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8-01-05孙凌宇
孙凌宇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生态文明建设会议。会议最大亮点和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因此,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推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
习近平同志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多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时,非常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他主持编制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调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求防止新污染发生,治理现有的污染源,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禁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慎重安排水源开采,缓和水位下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城区绿化面积,禁止乱伐树木;新上工业项目如果污染严重又无治理措施的坚决不上,“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正定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活水。
1985年至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习近平同志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期间,领导编制了鼓浪屿的总体规划,强调打造景城交融、自然人文有机统一的鼓浪屿品牌,2016年7月,鼓浪屿成功摘取“世界文化遗产”桂冠。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以独特的眼光制定了闽东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把振兴林业真正摆上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在经营效益上求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由于在生态效益的追求中起步早,占先机,闽东的生态建设越来越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突出。2000年,担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重点强调了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这些超前的理念和举措为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调研,对余村宁肯不当“首富村”,也要关停矿山和水泥厂、修复生态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余村的做法是高明之举,并告诫村民,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强调“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由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余村的集体经济也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从过去的“卖石头”转变为现在的“卖风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两山论”也成为浙江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重要指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核。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及在中央工作期间,发表过许多相关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都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一文中指出,“要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着力点,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使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正确而又理性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纵观世界历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等重要论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美丽”写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强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2018年4月,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明确提出:“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必须加快构建的生态文明体系和必须深入推进的重点任务,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升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境界,从而正式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指导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观点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是大势所趋。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向。进入工业化以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目前,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世界各国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免遭破坏。当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居于世界前列,资源环境承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在这个阶段,如果不痛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治理,扭转资源超载、环境恶化的趋势,将导致更大程度的生态退化、大范围环境恶化、大幅度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水平,也将显著增加生态环境风险,大幅提高治理和恢复的成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深刻总结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而作出的科学论断。
第二是命脉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可以看出,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越来越高,就是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代实现中国真正强起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党执政兴国的责任所系。
第三是发展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辩证看待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过去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进入高发频发阶段,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四是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只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基本要求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握好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就是要构建起“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离开了自然,人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第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发展与保护融合在一起,要求我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第三,落实“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好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第四,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因此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第五,把握“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因此要加快制度創新,强化法治执行,让制度和法治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倒逼落实新发展理念。第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表明,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三)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一,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发展方式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因此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极大变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行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第二,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东部地区环境治理取得成效、中西部地区环境开始恶化,城市环境治理取得成效、乡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必须要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充分认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艰巨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消灭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打造美丽乡村,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第三,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风险涉及到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国家安全,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为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四,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使价格机制在资源环境配置中更加通畅,大力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
三、切实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重庆大地上
“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重庆市委反复强调,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落实在重庆大地上,推动重庆各项事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为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精神,2018年6月12日,重庆市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重庆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重庆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战略导向,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把“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为战略目标,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当务之急,把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有机统一起来,突出“建、治、管、改”,深入推进“碧水、蓝天、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切实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一)对标对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
重庆全市上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来,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切实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注入强大动力。目前,重庆全市各部门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系列决策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项目化、工程化,落实“定人、定责、定标、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六定要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涉及生态环保的部门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锻造一支环保铁军,全力以赴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推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保工作,着力推进重庆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
(二)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对于重庆而言,融入长江经济带,就必须构筑牢靠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大力加强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域和大巴山、大娄山、大蓥山、武陵山四大山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保护。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细化落实各行业、区域、流域产业准入的硬要求、硬条件以及制度性安排,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项目建设实施。坚决制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纺织、造纸等存在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制止5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工业园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重点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库区消落区整治,减轻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环境负荷。
(三)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下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重庆市积极开展专项督察和日常监察,船舶码头污染等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形成了以硬督察、硬措施督促解决环境问题的良好态势。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目前,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6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57天,同比增加10天,PM2.5同比下降20%;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整,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等专项清理整顿、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开发活动排查。
(四)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必须依靠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在全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让重庆山水“颜值”更高,让重庆城市“气质”更佳,让人与自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积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序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五)严格环境监管执法,提升环保支撑保障能力
用好法治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重庆市积极推进环境监管执法“零容忍、出重拳”行动,落实国家2018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六大专项行动,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重庆市落实《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和《2018年国家生態环境监测方案》,深化空气、水、土壤、生态、污染源等监测重点工作,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
此外,全民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重庆市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及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公众的有效参与降低了政府搜集生态环境问题的成本,增加了生态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使得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具有可操作性。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