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2018-01-05赵呈领
赵呈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以互联网发展为基础,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就是这些新型信息技术与相关社会发展领域整合成新的业态的导向和标志。从教育视角审视“互联网+”,应明晰这场风潮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而且是对教学与组织模式的冲击,以及对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深层次影响。首先,在信息技术催化作用下,未来教育逐渐呈现高度开放与私人定制的新特质。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校教育通过改变知识传播形式与教育管理方式,展现出平台化、个性化与创客化的新景观。再次,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向在线开放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绿色素质教育的理念发展,促进学习方式向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探究与混合学习等方向转变。最后,教师是实现教育改革根本目标的主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成为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之一。
基于技术创新驱动形成的“互联网+”时代,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如何使教育搭载“互联网+”的快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教育整体变革、课堂教学变革、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着手,推动教育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一、“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变革
“互联网+”以融合云、网、端于一体的万物互联为中心,通过以虚实融合使教育服务虚拟化、以实时通讯使教育供给社会化、以数据智能使教育需求个性化为途径,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教育大数据既可以从宏观视角通过高度个性化的个体数据评估教育发展水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监测分析教育舆情、制定教育决策,也可以从微观角度提供即时学习诊断、发展性评价、自适应学习等服务,以突破传统学习资源与环境的限制,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
基于技术创造出的虚实结合的智慧教育生态,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使学习“随时能学、随处可学”。一方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的情境化虚拟学习空间,通过技术再现真实情景的方式增加了临场感,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依据虚拟空间的网络学习可以恰当地选择学习空间,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实现在时空分离状态下学生通过独特的学习路径深化实体空间的授课内容的目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三者之间的融合、创新,为学校的整体革新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在该计划的指导下,在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层面,应秉持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空间设计理念;在未来学习方式层面,将重视基于项目的跨学科主动学习、面向真实问题的探究式深度学习以及基于发展导向的个性化智慧学习等方式;在未来课程体系构建层面,应基于个性发展、地方特色以及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特征,促进课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校内与校外的课程资源联合,实现知识与生活、实践与能力的结合;在未来学校组织管理层面,将呈现教学活动虚拟化、内容管理网络化、主体诊断与环境感知智能化、教学管理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在颠覆诸多传统行业的基础上,正在逐步撼动教育领域以促进其走向开放、个性、绿色。这里介绍三个例证。密涅瓦大学(Minerva Schools at KGI)创设出每班不超过20人、以小型互动研讨课形式为主的虚拟课堂,通过教师远程授课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依据记录分析学生参与状况,判断其是否掌握了相关概念与思维方式。密涅瓦大学的课程设计包含“正式体系”(通过学习规定的课程,培养逻辑、推理、数据运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经验体系”(通过探索感兴趣的领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复合体系”(通过深入研究思考,提升社会有效互动的能力)、“修辞体系”(确定毕业项目,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AltSchool以“教育+设计+程序+创业者精神”为教育理念,以通过技术平台和微型学校创造21世纪个性化学习的新模式为宗旨,以关注学生、充满活力、标准严格、多元共存、多方合作、趣味教育为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档案、设置个性化的学习模块、开设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聘请高比例的技术工程师以及运用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促学手段实现个性化学习。可汗实验学校(Khan Lab School)是全年无休、混龄教学、自设计划的一所实体学校,以开放教育为本质,注重学以致用与课程体验的设计理念,建设了“创客实验室”“概念实验室”“聊天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应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發展。这一理念的贯彻有赖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即由封闭时空的传统教学向开放时空的泛在学习转变,由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基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发展方式转变,由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向依托技术支持的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建立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一)教学环境开放化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环境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性,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支持。基于网络虚拟空间的在线开放课程包括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如南京大学SPOC网站),前者致力于通过赋予学生自由选课权利、增加学生责任感、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意愿等途径提升教育效率,后者注重通过模式自由度、全程关照、出勤率、学组建构、因材施教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智慧教室则是在物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的融内容呈现、环境管理、资源获取、即时互动、情感体验于一体的高端多媒体教室,可使学生利用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借助终端及时感知学生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多终端显示与多主体评价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总结。
(二)教学模式人本化
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机械式的预制教学内容,转变为生成式的动态教学内容。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技术支持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前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学习、课中师生交流完成知识综合和升华的方式,使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完成教学内容的研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技术拓展了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边界,使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以混合式学习为代表的教学是基于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网上学习的平行模式、本校课程为主与网上资源为辅的相交模式、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合二为一的重合模式(如华中师范大学云平台、清华大学雨课堂),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网上教学”的方式开展线上学习、案例研讨、线下辅导、学习总结、课后测试等教学活动。
(四)教學信息处理科学化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处理,能使主观质性数据转换为客观量化数据,以便科学准确地处理教与学的信息。一对一教学是一套以完整的分析考评体系、学习方案设计系统以及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系统为基础的个性化定制机制,通过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可视化,能够实现精准检测,指导学生学习,合理规划学习路线,使学生能够体验“差异学习”,享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五)教学资源均衡化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优质资源的跨时空传输与分享,为带动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步课堂是指利用卫星或互联网技术,将一所学校的教师教学同步直播到异地的教学班级,实现不同地域、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形式,并以同体式、支教式、协作式破解薄弱学校开不了课、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三、“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是在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必须符合以下三个特征:首先,具备专业理想和专业道德,即必须具有服务重于报酬意识,并以服务社会、为社会作贡献为最高理念;其次,具备专业自主权,即拥有自己的专业团体,享有充分的专业自治;最后,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纯熟的实践能力。
以上述专业视角审视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从“理智取向”(通过知识基础提升专业性)、“实践反思取向”(基于个体实践知识与教学反思实现专业发展)、“生态取向”(关注教师专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三种取向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案,并以学校为依托,构建融学校文化、学习社区、团队互动于一体的不同维度的实践环境,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位学者曾说,“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我们就掠夺了儿童的未来”。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以何种身份融入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互联网+”的风潮中应以教学设计者、资源开发者、学习指导者、教学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的身份,在服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
具体来说,在教学设计者层面,教师须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与决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资源开发者层面,教师应在分析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去设计、开发、整合教与学的资源。在学习指导者层面,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以共享学习成果为中心的合作研讨、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技术支持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监控与指导,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与进度,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研究者层面,教师只有真正成为研究者,才能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成为课堂教学需要的“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在终身学习者层面,教师应成为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教师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体力量。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以研究为途径,以提升专业素养为目标,以学习团队为组织形式,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应遵从以课例为载体、以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的实施原则,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观察、教学反思、教学讨论等环节中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网络研修是指有共同实际需要和价值追求的教师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跨时空的研修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之间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成果分享与经验交流,共享教学信息与资源。教师网络研修以具有交互性、主体性、跨时空性、延伸性等特点的环境为基础,以网络研修平台为技术支撑,以学习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混合式学习为核心内容,以资源互动为关键因素,以评价管理为保障机制构建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一定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融合与创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融合与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实践研究的融合与创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剖析技术对教育变革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代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投稿邮箱:zgdy_jiang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