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及策略探析

2018-01-05慕春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35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新时代高校

慕春梅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作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讲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5.044

新时代,随着网络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和各种思潮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不愿对社会、家庭、集体承担责任,甚至对自己生命出现不负责任等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适切的引导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建构和稳固日益成熟的价值观。如何对大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切实将教育落到实处,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

大学生的价值观虽然和他们进入大学之前的阶段相比,会成熟理性和稳定一些,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审视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需要看到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明确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所需的专业人才,因而对学生专业知识过度重视,容易忽略学生“成人”的基本需求,认为只要学生“成才”了,“成人”便没有问题。也有人认为大学生的“三观”已形成,大学教育在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即使学生因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出现不负责任无担当等现象,也将之归咎于家庭教育失职和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作为对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阵地,并未主动承担起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任。学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往往体现在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希望学生由此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主动维护国家利益。大学教育往往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容易忽视对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需求,忽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由此,对人才背后的基本需求不够重视,使得人才有才而无德,更有甚者成为自私的利己主义者,给社会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

1.2 教育路径单一,注重理论传授,实践欠缺

高校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通常统称为“两课”)、辅导员或班级导师的教育、党团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社团组织自行开展的活动以及学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通过理论灌输的方法试图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严谨的社会责任的理论认知,并认为有了责任认知,就自然会产生责任行为,教育过程中很少有实践内容。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需要在一定的情境和事件中产生,因而这样注重理论灌输忽略实践育人的教育功能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内心情感受到驱动,由此激发内在动力,此时结合教师有效的引导,并根据具体的实践方针策略,让大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否则,通过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所讲授的内容,未能通过实践将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责任意识,只能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 教育针对性不强,忽视个体生理和心理需求

一直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对责任教育的认识上,比较功利和狭隘,理论上进行灌输,管理上主要从外在制度和规范角度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忽视个体生理和心理需求。高校的理论课通常为大班教学,有时会多达几百人,很难做到对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重视,无法关注个体的真实情境。学生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角色背景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对社会责任感教育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作出回应,对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否则难以进入学生内心,也就很难激发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践策略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笔者提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策略,即更新理念、在理念认同的基础上拓宽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路径,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2.1 更新理念,加强对责任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纵观高校在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需要更新理念。坚持理念先行,才能慢慢“导之以行”。诚然,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培养,如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本人的配合,但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社会責任感教育主要来自学校。学生远离家人进入大学后,学生受到家庭的影响较小;作为社会来讲,社会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可是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先进分子,他们理应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对社会环境起到良好的促进推动作用,所以社会环境也不能担负起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任。由此,高校应摆正位置,认识到自身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担负起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担。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大学有“大德、大爱、大师、大精神”。大学决不能等同于培训机构,不应该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指导一切的指挥棒。学校应该从顶层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制度和经费上保障并抓好落实。学校各育人主体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专业课教师唯科研成果论的评价机制,充实辅导员队伍,将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保障其有充裕时间和学生接触,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和生活状况;校内加强教师的教书育人、学工系统的管理育人和后勤系统的服务育人的多项联动的教育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才能实现全员育人的局面。

2.2 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实践

(1)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在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注意和情感教育、心理学教育等多学科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尽量结合现实,基于大学生的认知及情感发展的特点,找到与大学生生活经验相切合的结合点,帮助大学生把外在的知识、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结构,促进他们责任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注入新时代的内容,比如充分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相融合、通过向学生展示和叙述现实的责任故事,利用红色资源教育、新闻事件、身边的人如关工委的老教师们等的经历等贴近生活的真实事件,促进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从而将其内化为自我责任。

(2)完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提升教育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它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學的理论灌输,忽略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因此大学除了常规的课程体系外,还需要丰富完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增加带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实践活动方面的课程开发,为学生创造真实情景教学。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革命圣地、博物馆等,运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锻炼,也可和校外相关部门联系,请典型人物或知名校友进校园演讲,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重视各类学生组织自发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专门的教师对活动方向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当学生在面对责任事件和责任冲突时,提高自身对责任主体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3)注重差异性教育,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面临的环境和压力不同,会有不同的情感需求;大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社会责任感也有不同的理解;大学生身份的不同(如党员、团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等),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也或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教育的视角,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注重差异性特点,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具体的责任感培养。

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容易极易出现迷茫、焦虑等情绪,此时需要学校帮助他们转换角色,重新定位,正确地面对生活和学业变化。所以,新生年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侧重自我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们及时完成角色转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年级是大学生心理从未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这个阶段应着重加强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毕业年级学生主要忙于考研、出国或找工作,此时应帮助学生把握就业方向,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勇担社会责任。对于学生党员,学校应在发展学生党员时严把质量关,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3 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者,人之模范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人的话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教师的知识文化和道德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交流、论文指导、日常生活中和学生的交往等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养成,他们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在教育工作中的一线人员,教师所具有的敏感性,能够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对此做出恰当的情感应对,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向正确方向发展。虽然我们教师队伍里大部分老师的师德师风是好的,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存在师德师风败坏的案例。这少数教师却影响着大部分学生。所以不能因为是少数老师存在此类问题,就对此不够重视。

目前的高校师资队伍不是十分理想,还应加强改革。首先,应扩大教师队伍。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远大于教师数量的增长速度,很多学校已经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最低数额。专职辅导员因数量不够,现有的辅导员成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很受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改革教师评价机制。高校对于专业教师的评价一般是职称评定,考核内容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使得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搞科研上,从而在教学和与学生的接触上投入过少,出现学生在写论文时联系不上老师,指导教师疏于指导等情形,影响了教师教书育人作用的发挥。最后,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和政治教育建设。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学生的未来,高校应秉承“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让教师成为情感丰富有责任心的人,肩负起为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任,引导学生将理想追求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不断实现自身价值。

2.4 健全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需要学生内在的养成,也需要外在的规范的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仅仅靠学生的自觉行为来完成,教育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巩固,需要学校以社会既行的规范体系为参照,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评价规范和制度,从外在制度和规范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辅助教育。高校可以完善各种评价制度,如对学生建立诚信档案系统,对学生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记录到档案中,并加以惩戒,使学生及时反思,通过自查自省,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严格落实学生评优评奖乃至综合测评中加入德育考核内容,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作为评价依据通过能体现出来的社会评价,发挥这类制度应有的积极评价功能。另外,还需要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

3 结语

总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其目的是确保大学生人人有责任担当,培养勇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主力军。校内加强整合校内资源,动员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工作中来。坚持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进行责任感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才能牢固树立,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到切实践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吴康妮.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与应对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2).

[3]陈海明.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5,(08).

[4]吴康妮.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熊超.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及途径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系列研究之三[J].广西社会科学,2017,(3).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新时代高校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