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爱 公正 关怀

2018-01-05王智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35期
关键词:公正道德教育关怀

王智慧

摘 要:在道德教育领域,由于误解自爱与自私的关系,自爱一直被冷落,殊不知自爱才是道德的原始生长点,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又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商品的平等属性得不到重视,与此相适应的公正道德长期被忽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道德是道德教育的底线。关怀伦理是高端伦理,关怀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道德教育;自爱;公正;关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5.070

长期以来,中国的道德教育一直强调一个“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尊老爱幼、爱岗敬业,等等。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榜样教育,学雷锋、学先进、学模范、学领袖,等等。对于公正道德教育严重不足,甚至人们不知公正为何物。再退一步说,道德教育一直强调爱他人,对自爱这个基础讳莫如深,好像自爱就是自私,基础不牢造成上层不稳。实际上,自爱才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关怀是最高要求,公正则是从自爱到关怀的过渡。本文拟从这三部曲来阐述道德教育。

1 自爱: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人爱自己,而自爱是处于天赋,并不是偶发的冲动,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他说,一个人首要的是他自己的朋友,人所最爱的还是他自己。文艺复兴时期,自爱得到普遍的肯定,培根将自爱视为个人的善,卢梭说自爱是人性的首要法则。休谟认为“在我们原始的心理结构中,我們最强烈的注意是专限于我们自己的;次强烈的注意扩展到我们的亲戚和相识;对于陌生人和不相关的人们,则只有最弱的注意达到他们身上”爱尔维修认为“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的”弗洛姆是研究自爱的集大成者,认为自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肯定。

中国古代哲人对自爱有丰富的论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首先强调关注人而非物,强调仁者自爱。孟子认为,生我所欲也,“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礼记·祭义》则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道家非常重生,讲究长生久视,杨朱贵生为己,拔一毛而利天下则不为,是一种极端的贵生思想。天地之大德曰生,珍爱生命是天地之德,人为何违反呢?

自爱首先要自知,缺乏自知之明就不会对自己的假恶丑进行贬抑,也就不会发扬自己的真善美,有了自知就不会自卑,也不会自负,能够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自爱还要自尊,维护自己的安全与尊严,保持自我人格独立,不辱没,不跋扈,不卑不亢,有了自尊就有了羞耻之心。自由是自爱的最高目标,自由是对不可违抗之命的遵从,又有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命是必然,运是自由,合在一起则是命运,尽管必有一死是人的命,但人的活法与死法均不同,人可以用力改变非命定的东西而获得自由,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自爱是爱他的前提,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珍惜,破罐子破摔,何谈爱他人的博爱与兼爱。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既有自我保存本性,又有与他人共在的需要,当这个世界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变为非人了。人天生地活在群体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兄弟般的我你关系,你就是另外一个我,整个社会是一个大我,小我与大我是一体的,爱小我必然爱大我,爱他是自爱的高层次实现。

自爱不等于自私。长期以来,之所以抛弃自爱而不顾就是因为自爱与自私的关系没有理清。不损人的自爱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利人又利己的自爱是双赢,更具合理性,只有一种极端的自爱——损人利己的自爱是违背道德的,这种极端的自爱即自私。自私只存在于私有社会,原始社会不存在,共产主义社会更不存在。自私是个历史范畴,它将伴随私有制的消亡而失去存在的根据。

2 公正:道德教育的底线

如果说自爱的价值在于自由,公正的价值则在于平等。自由与平等是人类追求的二个最基本价值,既要自由又要平等,但二者又存在张力,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对立又统一。没有自由,社会将失去活力,停滞不前,没有平等,贫富差距、贵贱差距拉大,社会就会崩溃。公正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对公正做了基本划分,即分配的公正、矫正的公正、交换的公正。所谓分配公正是指经济政治资源的初始分配人人平等,不得偏私,厚薄不均。矫正的公正则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侵权而言的,侵权造成公正的丧失,这就要国家出面使失衡的天平回复到原来状态。交换的公正即商品交换、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双赢。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所谓公正,它的真实含义,主要在于平等。”

公正是一种底线伦理,公正底线不可逾越,公正红线不可触碰。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公正思想,天下为公在原始社会就被确立为选贤任能的道德标准,春秋时代,儒家提倡公义胜私欲。西方的公正思想更丰富,希腊城邦时代,智慧、勇敢、公正、节制是四主德,公正是核心。上世纪六十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认为公正即是善,公正是任何社会制度应坚守的第一位的美德。美国当代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了系统的公正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公正道德的哲学基础是到的主体间的原子式排列,个体权利通过社会契约而相互关联,契约则坚持平等为原则,只有平等才有契约的达成。公正团体法是公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道德地位凸显,商品经济的平等原则对公正道德有鲜明的要求,公正道德成为第一道德,人们做得最多的道德行为就是公正行为,等价交换是公正,伤害别人要赔偿是公正,市场上面对的是陌生人,陌生人之间不可能有太多的关爱成分,公正则是最基本的规则。人人持守公正,社会就能正常运行。这里公正意义上的平等不等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是一种极端化的平等,是一种有损自由的平等,会造成共同贫穷,社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这就意味着公正一方面坚持平等,另一方面坚持差别原则,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用一刀切的办法对付一切是一种极端狭隘的公正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底线思维,公正道德就是底线思维的具体化。坚守底线思维,我们就有了社会稳定的道德基础,不会发生大的社会动荡。这种公正道德与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契合性,德法结合恰是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

3 关怀: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关怀也可称为关心、关爱,英文单词是care,是关怀伦理的关键词。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与科尔伯格的公正道德教育不同,诺丁斯与吉利根則开创了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与关怀道德教育,她们认为,男性的道德取向是公正,女性的道德取向则是关怀。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关怀思想。儒家讲究仁爱,孔子主张爱自亲始,进而发展为泛爱众,此即爱有差等,也就是说关爱是一个差序格局,由近及远,关爱的程度由深及浅。这种爱人的思想从积极方面推己及人,即己欲方面立人,从消极方面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起来即忠恕之道。墨家则讲究兼爱,儒家的仁爱是有差别的,墨家主张爱无差等,无差别地爱一切人,不分远近亲疏。此种兼爱也可称为博爱。道家主张泛爱,超越社会关系而指向自然关怀与生命关怀,追求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无待无己的境界。佛家则慈悲为怀,关爱众生,施与快乐为慈,怜悯众生拔除其苦为悲,合在一起即慈悲,也就是与乐拔苦二者,大慈与众生乐,大悲与众生苦。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推及一切生命。

西方自古至今都有关怀伦理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关怀到社会关怀再到自我关怀的演进过程。德谟克利特认为大家总是以友爱作为城邦主要的善德,柏拉图认为“若人们都是朋友便不会需要公正;而若他们仅只公正,就还需要友爱。”这里明确表达了友爱思想,而且认为友爱高于公正。中世纪基督教的关怀是神圣之爱,甚至可以这样说,完整意义上的关怀伦理是从基督教开始的。基督教主张爱人如爱己,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的人祈祷。文艺复兴后,西方关怀伦理中的自爱地位提升,培根把他的伦理学说称为全体福利说,即上帝把自爱作模型,霍布斯把自爱作为整个伦理思想的基石,洛克则由自爱推出对他人的尊重,进一步走向博爱。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即自由平等博爱。在康德看来,自爱与博爱都是人的绝对义务,弗洛姆建立了自己的爱的伦理。

关怀道德要求为了被关怀者的利益而做得比必须做得更多,得的比应得的更少。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公正伦理的做需做的事,得应得的东西。关怀道德从客体角度讲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表示即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由爱己到爱亲,再到爱万民、爱众生、爱自然。在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的框架中,物是指人以外的一切自然界。当代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失衡要求人类对大自然更多关爱,某个自然物可能对人类没有直接的价值,但作为自然环境的整体对人类则是有价值的,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民胞物与思想与现代关怀伦理相通。

关怀伦理是高端伦理,这种高端要求人们付出代价不求回报,完全是大爱之心在支撑,公正伦理存在理性的计算,而关怀伦理则是情感的支撑。因爱而无私,因爱而舍己为人,甚至杀身成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境界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可以无限提升。一个人的关爱能力是有限的,但关爱之心却是无限的。有了关怀伦理这个标尺,任何人也不能说是道德上的自足,每个人都有待提高,都有进一步修养的必要。

参考文献

[1]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论人——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01.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亚里士多德.尼科马克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9.

猜你喜欢

公正道德教育关怀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迟到的公正
公正赔偿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