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带回来留得住干得好
2018-01-05王胜刚
王胜刚
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为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扶贫攻坚工作,在教育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下,国家留学基金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结合滇西片区实际情况基础上,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2013年,《教育部 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实施后,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财务司和国际司的支持和关心下,在云南省教育厅的大力协助下,国家留学基金委本着“高度重视、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智力扶贫”的原则,以推动滇西教育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不断创造条件、加大资助力度,先后于2013年和2016年设立了“滇西边境山区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和“滇西边境山区中学教改出国留学项目”。
回顾过去5年的发展,滇西边境山区出国留学项目(以下简称“滇西项目”)作为教育帮扶、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支持滇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滇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巩固滇西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绿色服务通道,实现留学效益“提质增效”
国家留学基金委高度重视滇西项目。首先是特殊支持方面。国家留学基金委将项目设计为成班研修方式,采取国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班和校长班首先分别在北京语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进行1个月和半个月的国内专业预备教育,然后到国外一流大学教育学院进行3个月成班研修,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国内外研修学费、在外期间的食宿费,以及往返国际旅费。
其次是特殊服务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留学基金委努力提升精心、精准帮扶力度,提升教育扶贫质量。在项目设立初期,考虑到滇西地区留学人员专业水平、出国研修经历不足等实际情况,国家留学基金委与云南省教育厅共同设立了稳定的7人工作小组,5年来从细化完善“选、派、管、回、用”不同阶段入手,共同负责项目的实施;为第一次出国的教师和校长们建立“一对一”绿色服务渠道,帮助他们顺利走出国门。学员在国外学习期间,得到中国驻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使馆教育处及中国驻纽约、布里斯班总领馆教育组的有力帮助和指导。
在项目实施中,国家留学基金委坚持八个“精心”、六个“导向”,巩固留学成果,形成留学效益闭环。可以说,项目的有力实施,不仅带动了滇西边境山区中学英语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转变了他们的观念,更为支持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大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力度提供了有力保证。
扩展项目辐射圈,实现教育范围的“双覆盖”
2017年,国家留学基金委会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课题组开展了全方位的建档立卡工作,摸排各类中学及教研机构的数据,精准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目的就是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出国留学,让更多学校受惠于上述项目,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通过建档立卡的摸排行动,形成以点带面、立体辐射的工作模型。截至目前,已实现了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每所高中至少有1名英语教师、每县至少1名校长出国留学的双覆盖目标。
以点带面,实现教育帮扶的“全突破”
滇西项目以“种子教师”效应,通过提高滇西贫困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的水平,发挥“拉帮传带”的作用,带动了整个外语教学培训改革平台建设。评估调研显示,教师语言能力明显提升,文化素养显著提高,进取动力空前高涨,反思意识明显加强,教学视野极大开拓,教学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效果日益凸显。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导过度;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新加坡“提问式教学”,英国“任务型教学”“抛锚式教学”等合作探究模式引进课堂教学,形成了引领和示范。
5年的深耕,使得滇西地区教师“走出去,带回来”的脚步更快了,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的愿望更强了,提高滇西地区素质教育质量的自信心更足了。
5年的深耕,也使得我們与滇西地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产生了浓厚的滇西情怀,深切认识到脱贫攻坚战所带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除了为滇西地区教育事业带来一些“看得到”的改变,我们也由衷地希望老师们能够学成回国、不忘初心,进一步释放发挥留学效益,早日成长为滇西地区教育发展“留得住、干得好”的中坚力量。
教育精准扶贫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滇西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参与国家扶贫计划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将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坚持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这一基本遵循,继续精准聚焦滇西基础教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诚合作、砥砺前行,完成好项目的“最后一公里”,书写好教育的“奋进之笔”。(作者系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