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理性态度的生成机制探析
2018-01-05陈秀妍杨闯樊红潮
陈秀妍+杨闯+樊红潮
[摘要]调查显示,海南高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群体总体基数较小,且宗教信仰对他们的正向价值较多,海南高校始终坚守主流舆论阵地。但是,海南高校学生情感世界的封闭性和波动性,宗教认知的片面化和感性化,以及宗教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隐蔽性,正威胁甚至破坏着海南高校的宗教和谐局面。这要求海南高校的大学生必须秉承宗教信仰的理性态度,具体可从突出思想引领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宣传的优势、构建高校宗教信仰动态监测机制来着手培养。
[关键词]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理性态度
[作者简介]陈秀妍(1979-),女,汉族,海南临高人,海南大学,讲师,本科,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杨闯(1985-),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海南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樊红潮(1990-),男,汉族,陕西渭南人,海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12-0058-02
当下,海南省内宗教种类及活动场所较多,宗教文化正逐渐影响在校大学生,海南高校信仰宗教学生人数和宗教暧昧现象逐年增加。要把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来认识,正视海南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客观现实,妥善应对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调查,探索进一步培养海南高校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理性态度的现实路径,以期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益借鉴。
一、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以海南六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针对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医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三亚学院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6份,有效回收率为98%。二是深入访谈法。对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信教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调查结果,海南高校学生信仰宗教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一)高校学生信教群体总体基数较小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海南各高校均不同程度存在信仰宗教的学生群体。信教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且宗教信仰具有多元化,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以及海南本地的民俗信仰等多种宗教信仰。但是,海南高校学生信教群体的总体基数是较小的。在回答“您是否信仰宗教?”时,参与调查的海南高校学生中明确表示不信仰宗教的达75.5%,信仰宗教的仅占9.1%,有15.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体现出,尽管海南高校信仰宗教的学生基数呈渐增趋势,但整体而言,信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值还相对较小。在回答“目前您对宗教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时,51.9%的学生会“排斥宗教”,32.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6.3%的学生“倾向于心理认同、能包容”。根据访谈得知,多数学生认为信教者必须严格遵守教规,按期参加宗教仪式,时刻牢记教义的理念,这会对信教者产生刚性制约与束缚。不能忽视的是,部分学生中存在宗教暧昧现象,他们对宗教持宽容态度,甚至在心理和行为上趋于认同。
(二)宗教对大学生群体具备正向价值影响
在参与调查的信教大学生中,当问及“您认为信仰宗教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可多选)”时,62.4%的信教学生认为可以“指导自己的道德生活”,53.7%的信教学生认为可以“调节自身心理”,51.2%的信教学生认为可以“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41.1%的信教学生认为可以“给人生带来希望”,32%的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可以“消除内心空虚和人生的迷茫感”。这表明,宗教对海南高校的信教大学生所发挥一定的正向价值影响。结合访谈情况得知,多数海南高校信教学生的宗教信仰,属于“弥漫性宗教信仰”,即对宗教信仰仅限于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不愿意接受组织和制度的约束,呈现出一种松散和随意的状态”。
(三)高校始终坚守主流舆论阵地
当问及“如果您只能有一个信仰,您会选择以下哪一个?”时,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所占比值为50.7%,选择“宗教信仰”的学生所占比值为9.1%,选择“什么也不信,只信自己”的占13.3%,“说不清”的占26.9%。说明“马克思主义”旗帜在海南高校学生群体中十分鲜明,海南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工作成效明显。海南高校学生信教群体客观存在,但主流价值导向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既是海南高校“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践行法律义务的现实体现,也是引导海南高校宗教和谐发展的基本政治要求。这为海南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扎牢了根基。
二、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缺乏理性的主要诱因
(一)學生情感世界的封闭性和波动性
在参与调查的信教大学生中,在回答“影响您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时,48.1%的学生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支撑”,41.3%的学生是期望“在宗教里能找到内心的安静”,39.3%的学生是为了“在宗教信仰里找到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结合访谈情况可知,这主要是由学生情感世界的封闭性和波动性造成的。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惑与压力,海南高校学生易于冲动、情感波动较大,因而,海南高校学生克服困难、承受压力、经受考验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之,海南高校学生情感世界的封闭性和波动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为宗教在高校发展提供了“趁虚而入”的可能。
(二)宗教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隐蔽性
当问及“您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宗教知识?(可多选)”时,通过“互联网”方式了解的学生占48.5%,通过“影视节目”了解的占43.8%,通过“阅读宗教书籍”、“学校教育”的占23%,通过“传教人士的宣传与教育”、“家族的传统教育”、“朋友介绍”的各占10%左右。可见,海南高校学生宗教知识的接受途径呈多样化。“互联网”作为新的传媒载体,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并使宗教传播富有隐蔽性,线上传教成为新趋向。据学生反映,高校中有陌生人以QQ或者微信的形式请求加为好友,随后向对方散布宗教知识,传教者大多以宗教的道德规范、精神支撑等来迎合受教者的心理需求,忽略乃至忽视宗教的本质要义,极具煽动力。
(三)学生宗教认知的片面化和感性化
在对宗教的理解上,如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对宗教教义和宗教经典文献的了解程度如何?”时,“了解”仅占7.8%,“了解很少”和“不了解”高达75.7%。关于宗教的本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33.2%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22.8%的学生认为宗教是“愚昧迷信,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20%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16%的学生把宗教看成摆脱痛苦和烦恼的工具,8%的学生说不清宗教是什么。可见,多数海南高校学生对宗教的认识较为片面和感性。在信教大学生中,只有6%的学生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在回答“如果您参加过宗教活动,那参加的原因是什么?”时,35.2%的学生是为了“祈求神灵庇护”,38.3%的学生是“出于好奇”,21%的学生是为了“表达自身的宗教信仰”,这说明,在海南高校自称信教的学生中,多数并不是真正的宗教徒,而是出于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甚至是好奇的因素表现出对宗教认同感较高的特征,而对宗教的深层教义、宗教文献等并非完全理解或认可。
三、海南高校学生树立宗教信仰理性态度的现实路径
(一)突出思想引领的战略地位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同理,海南高校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对他们是否信仰宗教以及是否参加宗教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而合法的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能干涉(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开展高校宗教教育活动与我国依法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并不矛盾。“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已有明确规定。可见,国家依法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绝不是空谈,立场也决不会变。但是,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越来越多地“传教士”以宗教为“幌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或散布邪教言論,等等,而高校大学生思想单纯,不能有效甄别应对,极易遭受各种思想毒瘤的侵袭。因此,开展高校宗教教育活动是必要的,且它与国家执行的宗教政策绝不冲突矛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开展海南高校宗教教育活动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种经过历史和现实检验的科学理论,必须一如既往地将其作为开展海南高校宗教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坚决捍卫海南高校的社会主义属性。
(二)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宣传的优势
面对海南宗教信仰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及其隐蔽性,可通过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宣传的优势来积极应对。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两个重要抓手。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一是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并治疗部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多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予以帮助和鼓励,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备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的能力;二是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带动形成学生广泛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的风气。总之,做好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效抵制大学生感性信教、说教、传教至关重要。
(三)构建高校宗教信仰动态监测机制
密切关注海南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新动态,是及时掌握新变化、发现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工作前提,这要求海南各高校要尽快建立健全宗教信仰动态监测机制。相对而言,高校民族餐厅是一个少数民族、或信教群体较为集中的地方,因而也是了解海南高校宗教动态的一个重要“观望台”,必须充分发挥其监测功能。在海南高校校园中,一旦发现传教士,或宗教势力渗透,或违法宗教活动,多数情况下大学生都是第一知情者,这就要求海南各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宗教动态反馈的途径与方式;另一方面,要健全信息搜集体制,消除大学生反馈信息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认识到及时上报宗教动态的利害关系,逐步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反馈信息的良好风气。总之,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监测机制,需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不断完善,才能为学生树立理性宗教观找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陶倩,曾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9).
[2]杨松.高校应对宗教对大学生群体渗透影响的对策[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9).
[3]李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4]叶小文.中国破解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4).
[5]郑永廷,江传月等.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