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特曼灵性思想的解读

2018-01-05陈俊英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惠特曼灵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沃尔特·惠特曼出生于纽约州长岛,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喜欢冥想,喜爱大自然。其诗歌形式多为自由体,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内容广博,充满灵性。最能体现其灵性思想的诗集《草叶集》就表达了他的自然哲思,政治哲思和人生哲思。诗集中主题众多,如民主、性、死亡等。从灵性角度比较当下灵修书籍和《草叶集》的主题思想,并将“全体”概念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理念相联系,有利于加强惠特曼思想的当代解读。

【关键词】惠特曼;《草叶集》;灵性;全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陈俊英,严春妹(指导教师),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语

《草叶集》作为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从内容到形式都颠覆了在它之前美国诗人们遵循的欧洲诗歌的传统创作模式,采用了“自由体”模式,一方面展现美国宽阔野性的自然风光和壮丽喧嚣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肉体和性的赞美,对万物皆有灵和灵魂不朽的信念的坚持。尽管诗集问世以来饱受世人争议,新英格兰诗人惠蒂尔甚至收到作为礼物的诗集时,毫不犹豫地把它扔进了火里,但如今人们又不得不承认,《草叶集》是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中最重要的诗集之一。诗集中民主、平等、性、自由等思想在当代大放光彩。“全体”概念贯穿全文,是其思想主线,也是全诗较难理解的视角。

二、灵性

对于“灵性”一词的理解,古今中外释义呈现多元性。古汉语中,“灵性”被释为:精神、精气;对宗教的悟性;灵魂等,与英文spirituality相对应。现代汉语中“灵性”则意为天赋的智慧、聪明才智等,与intelligence相对应。西方概念中的灵性(spirituality)来自拉丁语spiritus,有不可或缺(breathe of life)的意思。基督教中spiritualitas用来指代神灵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綦玲认为现代汉语对灵性的解释与智慧相混淆,提出:灵性不等于智慧、感性;灵性不等于精神、宗教;灵性兼具神圣性和超越性。肯·威尔伯的《灵性的觉醒》中提出三个阶段(层次):身体、心智、灵性。指出随着意识的扩展,每条路线都会从“自我中心”的“身体阶段”到“种族中心”的“心智”阶段再到“世界中心”的灵性阶段。因此灵性兼具世界性和包容性,是意识的无限扩展。

灵性概念的提出与宗教相关。美国著名哲学家肯·威尔伯指出,与灵性相关的宗教多为“世俗宗教”而非“深奥宗教”,是“物化的宗教,被列为神话式的宗教”。至超验主义时期,美国灵性探索迎来转折点,爱默生认为自然是超灵或是上帝的象征。“超验”一词源于康德哲学”,因而灵性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哲学。 《草叶集》继承超验主义,提出同加尔文教的教义大相径庭的生死观。到了18、19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灵性遭到一些学者、流派的贬低。近现代,美国文学作品中有关灵性探索的书籍并未绝迹,书籍陆续出版,灵性主题更为明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又掀起了对灵性关注和探讨的热潮。灵性在各个领域中有了较好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冥想成为很好的治疗手段,许添盛将赛斯的观点运用到心理治疗。在教育方面,很多学者也在呼吁回归大学之灵性。 灵性文学逐渐兴盛,《与神对话》的出版就是一个明例。

三、惠特曼思想与灵修书籍中思想的比较

《草叶集》在当时并不受欢迎,因其要表达的思想是超时代的,人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和体会如此超前的思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状态已然发生改变,接受和理解其思想精髓成为必然。从灵性角度解读《草叶集》,比较该作品与灵修书籍对于“灵性”思想的表述,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惠特曼的灵性思想。

1.自我与灵魂。惠特曼早年笔记中有记载:“我弄不懂这个谜,可我总意识到自己是两个人——我和我的灵魂”。他对灵魂的感知很敏锐,他与灵魂对话、攀谈,并歌颂灵魂,《草叶集》更是堪称一本灵魂的颂歌。《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生》的主旨是教会人们学会如何与灵魂进行沟通,让人们在忙碌的世界中学会倾听灵魂的声音,二者对灵魂的高度重视和赞扬极其相似;惠特曼的自我主题很明显,“每个人唱着只属于自己的歌”,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灵修书籍也都强调灵魂与自我的联结,寻找自我,爱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近年来张德芬出版的诸多作品正是属于寻找自我,和自我重归于好的系列灵性书籍范畴。在自我的主题上,两者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联结”方面,惠特曼在《夜里独自在海滩》中强调与万物进行联结。《约书亚的传导:灵性人生》也强调自我与灵魂的联结,与地球的联结等;灵修书籍认为万物都是有意识的,灵性的,有相应的盖亚理论,认为地球也是有意识的。而惠特曼的《给某位市民》《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开放时》等作品也明确表述其“万物有灵”的观点。惠特曼强调,灵魂来到人世都带着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来,要做灵魂的奴仆,聆听灵魂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使命。

2.性与死亡。《草叶集》中有专门描述性的议题。作者认为“性包括了一切,肉体,灵魂”。这在当时是被评论家所唾弃的主題。人们耻于谈论性,认为性是罪恶的,肮脏的,而惠特曼却敢于发出心声,敢于赞美性,歌颂性。文中多次描述有关性的场景,言辞十分露骨且坦然。但惠特曼所描述的性不只是两具身体的交合,更是两个灵魂的融合。《与神对话》中关于性的描述也很坦白:性功能被认为是完全自然、完全美妙、完全好的。惠特曼对死亡的描述让人难以理解,多数人认为死亡就是死亡,死亡了属于自我的一切事物便都消失,不复存在。然而他却像个疯子一样歌颂死亡,歌颂另一个看不见的世界,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出生,高唱着死亡与出生同样幸运。这像极了中国古代的庄子在他妻子的坟前敲锣打鼓。灵修书籍《海奥华预言》也有对死亡的描述,认为死亡不是一件伤心的事,而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3.“全体”概念。惠特曼歌颂男人、女人、歌颂普通民众、歌颂各种各样的职业。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爱默生著名的“透明眼球”:“全体意味着自我感的消失。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什么都不是,却能看到一切。”惠特曼的许多诗篇的内容看似是自然风光堆砌般地陈列,实则意在表明自己犹如透明眼球,全视角无拣择地进行觉察。我们同属一个全体,惠特曼“谁贬低别人就是贬低我,无论什么言行最终都归结于我”的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乐意向所有人学习,给所有人教诲,爱所有人”,“我不作只涉及部分的诗歌/我创造涉及全体的诗歌和思想/我不为一天歌唱,而为所有的日子歌唱”,“我用现代的词汇——全体——讲话”。显然,全体概念贯穿全文。《与神对话》中也描述全体:“一切万有分割了他自己——在某个光荣的瞬间,他变成同属于一切万有”,同属于一个全体。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体”比较

灵性内涵深刻,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领域对灵性的理解不同。在肯·威尔伯看来,灵性可分为:代表任何路线的最高水平的灵性;自身就是独立发展路线的灵性;以及代表意识变异状态的灵性。他指出“整合图谱中的五大根本要素:象限、层次、路线、阶段和类型”理论,即,不同领域即相当于不同路线,不同历史背景即不同阶段。故,惠特曼的“全体”就是诗歌路线的灵性阶段,而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思想无疑是政治路线的灵性阶段,其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草叶集》中的“全体”内涵的一致性不言而喻。无疑,《草叶集》的思想是超前的,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作品。五四运动中刮起的惠特曼热潮就是一个明例。同时新的时代对文章的解读又会出新认识,鉴于灵性的包容性的特点,因而从灵性角度展开解读能够将其思想和各个领域联系起来。《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就将惠特曼诗篇中有关“战争”的概念同教育改革相联系。

五、结语

惠特曼创作的诗歌底蕴丰富。读他的诗,不仅能感受强烈的美国气息,更能从中获得教育和哲学意义上的进步与体悟。《草叶集》的意义也在于此。与许多灵修书籍的观点一样, 《草叶集》中的 “全体”概念同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正体现了作者跨时代的进步思想及其对人类命运关怀的灵魂主题。

参考文献:

[1]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2]肯·威尔伯.灵性的觉醒[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3]尼尔·唐纳·沃尔什.与神对话[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4]綦玲.也论大学之灵性[J].现代教育论丛,2007.

猜你喜欢

惠特曼灵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交友指南:如何与惠特曼成为好友?
荷品
惠特曼的妙语还击
惠特曼的妙语还击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惠特曼与尸体“标本”保存术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