大城市群的增长动力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化率高,消费和创新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城乡二元体制尚未破除,城市群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吴福象、刘志彪:《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来自长三角16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第一,从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来看,第三产业成为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上海都市圈*南通通过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杭州都市圈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放缓、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南京都市圈及其延伸区域、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荆门市第二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长株潭第二产业增速整体低于其他城市群,但高于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第二产业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但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方;成渝城市群第二、第三产业整体保持加快增长,且部分城市(泸州、眉山、遂宁和雅安)第二产业增速超过第三产业。

第二,从经济支出角度看,城市群的发展动力出现分化。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提高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消费水平,推动消费成为上海都市圈发展的最大动力,贸易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下降;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多数城市贸易的贡献率下降,但贸易对盐城、金华、芜湖、安庆、池州、宣城等外围城市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动力相对均衡,投资、贸易和消费共同推进经济发展。

第三,从地区政策优势来看,三大城市群呈现“东高西低”的布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成渝城市群数量最少。在具有引领性作用的政策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分别有4家、2家,涵盖了多数区域,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只有武汉东湖、长株潭两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只覆盖了两个城市群,而环鄱阳湖城市群则成为明显的政策洼地。

表2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分布表

表3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政策区域分布

从三大城市群的发展动力结构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动力开始转换,多元动力体系逐渐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依然保持着相对单一的动力结构。

二、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布局和增长动力结构来看,三大城市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和空间结构是最重要的外部诱因,其中地理位置对城市群的开放程度和吸引外资等方面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城市群内部的空间结构则是制约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差异是这些差异的决定性因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开发较早,城市群已经迈入了高级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受到历史因素和地理区位的影响,开发相对滞后,城市群仍处于中级阶段。

(一)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差异是城市群发展阶段性差异的外在表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主次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内部都市圈主次不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相对较弱,城市群发展动力不足。从子都市圈规模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子都市圈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子都市圈规模相当。从都市圈经济规模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都市圈存在明显的主副结构,即以上海都市圈为主,以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经济圈为辅,以合肥都市圈为延伸的“一主两辅一延伸”的内部结构;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三个城市群呈梯形,其中,环长株潭城市群规模最大,武汉都市圈次之,环鄱阳湖城市群规模最小;成渝城市群具有明显的“两个中心”特征,即成都与重庆规模相当(表4)。

图1 长江经济带各子都市圈(或城市群)构成

从各子都市圈内部结构来看,都市圈发展模式分化趋势明显。七大子都市圈(除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重合度较高,且合肥与各城市距离较远,本文作者仅考虑南京都市圈。、重庆市外)内部结构表现为三种形态:上海都市圈表现为三角形态,即上海都市圈有一个中心城市和一个地位突出的副中心城市(苏州);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四个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内部结构相似度较高,表现为“锥形”,即存在一个中心城市,但存在两个或多个规模相当、且地位相对突出的副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成都城市群的规模相似,呈射线形状,即只存在1个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孙红玲通过对1995-2005的城镇化率研究发现,中部塌陷的主因是城镇化率严重滞后,背后则是中心城市规模不足。参见孙红玲:《中心城市发育、城市群形成与中部崛起——基于长沙都市圈与湖南崛起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1期。。

表5 长江经济带七大子都市圈(或城市群)内部结构

(二)城市群发展阶段比较

总体来看,受城市群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以及所处发展阶段差异的影响,各个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定位并不一样,主要产业也存在一定差别。综合相关指标来看,可以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步入城市群发展高级阶段,城市群内部协调分工体系相对完整。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依然处于城市群发展初级阶段*赵勇、白永秀对城市群的研究印证了东部城市群功能分工高于中西部城市群且差距逐渐拉大。参见赵勇、白永秀:《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测度与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1期。,城市之间同质竞争、联系割裂的特征仍较为突出。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和协调程度两个方面。

1.产业发展

根据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从城市群总体产值上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依然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城市群、城市体系在形成相应基准产业体系情况下,筛选并发展适应本阶段的优势产业的前提条件。

表6 三大城市群规划提出的总体定位与主导产业

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高出2.2个百分点,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38.9%、41.7%,比本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低11.5、6.9个百分点(表1)。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来看,三大城市群中,除合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外,其他子城市群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其中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成都等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图1),新兴产业的培育初具分工协调基础。

表7 2015年三大城市群产值构成

数据来源:各城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经作者整理计算

图2 三大城市群各都市圈中心城市产值构成

数据来源:各城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经作者整理计算

2.协调程度

比较三大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可以作为衡量城市群内部协调程度的基本指标。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GDP占城市群GDP总量的比重为37.4%,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相应比重分别为47.9%、60.4%,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分产业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布也相对较为均衡,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均衡。但三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度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即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因此,从城市群内部整体协调程度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最高,长江中游城市群次之,成渝城市群地区协调性最差。

表8 三大城市群经济集中度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城市群地理区位既定的条件下,要实现三大城市群承载能力持续扩张、辐射半径继续扩大,只能从提升城市群发展阶段、调整产业布局和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等角度出发。

(一)提升城市群发展阶段水平是指导思想

从发展阶段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坚持创新驱动,带动三大城市群产业升级。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应以提升城市群承载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首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从2015年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率水平可以发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达到超过60%的城镇化率目标*“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实现60%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镇化率将继续攀升,土地成本和用工成本将继续提高,现有产业利润率偏低,难以承受高成本,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产业盈利能力。

其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应坚持提升城市群承载能力。“十三五”期间,解决571万以上人口、655万以上人口的城镇化问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最大的挑战,有效扩大城市对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是解决城镇化挑战的关键。两大城市群应鼓励中心城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加快推进城市群工业化进度,扩大城市群经济规模。

表9 三大城市群人口情况

(二)调整产业布局是推动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核心任务

从主导产业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长江中游城市群应重点发展本地优势产业、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渝城市群则应重点发展交通成本不敏感性产业*张亚斌等人通过对城市群、“圈层”经济与产业结构的研究发现,产业升级应首先在“圈层”内合理转移,再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产业实现不同“圈层”的协同升级。参见张亚斌、黄吉林、曾铮:《城市群、“圈层”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2期。。

首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应坚持高附加值原则,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沪杭横轴应着力发展金融、商务、软件和信息通讯、科学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处于成熟期之前的产品制造业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苏皖产业带则重点发展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高附加值零部件制造业。

其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坚持本地优势产业与零部件拼装等生产工序。武汉都市圈重点发展汽车制造、通讯设备制造和光电设备等优势产业,鼓励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环长株潭城市群发挥装备制造基地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环鄱阳湖城市群重点发展成熟期产品制造、承接武汉都市圈和苏皖产业带产业转移;三峡城市群则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最后,成渝城市群应以规避交通劣势为核心,重点探索发展短生命周期消费品工业。成渝城市群应充分利用成都、重庆产业优势,承接电子通讯、汽车等短生命周期消费品工业全产业链。

表10 三大城市群空间发展趋势

(三)优化城市群布局是城市群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空间布局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加强中心城市间联动发展,推动城市群扩大辐射范围;长江中游城市群应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加强城市群内部联动;成渝城市群应积极扩大成都、重庆都市圈,打造成渝横轴。

首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坚持“1+1”的发展格局。鼓励嘉兴承接上海、杭州产业转移,打通沪杭经济横轴,构建以上海为中心,杭州为副中心,覆盖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南通、绍兴、金华、湖州、嘉兴、舟山等11市的经济横轴,打造吴越区域经济横轴。加强南京、合肥协调力度,打造以南京为中心、合肥为副中心,覆盖南京、合肥、镇江、扬州、泰州、盐城、常州、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六安、淮南、蚌埠等16市的苏皖产业带。

其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坚持“3+1”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等省会城市的辐射能力,构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覆盖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绿色工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以宜昌为中心,以荆州、荆门为副中心,覆盖宜昌、荆州、荆门、襄阳等城市的三峡城市群,积极接入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西进的桥头堡。

最后,成渝城市群应坚持“1×1”的城市群发展态势。加快发展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推进两大城市群联动发展,构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资阳、遂宁、内江、自贡等城市为支点,雅安、乐山、宜宾、泸州、绵羊、南充、广安等城市为补充的成渝横轴。

AComparativeStudyofEconomicIndustriesintheThreeMajorUrbanAgglomerationsof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

Tan Jiajie Liu Shilin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P.R.China)

From the economic composi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important platforms for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al layout of three big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re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industrial layou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irs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in an “eastern agglomeration and western dispersion” pattern. Seco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and most cities have advantages industry. Third,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each central c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erious imbalances betwee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interior urban agglomeration. Most of the central cities ha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dustrie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are concentrated in large cities such as Shanghai, Nanjing and Hangzhou. The development of most non-central cities lags relatively. From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urban metropolitan area is clea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unknow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Chengdu-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central city’s radiation capacity of latter two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underpowered. From the leading industry,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s and high-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ial sectors. Chengdu and 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sensitive traffic costs industry. From the spatial layou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entral cities and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focus on enhancing the radiation capacity of the central c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linkag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Chengdu and Chongqing urban agglomeration should actively expand the Chengdu, Chongqing metropolitan area,and build the Chengdu Chongqing axi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layout

牟进]

2017-05-1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项目“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比较研究”(201609)。

谈佳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tanjiajie1001@139.com);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40; liushilin@sjtu.edu.cn)。

猜你喜欢

长江三角洲成渝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年1-9月)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及发展思路
“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