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唱腔的演唱特点特征分析
2018-01-05贺剑
贺剑
摘 要:黄梅戏是我国五大戏曲之一,在发展中,黄梅戏凭借通俗易懂、欢乐活泼的腔调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对此,本文以黄梅戏唱腔为核心,从咬字吐字、喉头位置、用声方法呼吸等方面入手,分析黄梅戏唱腔特点。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特点;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7.5;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43-01
黄梅戏唱腔音乐特色需要依靠演唱的形式加以体现,为发挥出黄梅戏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演唱者要准确把握黄梅戏唱腔特点,并从发声角度上研究黄梅戏唱腔方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掌握黄梅戏唱腔特点,以促进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一、咬字和吐字特点
咬字和吐字是戏曲和歌曲的最大不同之处,戏曲强调运腔时咬字的规范性,而每一种戏曲的咬字、吐字要求存在差异。黄梅戏吐字时重而短,要将母音立起来,咬音圆润,抬起笑肌进行咬字,以达到吐字甜美的效果。为了增加黄梅戏的口语化,运用两腮,嘴角尽量向上弯,归韵到鼻腔,使得母音饱满而挺立,演唱者要灵活转换字音,保持小动作,进而提高演唱的清晰性和准确性,达到表达情感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演唱者要减少多余动作,使得咬字自然放松,在共同气息共鸣位置凸显字的特点,唱出每个字的音韵之美,保证演唱效果。
二、喉头的位置特点
民族文化大融合后,黄梅戏逐渐注意到喉头位置,在开口发声前,自然吸气,使得喉头自然放下,再将喉咙吸开,抬软腭,使得眼神处于兴奋状态,再加上哈气时与吸气时喉咙、软腭所带来的兴奋感,以自然状态进行演唱。这种喉位状态下,演唱者会很容易将咬字连接呼吸,扩大音量,提高声音的通畅性。更值得一提的是,黄梅戏音乐和语言音韵有很大的关联性,音乐旋律倾向于自然说话时的语感,喉位不能过低,二是根据作品语言风格具体调整。这主要是因为黄梅戏唱腔源自民歌小调,喉气位置接近自然语感,追求自然音色,具备亮、甜、嗲等音色特点。
三、用声方法
在黄梅戏演唱中,在真声基础上采用混声,保留黄梅戏原有的真声色彩,再次基础上,通过深呼吸或是高位置发声方法,借助透腔共鸣的方式扩大音域,形成混音,解决高音发紧问题,进而保证黄梅戏演唱效果。正是如此,有不少黄梅戏演唱者学习京剧唱法,使得在黄梅戏演唱中,可以轻松运用嗓音,演唱嗓子寿命,防止塌中现象。同时,在嗓音运用方面,黄梅戏演唱者要学会使用真声进行演唱,改善演唱中的不足,提高混声的张力,使得演唱者高声区更加明亮和圆润,提高高声区穿透力。但对中低声区而言,黄梅戏演唱者要始终保持自然状态下的真声歌唱,保持呼吸,进而凸显黄梅戏的嗓音特色,符合中国观众欣赏习惯 。
四、呼吸特点
现阶段,黄梅戏演员在实际演唱中,十分重视深呼吸,通过丹田运气,将气留在横膈膜上方,丹田则托气、顶气,通过对小腹的收、放以及颤动进行气息控制,强调对气息的合理运用,特别是第一口气。在第一口气吸入后,给气息停息时间,具体多久由演唱者自己决定,停息后从容呼出气息。在演唱者唱完第一句后,保持喉咙的张开,将小腹控制的气息突然放松,便于第二口气的自然吸入,之后小腹微紧,拖起气息。第二句发声吐气时,黄梅戏演唱者要带入倾吐情感,运用小腹力量托住气息,伴随着声音将这股气息送出去,促进声音和呼吸的有效结合,进而为发声奠定呼吸基础。在此过程中,小腹送气力量存在强弱的差异性,这种强弱变化会影响小腹活动,也决定着自然吸气量。在现代黄梅戏演唱中,偷气、提气、歇气、缓气、抽气等运气技巧要依托于丹田呼吸支点,合理安排换气气口,使得唱腔中各个字或音的转换自由得当,达到玉润珠圆的演唱效果。
五、共鸣特点
1.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主要以深呼吸为基础,借助鼻咽腔达到高位置,不仅保持音色甜美,还提高黄梅戏演唱声音的穿透力。在日常训练中,黄梅戏演唱者可以在母音前设置字音,提高高音和低音的衔接性,达到位置混声效果。头腔共鸣方式解决了传统黄梅戏演唱中演唱者声音分散、母音音色不一致的情况,拓展演唱者音域,获得咬字吐字的高位置,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进而促进黄梅戏的发展。
2.口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作为一种自然型共鸣方式,一般适用中声区演唱,在黄梅戏演唱中最为常见,这是因为黄梅戏音乐音域大多为中声区,在实际演唱中,强调演唱者注意口腔共鸣的合理运用,以此提高演唱者声音语气的自然感和亲切感,音色更加甜美、松弛,加强吐字清晰程度,进而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在使用口咽腔共鸣时,黄梅戏演唱者要在发声时开启牙关,下巴保持松弛状态,稳定喉头位置,达到自然效果。
3.胸腔共鸣。在黄梅戏实际演唱中,胸腔共鸣要求演唱者在胸腔自然打开、保持轻松的状态下轻微震动,由于音区不同幅度变化,引起胸腔共鸣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下行旋律中较为明显,有效避免黄梅戏演唱者低声区声音过虚的情况,实现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音色的统一,将字贴在气上,提高声音的结实性,保证最佳的演唱效果。
本文通过对黄梅戏唱腔的演唱特点研究,揭示黄梅戏演唱中演唱者咬字吐字、喉头位置以及共鸣特点等方面的唱腔特征,并要求黄梅戲演唱者要重视唱腔的练习,创新黄梅戏唱法,提高黄梅戏演唱声音的穿透力、灵活性和结实性,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进而促进黄梅戏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祝华.论黄梅戏唱腔特点及其地域性色彩[J].黄河之声,201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