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互联网市场是敞口的 BAT时代终将结束

2018-01-05张鸿平

中国商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产业资本亚信思科

张鸿平

如何对待从本公司出走的创业者?投还是不投?这个问题没有大多数人意料中的想当然,各家答案也不一。

思科的答案是投,甚至鼓励这种做法。事实上,思科内部人士出走创业、风投基金扶持孵化,再由思科挥手买入,重新将之招入麾下的路径,已经成为思科产业投资的一大特色,亦或是优势——这些项目会格外受风投机构们的青睐。

有思科在前方坐等接盘,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但这种做法并不具有普适性。思科这条路径之所以能够成立,有一个前提条件:思科是这个产业下游惟一的、或者说为数不多的接盘者。

思科所处的行业非常独特,它可能占據了这个市场70%的份额,剩下的只有一个比较小的竞争对手juniper,此外再没有其他潜在接盘的人。在它这个赛道里的项目的结局,几乎是既定的——如果项目做起来,成长不错,接盘的只会是思科。

所以,思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放水养鱼,在外面养着,哪条鱼大了,再把它捞回来。

为什么腾讯阿里不会这么做呢?因为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下,这个逻辑是不太通的。

比如说BAT把离职员工的项目介绍给红杉、经纬,他们觉得项目不错,投了,项目慢慢被养大。跟思科系不一样的是,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不管是谁家出来的人做的项目,一般都先去BAT转一圈,让几家互相竞价。财务投资人考虑的自然是价高者得,肯定要敲战略投资者一笔。

那对于阿里、腾讯来说,当然不愿意在早期投一点钱,将项目放养,等到长大了,让财务投资人反过来敲一笔,或者变成竞争对手的囊中之物。

一句话总结就是,思科在美国的闭环是可见的,但中国互联网市场是敞口的,一个项目在市场上,最后与谁走到一起是难以预测的。

阿里:生态圈无形中慢慢变小

对于要不要投这个问题,在阿里内部一度有一个指导性原则是:不投。

为什么?假使投阿里出去的人,会给内部人什么样的信号和示范?大家辛辛苦苦干,为阿里做贡献,在外面虽然有风险,但潜在的回报更高,有些人甚至还会把阿里的人带走。这显然不利于团队的稳定。为什么要鼓励这样的行为?

关于这一点的争议阿里也一直存在。对于投资团队来说,还是主张要投的。就算你不投,别人也会投,这样反而被动,意味着一个好公司跑到别人的阵营里了。但投的时机、条件需要个案分析。

近年来“不投”这个指导性原则也有所松动。但尴尬的是,当阿里决定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阿里系的创业者时,有时手中的橄榄枝却没能如期抛出去。

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去年,小电创始人唐永波拿了一笔腾讯的钱。在创业前,唐永波曾经是阿里淘宝本地生活行业、淘点点业务及淘宝食品农业特色中国业务的负责人。从阿里出走的创业者拿了腾讯的钱,转投他人麾下,这已经不是头一遭。

阿里巴巴前CTO吴炯投资的微医也是另一个案例。情况比较复杂,但最终很有发展前途的微医还是去了腾讯的阵营。

这种情况对于阿里尤其是老阿里人来说还蛮扎心的,但对于已经离开阿里的创业者来说,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他只能为自己的股东与公司利益负责,他可以在同等条件下,或者略差条件下倾向于阿里,但如果给出的条件差得很远,阿里又经常增加业务条件,他是没法接过阿里的TS的。慢慢地,阿里就会失去一些朋友,失去一些江湖力量,生态圈也在无形中慢慢变小了。

现在的阿里和腾讯的投资风格和几年前正好相反。几年前,阿里更像一个有战略眼光的财务投资人,而现在,腾讯投资显得更财务一些,阿里反倒业务优先了。

王兴曾不满阿里的做法,在采访中直言阿里强势、霸道,甚至“没有底线”。为此,饿了么的张旭豪还曾在一次大会上为自己当时的第一大股东仗义执言:“尽管阿里有强势的一面,但它实质是好的。你说它真是想控制这家公司?控制不控制,其实在于你做得好不好。你做得不好被收购这是宿命,能被收购那还算有你一个退出渠道,对于股东有交代,有些公司死了连退出都没有。”

当初的这番话更像是预言。2018年4月2日,95亿美元,饿了么终于也走上了被阿里收购的命运,成为后者在王兴列阵腾讯阵营后狙击美团的一枚重棋。阿里随之也派出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取代张旭豪经营这项业务。

腾讯: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依照马化腾所说,如今腾讯投资的基本逻辑是,除了通信社交和内容,其他都交给合作伙伴。腾讯不会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东,而是通过小比例占股的方式投资。“只求共生,不求拥有。”然而,不好的一面是,腾讯被冠上了“没有梦想”的帽子,意指这家做产品出生的公司正在逐步失去内部的产品和创新能力,变成一家投资公司。

对这样的观点,我并不认同。腾讯这几年的产业投资做得相当不错。从腾讯的投资和布局来说,它的核心业务不会放手,诸如社交、视频、游戏、支付、即时通讯等。我认为腾讯会在未来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同时,它也在往云计算、电商等不同领域分散业务类型,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投资来实现,比如入股京东、美团点评等。

整体上来看,腾讯的投资布局在往更宽的方向辐射。这家公司的核心能力依然是产品能力和获取用户的能力,即流量。不能说腾讯的核心能力是投资。因为从能力的角度来说,阿里的投资能力不比腾讯、红杉投资能力差。投资能力很多公司、机构都具备。对腾讯这家公司而言,如果它没有了做投资的能力,可能会少赚不少,但依然能运转得不错。可如果它丧失了做产品的能力、丧失了获取用户的能力,腾讯显然不再是腾讯。

布局生态的投资要有,与业务结合的投资也要有,两条腿走路。相比之下,腾讯的这两条腿显得平衡不少,阿里生态这条腿则显得有些发育不良,难免跛足。

被认为“温和”的腾讯,在面对与核心业务相关项目时,也是獠牙毕露的,快手就是一例。

作为2017年最亮眼的明星公司,快手在2017年3月拿下腾讯产业基金领投的D轮融资后,没能在腾讯“流量扶持”的红利下继续实现高速增长。原因是,原本并不看好短视频的腾讯,在抖音走红后对短视频赛道进行重新评估后,对这一赛道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直接的后果就是,腾讯转而决定大力扶植亲儿子微视,掐掉了快手的流量供给——腾讯已经停掉了除去应用宝外,快手所有的流量入口。“强势”和“温和”往往一线之隔。

腾讯目前出现的颓势,并非投资问题,而是自身过于集中的业务架构所带来的问题,没能将其海量的通讯和游戏用户成功辐射到媒体和内容消费等其他业务领域。

据说有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创业者在衡量拿阿里、腾讯的投资时,大多数会选择腾讯,这和几年前的结果相反,我觉得很遗憾。

被产业资本投资或收购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最后再聊聊两件事:一是创业者是否应该选择产业资本,二是针对新经济及其产业资本未来的走势提一些个人的观察与看法。

先对创业者说几句。被产业资本投资或收购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说明你的企业已经产生了价值,没有价值和做得不好的企业连谈的机会也没有。但最终是否应该接受BAT这样的产业资本的战略投资,每个公司情况各异,没有定论。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考量点出发:

第一,创业者自身的人生目标和对团队能力的自我评估。如果你对不能成为马云、马化腾这样量级的企业家不甘心,且评估自己独立发展壮大有可能,也有融资能力,最好不要接受产业资本。如果接受,也是财务属性的少量投资。

像阿里这样的战略投资人比较讲义气,对待多数股权以上的被投企业会像自家人一样,不惜余力地支持,但前提是你是要配合阿里的整体战略。

被阿里多数投资后,你在业务层面需要找不同部门的负责人谈具体合作,你可以有更多资源支持实现你的梦想,你可以有更大的平台施展你的抱负,像陆兆禧、俞永福、蒋凡等都是被阿里并购后再担任阿里高管的。俞永福是坐在阿里高管的位子再去整合UC、高德,而不是以一个被投企业的创始人身份去谈合并。俞永福是一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人,他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才是自己的老板,但同时也认为认马云为大哥未尝不可;陆兆禧的企业早年被阿里收购,一路打拼,功绩显赫,最后成为阿里集团的CEO,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辉煌。而对你而言,这够吗?

第二,要从自身的业务去评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自身的业务和想投你的产业资本是类似的;另一种,你的业务与产业资本不属同一个领域。

如果是前者,你独立发展的空间很小。比如阿里投美团、饿了么、盒马这样的企业,是阿里正在打通线上线下新零售战略的一部分。对腾讯也是一样,比如陌陌在社交,快手在媒体都是腾讯的主营领域。这时产业资本支持你独立发展空间一般有限,未来不是被整合就是被遗弃,或走到对立面。但创始人个人的发展另当别论。

也存在另一种情况。虽然无法独立发展,但被收购的企业却改变了产业资本企业的业务性质。早年亚信收购了一个叫邦讯的企业,后者的创始人李健从而在亚信承担了重要角色,为没有盈利的亚信做了很大贡献,重塑了亚信的主营业务,从此亚信离电讯服务商的目标越来越远,并没有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留下重要的一笔。亚信创始人田溯宁可能会为此遗憾,但反过来讲,作为被收购的创业者李健而言,虽然失掉了邦讯的独立性,但改变了亚信的命运,也足够了。

如果你的业务与产业资本不属同一个领域,你的独立性相对而言会好一些,产业资本会从长远战略和制衡对手的角度考虑。你也许会被称作“小狼狗”先去和对方厮杀一番——“小狼狗”这称呼也许不好听,实际上还蛮准确的,意味着有人撑腰,可以拿到更多资源去相对独立发展。拼多多的高速成长,成功上市就是一例。

第三,看产业资本投资在企业发展的什么阶段进来,它所占的比例以及相应条款。如果是早期的少数股权,可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投资相差不大,它只是先占个坑,以免将来没有机会,或者落入其战略竞争对手之手。这时候作为创业者,主要还是看双方排他性是条款里对彼此的限制,它有没有限制你未来的选择性,你是否能接受?

其次还要看投你的产业资本对与你类似产品的规划和投资策略是什么?如果是在相对后期的投资,你的企业已经到了对格局有些影响的阶段,阿里这样的战略投资人一定会和你将未来业务合作规划得很清楚,谈判过程一般也会是几个月到一年。

投资并非改变公司命运的神符

最近腾讯比较麻烦,殃及池鱼,腾讯投资也被诸多诟病。其实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其投资并非是能一朝一夕改变公司命运的神符,决定公司好坏的还是其主营业务的发展。

想到几年前阿里曾被说得一无是处,日落西山,而腾讯则被捧上了天,代表未来,如日中天。现在又180度反转,被打下地狱。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有上有下的时候,产业资本更重要的作用不是解决波峰波谷的问题,而是帮助企业长远在一条向上的曲线上发展。作为曾经的同行对手,如今从置身事外的角度看,腾讯投资这几年进步不小,特别是纵横联合方面,用比较宽松的条件把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司拉到腾讯阵营。

腾讯对主战场一些关键性投资的敏感度、执行力有所欠缺。比如红极一时的光线传媒,阿里几乎是春节上班的第一周无竞争下得到的,腾讯是在过后才找上门去。分众传媒是阿里新零售战略的一部分,整合线上线下的媒体,同时分众传媒也在腾讯向全媒体业务发展的版图之中。交集之处,为什么腾讯慢了半拍?

今日头条最初的竞争对手应该是新浪、微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腾讯为什么不去争取?现在今日头条发展壮大,成为腾讯的竞争对手,遵循这个逻辑,反倒有可能成为阿里的朋友。

王兴提出互联网“后半场”的概念被广泛引用,大概也会有成百上千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在市场红利消失后,面对饱和市场环境,中国TMT企业竞争的新局面将形成,这对企业以及产业投资有着重大含义。“下半场”的概念当超出互联网行业,有更广泛的经济意义。

就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和投资而言,目前也许可以用篮球的“第三节”来比喻。第一节是自我发展,投资为零,为首的代表是亚信、新浪、搜狐、网易;第二节是BAT,高速发展之下“疯狂”投资的阶段;进入“下半场”的“第三节”,产业资本会和财务资本进一步联合,以更大的体量拓展之前不可能的商业边界和以全球为范围的地理边界。

到了未来的第四节,AI、IOT、区块链等目前还是以概念化为主的技术,会变成现实应用。比特币或许是先烈,但未来,去中心化、可追溯的技术可以用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从而仅以地理概念形成的团体(比如国家)、以利益形成的团体(比如公司)、以权力形成的团体(比如党派)会进一步弱化,而互联网形成的关系成为资源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产业和财务资本的投资方式会更类似二级市场,这种趋势将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面。

BAT时代终將结束,今天已经是这个时代结束的开始,这是新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规律。美国如此,中国也不会例外,蚂蚁金服、今日头条、美团、小米等将加入第一阵营,中国互联网产业将出现多极化的局面。

从三国到春秋战国在两千年前是历史的倒退,而在今天,互联网带来的企业多极化和人类经济生活的去中心化,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猜你喜欢

产业资本亚信思科
IPO前夕引入27名股东抬升估值对赌之下亚信安全恐为“背水一战”
思科新一代防火墙帮助客户实现全数字化计划
金融资本并购产业资本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文献述评
习近平提出中方四点建议
亚信2009年第二季度营收586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