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视频在区域评价中的运用
2018-01-05钱锦丹
钱锦丹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资源逐步应用于教育教学中。针对目前区域评价中教师为评价主体,幼儿不善主动评价、交流的现象,我们尝试通过微视频分享来再现幼儿游戏过程,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升其游戏经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微视频分享:拓宽评价的方式
数字化资源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趋势。原先教师多采用谈话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区域游戏。微视频则是由教师实时录制30秒~20分钟的幼儿游戏过程,在评价环节中由教师播放视频,幼儿通过观看,主动介入评价。
在“磨洋工”區域游戏中,评价幼儿分工合作这个环节时,通常是让参与游戏的幼儿来回顾讲述,或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游戏情况进行点评,但幼儿具有短时记忆特征,玩过后易遗忘。播放微视频,可以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磨洋工”区域游戏时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选择角色牌(遇到两人选同一个可以用石头剪刀布解决)——穿好相应的服装(互相帮助系带)——热情招待客人——分工合作游戏。伴随画面的切换,幼儿在评价交流中更快地掌握了游戏的步骤及规则。
当然,也不是每次都要使用微视频,教师还是要根据游戏重点和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来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微视频分享的介入,能让教师的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
二、微视频分享:再现游戏的精彩
在有限的区域游戏时间中,幼儿往往会有快乐且有意义的事情发生,他们会玩得意犹未尽,也会满足于自己的表现。但让幼儿通过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游戏活动,脱离情境他们就会无从说起。有了微视频,可以让更多的幼儿身临其境,再现游戏的精彩。
在“三味书屋”玩的幼儿选择了熟悉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来表演,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如何让其他幼儿感受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呢?通过观看微视频,全班幼儿看到了他们排演的全过程:原来他们是仔细观察图片,创编了鸭子走路摇摆、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还模仿了故事中小鸭、青蛙的声音。幼儿在观看视频片段时,会为同伴的精彩表演而欢呼鼓掌,会被视频中某个有趣的声音而逗乐。
幼儿在表演区源于内心的自发性表演,往往是生动而自然的,容易引起共鸣。有了微视频,把部分幼儿的原生态表演全程记录下来,作为区域评价的教育资源,能激起幼儿集体创作的欲望。
三、微视频分享提升幼儿的经验
美国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是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其中模仿在儿童行为习得中是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和机制。观看微视频时,当幼儿处于相似的情境,会做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
“旋转的蛋壳”是将剪成蛋壳形状的乒乓球放在塑料垫板上旋转,并控制“蛋壳”不掉落。小向、豪豪、小宇三人同时选择了这一游戏,但玩法却不一样。通过微视频的回放发现:小豪把毛巾弄湿放在垫板上擦擦,放上“蛋壳”用手一拨就转起来了。小向先把“蛋壳”放在垫板中间旋转,同时把垫板窝成U型,“蛋壳”也没有掉下来。而小宇尝试了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成功。幼儿观看视频时发现了问题,原来小宇不停更换蛋壳,两只手拿垫板时晃来晃去,所以蛋壳总会掉下来。找出小宇不成功的问题后,幼儿提出了其他玩法:把蛋壳放在桌子上,蛋壳转起来,就用嘴巴对着蛋壳吹气,有风蛋壳就会不停地转,桌子大就不会掉下来……
幼儿通过微视频观察同伴的游戏过程,对同伴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吸取了好的经验,同时也想出了很多特别的想法。在下一次玩这类游戏时,相信他们自身的认知经验也会获得提升。
有了微视频的加入,区域评价的模式不再是由教师来展开话题,而是幼儿在观看视频后,自主地对视频内容进行交流。有时幼儿关注讨论的点与教师原本设计好的评价点有出入,但那是幼儿主动思考、交流、获得经验的过程。微视频的运用,给了幼儿更多的发言权,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会观察、倾听,促进幼儿非情境化语言能力的发展。
合理使用微视频分享,辅助教师观察和指导,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有效引发师生、生生互动,促进幼儿主动分享表达,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同伴的游戏行为,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