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2018-01-05范立华
范立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可现在的部分中学生学习动机欠缺,感恩意识淡薄,校内外表现令人费解,特别是对问题学生的处理上令老师煞费苦心。要想改变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他,唤醒他,使之成为有志少年。
周一升旗时,初一梁主任与同学们的互动——搬运泥块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教育意义,当他说到参观工厂看到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下付出那么多的汗水,而所有的辛劳只换得这么点报酬时,我感受颇深,因为曾经的经历,我在中学时假期打工经历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而这次活动的开展意义深刻。
今天的我站在三尺讲台,为人之师,为子之父,更有深刻体会——家长们的辛劳只为子女有一个更好的明天,但是家长工作时的艰辛,今天的孩子却极少能有深刻的体会,好多初中的学生仍然在无忧无虑地玩,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揪心。
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今天四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但看到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佳,精神萎靡不振,没有一点朝气蓬勃的样子。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没有理想,缺乏动力和兴趣的缘故。有理想有抱负的同学生活一定是充实的,甚至很多时候会有时间不够用的紧迫感,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些名言的激励下,成就了多少有志少年,他们有的保家卫国,有的成了一代名医,还有的成了受人尊敬的人民警察……可再看看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沉迷于“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那些虚构的刺激的网络游戏了,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着实令人担忧。
面对这样的学生,怎样才能让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呢?答案就是——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和家长的舆论价值导向会不断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重中之重。
初三有一名学生名叫成材,家庭条件极差,爸爸在一个小煤矿上工作,不幸被砸伤了腿,瘫在床上。妈妈四处打工维持生计,还供着成材上学。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可就在这样的家庭里他却不懂得珍惜,不愿意学习不说,还经常给家里惹事,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更让人闹心的是嫌弃爸爸是个病人,对妈妈辛勤的付出没有一点感恩之心,经常顶撞妈妈,不听妈妈的话。面对这样一位同学,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帮助他,让他觉醒,让他进步,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探讨怎样才能唤起他的上进意识和感恩之心?对于这个学生我批评过、斥责过、也曾狠狠地吓唬过,可就是没有一点成效。我突然想起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的一句话:“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多一份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是温暖的、无私的;孩子犯错时,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可对于他,我除了批评又帮孩子做了什么呢?夜晚,我辗转无眠,该为孩子做点什么了。于是,我决定每周五下午给我的爸爸、妈妈送好吃的时候一块带上他,让他感受我为父亲按摩,帮母亲承担家务的孝行。借这样的机会和他聊天,聊父母的不易,作为晚辈要懂得感恩等,通过我的行动和话语让他受到感染,受到熏陶。临走时并为他的父母也买上一份让他带回家去。开始,他百般不理解,可后来渐渐的他意识到了什么,意识到我这样做的意图。接下来的日子,他开始变得沉默,再接下来他渐渐有了行动,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下课后也不出教室在教室看书,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向我汇报学习情况。半年后,他的成绩上升很快,几乎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
是啊,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可能和潜力,教师只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孩子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地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打开孩子的心结,才能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
后来在家长会上,他的妈妈和我说了他在家的表现:给他爸爸按摩、帮他翻身,还主动帮助妈妈扫地、挑水。此时的家长用她那双粗糙的双手握着我的手,握了再握,不时地向我致谢。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地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一棵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成长是慢慢等待。”
爱要不徐不疾,静待花开。
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多数人都以为把刀磨了,砍柴的效率就高了,但是科学实践证明,其实把刀烧红了放到水里淬火,才能真正更好地利其“器”,才能让——“器”有本质的改变。而这里的学问才是大学问,我想教学生亦是此道理。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想学生之想,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做一辈子的磨剑客,我無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