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黄梅戏
2019-09-10汪小铎
汪小铎
艺术的魅力在于真实,艺术的魅力也在于创新,艺术最忌虚假和模式化。
一出好戏、一部好的文艺读物,总是以不断的“出其不意”的悬念、危机、跌宕、转折等而令人惊讶、叹息、欢呼雀跃,从而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引起思想交流和感情共鸣,剧情是那样奇峰跌起,出人意料;思想又是那样真挚贴切,全在情理中,可以说好的文艺作品,是通过“引人入胜”而“引人入深”的。
文艺作品怎样才能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呢?艺术虽是来自生活,但是生活并非就是艺术,文艺作品要真实反映生活,但又不是呆板的、照相似的复制生活,它要对生活进行选择、剪裁、提炼,集中典型化,它要以独特清新的构思、丰富的形象和曲折的进程来做到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联想到黄梅戏,追求真实、崇尚创新,正是黄梅戏由民间小调脱胎为著名剧种的根本原因。黄梅戏表演艺术中最能吸引人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黄梅戏的演唱艺术,凡是听过黄梅戏唱腔的人都不能不被那优美、浓郁、极富乡里气息的纯朴曲调而打动、陶醉,并由此而喜爱上黄梅戏艺术。
为什么黄梅戏的唱腔艺术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知道,黄梅戏最早是从采茶调等民间小调的母体中脱胎而來的,无论是在小戏、本戏的阶段,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出中,都是以唱为主的,有人称黄梅戏有“阳柔美”,这不仅仅是黄梅戏的角色以演唱为主,也正说明了唱腔在黄梅戏声腔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黄梅戏的声腔是一个开放式的组合体系,在演唱发声上不似京剧等戏剧有细腻的音乐行当从而保留了生旦主唱的元朝时期的高腔,传统及民间通行的易唱的发声,由于它又吸收了大量的滩簧小曲而获阳柔之美,形成阳刚与阴柔相济,又因它的创腔旋律、结构(分节、分句与音型)也易被人们接受,所以黄梅戏的通俗性、优美性、流行性、可听性均具备,这主要还于它育于江西、湖北、安徽这块楚吴之交的文化圈及其辐射的民间美学、内蕴有深层的血缘关系。就以戏曲是突出声乐作品的特点而言,黄梅戏四邻中原、江淮、巴蜀、吴越地域与安庆方言的环境声乐演唱的音韵语言、声调等均相容纳,四方可以接纳的黄梅戏声腔,含北方之刚、南方之柔,所以它才可以轻车便装奔向四方,才能取得当今中华大戏(五大剧种)第二位之美称,我认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戏曲演员在声腔方面,应以传统为营养,又吸收相关的兄弟乐种、戏曲音乐素材,掌握各种演唱方法与技巧,以适应当代观众的之需,把黄梅戏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进入新时期的新一代黄梅戏演员,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方面注重对老一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优秀技艺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吸取旧规,勇于创新、承继黄梅戏的一贯的创新精神,结合自身独有的条件优势,在黄梅戏表演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使当代黄梅戏舞台光彩夺目、绚丽多姿,呈现出多元化的表演趋向和追求。黄梅戏是艺术青春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才能永葆剧种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