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018-01-05周丽萍
周丽萍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新时代的影响下,小学数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主体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就小学数学而言,它比较抽象难理解,如果单靠学生听就能听明白是不可能的,所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让他们动脑动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都有帮助。
一、学生主体在主体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终归要落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推理、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内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主体性教育理论要以新观点看待教育和教学活动。首先,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以往的教育理论仅仅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主体性教育理论则把学生看作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能动性、自主性的个体,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对象”,其次,教育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活动,传统的教育用固定的模式去塑造学生,注重知识的灌输,主体性教育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用讲授法,而且往往是强制性灌输,在课堂上一讲就是一节课,完全不给学生自己思考和活动的时间,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权利。因此,主体性教育,首先应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宽松环境;再则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重主导轻主体教育利弊分析
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寡居状态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有主动性,人是自身发展的人。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讲到底。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或许能听出一二三,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则昏昏欲睡,要么干脆在课堂上玩或睡觉,久而久之出现学习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进步不大,基础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其次,重主导轻主体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所提的问题往往要求有一个标准答案,希望所有学生的思维结果达到一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对学生多方“启发”、“引导”直到学生的回答符合某个标准的答案,除了这个标准答案,其他任何回答都是错误的,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若回答成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则视为错误的回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要轻易否定,而要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或认识到错误之处,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爱贪玩,没有学习压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又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因此对教师的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师首先激发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有了学习兴趣就可以促使学生去探索知识,全神贯注的做作业,思考难题,从而把对数学的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首先要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小学生由于比较胆小害羞,如果面对一个严肃的教师心里就会紧张,更加害怕学习,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们的爱好,经常与学生们交流沟通,在课堂上迎合他们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学习新课程时通过讲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入教学内容,在练习中通过竞赛,抢答,判断等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挖掘学生们的数学潜能,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其次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对于教师来讲,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是一个富有情感性和艺术性的过程,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中的难懂部分通过艺术的形式向学生们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先入耳,再入脑,最后入心灵,从而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来完成。
四、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设熟悉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比如在學习“年、月、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年什么是月什么是日,老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问问自己的同桌,他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他到现在过了几个生日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我接着问:“有个小朋友今年12岁但他只过了3次生日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认识产生了冲突,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
(二)利用故事创设情景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到故事中去,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数字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小王问妈妈,数学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那他们是被阿拉伯人发明的吗?妈妈说不是,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印度人用一种特殊的数学来表示数目,这些数字只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能写成,后来被传入阿拉伯,他们觉得简单就广泛使用,所以阿拉伯在传播这些数字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称为阿拉伯数字。”
综上所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师恰到好处的“导”就能把儿童从课堂学习中的“我教你学”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参考文献】
[1]张海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学术期刊 《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4期
[2]张瑰红.《浅谈如何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学术期刊《学周刊B版》,2012年10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