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型主题班会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探索
2018-01-05王维审
利用故事来设计主题班会,实质上就是将一种叙述置入另一种叙述,即通过怎样的叙事去实现述理的意图。这其中有一些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围绕特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叙事教育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后,笔者开始尝试利用故事对学校教育阵地进行叙事化“改造”,并将主题班会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一、叙事型主题班会的基本要点
叙事型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有目的、有组织、有策略地呈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调动学生对故事(事件)的积极体验,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主题班会形式。其基本要点的界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讲故事是叙事型主题班会的基本手段
通过讲故事来传达情感、意见和信念,逐渐成为政治和商业传播领域的流行观念。基于这样的认知,叙事型主题班会借助故事易于倾听、理解和分享,易于唤起共情合意的沟通优势,充分挖掘故事的教育价值,通过讲故事(事件)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说道。确切地说,“讲”指的是故事的呈现方式,除了直接使用文字或语言讲述以外,情景剧表演、微电影、绘本、话剧、戏曲等都可以成为故事呈现的方式和手段。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应该以帮助学生内化故事为主要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新颖或独特。
(二)设计故事是叙事型主题班会的关键环节
叙事型主题班会与常规主题班会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德育实施手段:常规主题班会往往以讲道理为主,把空洞乏味的人生道理强硬灌输给受教育者;而叙事型主题班会则是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把人生道理、生活道德及行为规范传递给学生,通过故事的浸润,实现“大教无痕”的目的。但是,故事中的教育意蕴并不能自动作用于德育过程,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教育性设计,这一过程是叙事型主题班会的关键环节。故事的教育性设计与班会课中嵌入故事有着本质的区别,诸如在班会课中利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或增加情趣等,都不属于对故事的教育性设计。真正的教育性设计,首先,要以故事为主素材、主背景、主基调,并自始至终主导课堂实施的全过程;其次,故事与教育主题的艺术性融合,并通过对故事意蕴的取舍来决定对学生道德影响的主方向。
(三)说服性叙事是叙事型主题班会的行动本质
从实践上来看,人更容易被一个好故事而不是一个好论证说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永远要比讲道理打动人”。叙事型主题班会就是基于故事的天然说服性,借助一定的策略和模式进行的道德说服性叙事。说服性叙事的基本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话语造就语境,通过讲述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二是微内容发展大格局,通过小事件来激发人对宏大行为价值、道德规则的实践和追求;三是叙事成就德性,通过借助故事的教育性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品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叙事性说服的目的不是让自己的意见成为唯一的意见,而是通过提醒式协商达成理解和共识,让学生在自覺状态下获得心智和心灵上的成长。
二、叙事型主题班会的基本原则
利用故事来设计主题班会,实质上就是将一种叙述置入另一种叙述,即通过怎样的叙事去实现述理的意图。这其中有一些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故事性原则
故事是叙事型主题班会的核心资源,“讲一个好故事”是班会课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一个好故事”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有情节,一个有情节的故事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在参与、体验或者感受的过程中实现道德品质的培育;二是有张力,只有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恰当设置有张力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不断深化对故事蕴含道理的理解与认识;三是有留白,故事不是去告诉人们思考什么,而是提供值得思考的东西,让学生在经历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发现的乐趣。这样,故事就能够引起共鸣和互动,使听故事的人愿意主动参与到价值观和信念的交流中,而不是直白地揭露或简单地告诉人们价值观和信念是什么。
(二)引导性原则
随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道德教育变得复杂而又艰难,实施、推进道德教育绝非仅仅依靠权威指令、逻辑推断和简单结论就能解决问题。所以,通过主题班会进行的道德教育不再是教师的灌输、训导和机械的行为约束,而是根植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价值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到一条适合心灵涵养的德育实施途径,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多元的观点,通过平等对话、情感渗透等多种方式,用故事素养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故事可以无限接近道理,但不会去揭露道理。这就为道德教育预留了足够充分的引导空间,让学生在情感的引导下自主建构品德和品行。
(三)教育性原则
在叙事型主题班会中,故事的呈现是为实现德育目的服务的,这就需要设计者能够充分挖掘故事的教育价值。具体而言,故事的教育性可以经由三个层面得以实现:一是由事悟理,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说出故事给予自己的真实感悟,对我们一直期待的想法进行肯定和强化,对我们期待不一致的想法进行引导和修正;二是以事说理,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故事背后德育内容的态度和看法,根据道德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理性选择,从而获得有利于学生精神发育的道德原理;三是由理入事,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地将从故事中获得的价值观念与生活建立内在联系,真实地体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达成价值共识。
三、叙事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叙事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一般要经历明晰教育主题、选择故事素材、形成策略文本等环节。其中,选用什么样的故事,进行怎样的设计,如何指向已有的主题,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研究,笔者逐渐形成了“故事叙述、勾连实际、多元思辨、达成共识”的主题班会设计策略,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体有效的系列设计与实施方法。
(一)“一叙到底”法
“一叙到底”是指在一节叙事型主题班会课中,以一个典型故事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利用故事情节的递进过程引导学生不断深化思考,逐步形成认识、建构品德的设计方法。有些故事本身就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或者意志导向,其情节的逐层发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递进梯度,这样的故事就可以拿来作为整节班会的素材主线,围绕故事情节展开道德教育。下面以叙事型主题班会“爱情是什么”为例,谈一谈“一叙到底”法。
1.选择故事。适合“一叙到底”的故事大都属于长故事,其情节递进明显,逻辑性强。“爱情是什么”一课选用了绘本故事“两只蛋的爱情”,讲述的是两只蛋从懵懂相爱到理性分手的过程,很适合用来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进行爱情教育。
2.分段讲述。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将“两只蛋的爱情”分成三部分进行讲述:第一部分描述了两只蛋在破壳之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从生活的细节之处呈现了爱情中的甜蜜、美好及浪漫;第二部分讲述了它们在破壳之后的爱情没落,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让它们的感情慢慢有了裂痕和分歧,在确认无法继续后,它们选择了和平分手;第三部分是结束语,“你看,感情破裂不一定非有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揭示了早恋的本质和归宿,将整个故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3.勾连实际。在第一部分讲述结束后,教师需组织学生就绘本展示的内容谈谈对爱情的认识,按照“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的思路进行感受。第二部分结束后,让学生再次确认对爱情的理解,并对前期观点进行修正,然后引入两个生活案例,组织学生根据课堂收获对生活案例进行判断,强化课堂认知。第三部分的重点是在结束语呈现后,让学生在与故事的共鸣、共情中感悟到爱情的真谛,懂得了爱情之花在合适的时间绽放才能美好而芬芳的道理。
“爱情是什么”的设计基本呈现了以下两个环节:一是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展开,学生面对的问题也逐渐清晰明确;二是将故事的德育内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对接,让学生在与他人经验的比较中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化自我正确的道德行为。这就是“一叙到底”法的基本流程。
(二)“道德两难”法
“道德两难”法指的是利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實践能力的一种主题班会设计方式。这一方法的使用,大概需要经历以下三个环节:
1.选择道德两难故事。有些故事(事件)本身无法进行单纯的价值判断,揭示的问题具有两难性,容易产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选择困境,这样的故事我们称为“道德两难故事”,它是我们开发叙事型主题班会的重要素材之一。在确定了教育主题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主题选择适合的道德两难故事。
2.讲述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一般比较简短,讲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具体实践中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播放视频、音频资料,资料来源可以是选用他人作品,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拍摄校园剧、微电影等;二是现场表演,比如组织学生排练小品、话剧等,也可以直接由老师或学生进行讲述。
3.引发道德追问与思辨。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借鉴经典故事,也可以从学生身边寻找故事。比如,班里的小A丢失了崭新的手机,班长在好朋友小B家中无意发现了那个手机。追问之下,小B承认是自己偷的手机,但因为自己特别喜欢,不想还给小A,并恳求班长替自己保守秘密。针对这样一个故事,班主任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小A带手机进班级违反了学校规定,小B偷了这个手机应不应该?假如你是班长,你会选择帮小B隐瞒秘密还是举报小B?在友情与正义之间你该如何进行取舍?
4.达成价值共识,传递核心价值。朋友情谊、班长职责和检举偷盗者的责任,三者之间的纠缠不清,恰恰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催化剂。在两难甚至是多难的选择中,学生渐渐理清了道德本质,获得了道德成长。
(三)“多故事关联”法
以上两种设计方法,均由一个故事来完成。但有的教育主题很难通过一个故事完成设计,需要多个故事进行不同的系统关联才可以实现教育价值的丰厚与教育意义的丰满。这种由多个故事共同参与的班会课,其设计方法又可以分为两个思路。
1.递进式关联。在设计叙事型主题班会课时,班主任可以采用一个故事揭示德育主题、一个故事解读德育主题、一个故事深化德育主题等方式,用多个故事层层递进进行关联,形成一条完整的德育故事链,共同完成某种道德教育。有时,在每一个教育链接点上,也可以同时包含多个小故事,以共同阐释必要的教育内容。如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时,班主任可以设计一节叙事班会课“昨天、今天、明天”。整节课以四个情景剧,叙述了A、B、C三个同学在四个不同场景中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呈现了12个小的故事情节。通过对这12个小故事的配对组合,用叙事的方式展现出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人生?继而开始规划如何实现那个未来的、理想的自己。这样的组合叙事,给学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生的心灵触动极大,产生了极强的教育效果。
2.平行式聚焦。有的教育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诠释或从多个维度进行推证,对于此类主题,就可以采用多个故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向进行聚焦式解读。这种设计方式与“递进式关联”不同的是,课堂中使用的故事彼此之间不具有递进关系,而是平行并列朝向一个共同的问题点,联合说明一个教育主旨或德育问题。比如,母爱本是一个无法丈量、无法定义的概念,班主任在设计关于母爱的班会时,为了从不同方向展示母爱的真、善、无私与宏大,可以选择“母爱的对峙”“母亲练习喝咖啡”“卑微母亲的眼泪”“不认识母亲”四个故事,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不同的维度丰富、阐释母爱,让学生在多维涵养中生成道德品性。
还有一些别的实施方法,如“故事多维续说”法。有些故事的结局具有开放性,或者是一些经典故事的结尾具有时代的可变性,这样的故事可以通过“多维度续说”的方式拓展故事结尾,以此来拓宽故事的德育价值。比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可以设计一节“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的班会课。在这节课中,班主任可以借用“狼和小羊”的故事,让学生在“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之后进行故事结尾叙说。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更多应对狼的智慧。诸如“想办法转移坏人注意力”“适当示弱博得信任”等逃避伤害的办法,在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碰撞中逐渐明晰。
实践至今,我在叙事型主题班会的研究道路上已行走了多年,团队化研究模式也已展示出生机和优势。在未来,叙事班会研究团队将在主题班会课程化实施上进行创新性探索,以期获得更加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员】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