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和修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补充意见
2018-01-05曾达
曾达
摘 要:面对中国传统绘画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受众不比往昔以及自身教学弊病突显的现状,笔者试图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中国画的判定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未来的发展和创新该如何接续?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弊病;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225-01
中国传统绘画自隋唐两代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历经发展流传至今,现如今世界艺术门类愈发多样,交流频繁,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和受众却不比往昔。面对此种现象,我们更应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找寻到应对和改变的策略。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中国画的判定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欣赏传统绘画?未来的发展和创新该如何接续?
一、中国画的判定标准与欣赏方法
拙见以为凡是绘画工具和材料用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在艺术内容和形式创作上表达对自然、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方面的认知,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作中国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工笔亦或是写意等具体层面仍应遵循该艺术种类的规范。
谈及欣赏方法应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对技法和对意境的理解与感悟。绘画要以书法为基础,力求书画同源并引书法入画,此认识自宋元时期以来早已被反复探讨。究其原因,粗浅来说可以视作要求绘画者逐步加深对各类绘画工具诸如毛笔的了解(硬毫、软毫、兼毫,长锋、中锋、短锋)以及运用(平动、使转、提按,出锋、藏锋、侧锋、卧锋、逆锋),还有对墨的体味(粗细浓淡干湿焦),进而锻炼出形象创造和画面构图的能力,最终熟能生巧达到意在笔先的境界。所以单就技法而言,作画者功力是否具备可以一眼判定。
应予以高度重视的是笔墨技法中的“入纸”,本人对现在部分美术院校将宣纸挂在墙上临习和创作的方法存疑。因为中国水墨画所创作的基础表现工具为宣纸,假设在创作时立意将其结构看做立体而不是平面并贯彻意念于创作始终,那么画面的表现力自然会大幅提升。
对意境的欣赏方法笔者认为思想感情有正面也有负面,有积极也有消极,传统的望气法浅显来说是要感受画中的精神气度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同身受并籍此进行审美提炼与总结,最终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刻苦的笔墨训练基础之上,怀有明确的主旨理想与愿望进行创作自然能摆脱所谓的匠气。
二、当今教学的弊病
1.中国传统绘画自十九世纪以来就一直在不断改革,历经康有为、徐悲鸿、刘海粟等人改造虽取得很大成果,但直到现在仍处于调整探寻的过程之中。浅层次的问题表现为以素描为基本功训练等到再习水墨时难以转换惯性思维,深层次的问题体现为丢失自身话语体系。比如说我们经常用阐述西方绘画的“造型”、“比例”、“机理”、“环境色”等词语来解读中国画,而真正来自于传统画论并切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描述性语句越来越少。
2.某些學者生硬地套用佛道儒家思想、西方艺术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去解构中国画。看似时髦,实则不然。不可否认的是部分画作确实体现了佛道儒家思想但不是所有皆然,过分解读的结果必将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西方艺术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固然可以提供新的解读视角但需辩证使用,否则教学理论愈发会被占领代替。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传统的画论被认为过时,本土自生的带有总结凝练性质的画论体系有待构建。
3.现如今国画领域高层次创作人才匮乏,艺术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整个社会审美能力薄弱。传统文化教育的断档使古老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绘画艺术形式对如今的创作造成了挑战,如何进一步继承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解决办法与出路
1.引入西方绘画表现手法,诸如透视、聚焦、光影、变形、夸张、隐喻、抽象等,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做尝试,如今看来难言成功;全盘复古,例如有学者提出照抄南宋画院或课徒制,因循守旧实不可取。中国传统绘画自古就有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寻求突破固然是好事一桩,但需在牢固掌握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2.基于创作者层面的创新应牢牢记住“师法造化”的古训,结合实际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展现出笔墨和意境的味道。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找寻提升的空间:在技法上的创新、在表现题材上的创新、在意境上的创新、在个人风格上的创新,层层递进,不可阶段跨越。相反,部分所谓绘画名家在丢失传统笔墨趣味的情况下一味追求个人风格,造成哗众取宠的恶劣影响。
3.进一步梳理和总结绘画理论,在教育体制方面有所变革,如加入古典文学、金石文字、款识装裱等与中国画密切相关的教学门类或在大学先开设基础课程后期按照兴趣分方向学习,争取多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人才。当然人才的涌现需要漫长的培养过程,不必求全责备。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孙万秋.论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09.
[3]张迪华.漫谈中国画的欣赏问题[N].美术报.2006-8-26.
[4]王雪丹.中国画教学现状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