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带”进来
2018-01-05徐东颖
徐东颖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它不是指学习者所要获得的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学习者以怎样的态度、方式及效率去获得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着重强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我园以社会考察活动为契机,让幼儿在直观感知、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在不断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引发幼儿的行动、思考,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诱发幼儿的创造、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一、丰富的社会考察内容,带来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社会考察资源的开发和选择是考察活动成功的第一步,是幼儿主动参与考察活动的基础,只有选择有价值、适宜且幼儿需要的考察地点、确定考察内容才能激起幼儿的考察欲望。我园将社会考察内容分为三类:
1.地域长线考察——考察内容结合地域特色。我园地处市中心位置,周边自然资源丰富:有富有文化底蕴的城隍庙、城市标志性建筑天封塔、景色优美的月湖公园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成为我园社会考察的主要资源。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考察地点,确定考察内容,制定阶段性的考察方案,定期开展相关的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
2.主题短期考察——考察内容凸显教学主题。教学主题也是教师选择考察内容的主要依据,每个主题中都有相关的实践活动内容,将这些实践活动选作考察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积极感受。如:安全教育主题中,关于交通安全的活动,师生来到马路边,实地看一看、走一走,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比起在集体教学中单纯的说教和仿真的模拟更便于幼儿理解。
3.随机按需考察——考察内容顺应幼儿需要。考察内容的选择还应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如季节变化感知的需要(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带领孩子们到公园、社区中找春天),节日文化感受的需要(在三八节时带孩子到超市为妈妈选购礼物),活动生成的需要(在种植园地中发现蚂蚁的时候带领孩子到户外去引蚂蚁)等。抓住教育的契机,设计考察内容,满足幼儿需求,从而延伸学习兴趣。
二、多元的社会考察形式,带来智慧
我园开展的社会考察活动主要由集体考察与亲子考察两种主要形式构成。
1.集体考察。集体考察是由教师负责组织带领幼儿开展的考察形式。以此形式将社会考察活动融入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集体考察中经常会运用到以下几种考察方式:
(1)观察记录。考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了解,单凭感官感知往往只能留形不能留心,为此,在不同类型的社会考察活动中教师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考察目标设计各类记录表,帮助幼儿定向观察,辅助记忆,培养观察力、坚持性等良好品质。
(2)情景体验。考察过程中幼儿已深入考察现场情境中,教师组织幼儿集体感受氛围,体验场景角色等不断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
(3)模拟操作。走走、看看能让幼儿对考察地有整体的认知,实际操作则能让幼儿有亲身经历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地试一试、做一做,亲自感知了解某些行为方式、职业特性,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性、合作性。
(4)互动问答。考察的过程是带着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尝试新的解决方式的反复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言语交流是获得新信息帮助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向考察对象、教师或者同伴提出疑问,互动问答的过程正是幼儿不断思考、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想象、创造、反思能力也随之提升。
2.亲子考察。亲子考察是社会考察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孩子利用闲暇时间外出考察,走农家、田园,看古建筑、景观,品美食、小吃,讲故事、传说。将亲子互动与社会考察有机结合,成为课程的延伸,实现家园共育。
三、有效的社会考察指导,带来发展
社会考察活动的开展,其中指导是重要的抓手,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及幼儿品质的发展。
1.考察前期的“牵”导。考察活动开展的前期准备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考察地点确定、考察方案的制定等等,这里教师是活动的牵头人,需要做个有心人,在日常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分析主题教材核心内容,挖掘活动的价值,且对考察地点与幼儿的需求做出关联取舍考察的重点内容。教师牵起每次社会考察的主线,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逐渐派生出分支线。
例如:大班地域长线社会考察之“清源茶馆”的阶段性目标
案例中教师将考察地点中值得幼儿考察的内容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并制定了相应阶段性目标、方案,牵引着幼儿开展每次的考察活动,虽然地点不变但考察的侧重点在变化,使每次考察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的,都是有新收获的,幼儿从中获得的发展也就不言而喻了。
2 .考察过程的“利”导。考察过程看似是出去走走、看看那么简单,但其中教育契机的随机把握才是考察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亮眼发现,慧嘴启发,智脑解惑,在每次的考察过程中对幼儿因势利导,帮助其获得相关经验,提升有关能力,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1)因疑问而导——启发性利导。考察活动中幼儿经常会不断地发问,教师可采用反问、追问等方式启发幼儿,促进其进一步思考和发现,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欲望。例如:考察停车场的活动中,一辆汽车开进停车场,幼儿问:“汽车開进去杆子怎么会打开?”教师随即追问:“杆子是自己打开的吗?怎么样杆子才能打开?”然后幼儿就对进出口的栏杆进行观察、探索,发现原来是要进行取卡、刷卡操作后杆子就能打开了。案例中的幼儿提出疑问时,教师并没有给予孩子直接的答案,而是因问而导,让幼儿主动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2)因困难而导——支持性利导。考察活动中还常会有难题放在幼儿面前,如果教师直接帮助解决了,幼儿就丧失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这时教师只能给予一些物质的辅助(询问幼儿需要什么工具,教师提供)或是心理的助推(正面积极的言语暗示),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让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困难。
(3)因矛盾而导——激励性利导。有交往有合作就一定会有矛盾冲突的产生,考察中常会有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当幼儿之间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可采用激励的方式让团队之间产生竞争,加速同伴间的磨合,促进幼儿的协调能力,将矛盾化解,使考察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3.考察后续的“疏”导。考察完回幼儿园就表示考察活动结束了吗?其实不然。考察的后续疏导必不可少,也是考察活动的精髓。教师引导幼儿对考察活动中所得知识经验进行梳理、提炼,对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言语表达等进行总结、归纳,再对活动中幼儿的新发现、新问题进行拓展、延伸。
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社会考察活动正是顺应这个规律见证幼儿的足迹,丰富幼儿的生活,累积幼儿的智慧,促进幼儿的成长。让我们迈开大步走出去,把快乐、收获带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